14世紀到16世紀是歐洲最為繁華的時期,代表歐洲新資產階級的思想運動,改變了歐洲人民對于現實生活的悲觀和絕望。“文藝復興”的到來,為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奠定了基礎。14世紀到16世紀中期,“文藝復興”起源于意大利,在佛羅倫薩、威尼斯、米蘭率先爆發,后席卷歐洲,也正是這個時期,奠定現代會計的基石——借貸記賬法也從佛羅倫薩起源,席卷全球。
故事從13世紀初說起,作為資產階級的萌芽,文藝復興發源地的意大利北部有一座繁華城市——佛羅倫薩,城中商業非常發達,錢莊的借貸業務十分的頻繁,錢莊的業主們為了理清其債權債務關系,給每一個債權和債務人開立銀行賬戶,并為每個賬戶設置了didare(應收,指債權)、di avere(應付,指債務)兩個科目。
錢莊記錄經濟業務時,若有人把錢存到錢莊或者歸還向錢莊借的錢,此人對于錢莊的債權增加,或者此人對于錢莊的債務減少,那么錢莊就在此人的賬戶上,將其金額記入此人賬戶的“應收”科目,代表著此人對于錢莊的債權增加或者債務減少。若有人從錢莊取走現金或者向錢莊借錢,錢莊就會在此人的“應付”科目記入其金額,代表此人對錢莊的債權減少或者債務增加。錢莊用“應收”和“應付”兩個科目就可以使錢莊“存錢、取錢、借錢、還錢”四種業務得到很好的記錄,歸根結底也就是資金流入錢莊和資金流出錢莊兩種情形。
錢莊的記賬方法,迅速在歐洲得到了普及,更多的歐洲錢莊開始采用此種方式進行記賬,同時對其進行了改進,,將每個賬戶都分為左和右對照式,用意大利語的debito(債權)和credito(債務)進行記賬,用債權表示別人欠我的,用債務表示我欠別人的。當別人欠我錢時,增加了我對別人的債權,用debito表示;當我欠別人錢時,增加我對別人的債務,用credito表示。
之后傳到英國,英語隨之翻譯成debit、credit。
后來,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引進了歐洲的記賬法,將debit和credit被翻譯成“借”與“貸”,其中“借”是從某處“借來”,因而形成債務,“貸”是“借給”,因而形成債權。
所以,從上面看來,借貸記賬法主要是歐洲和日本的錢莊或銀行采用的方法,表示銀行的“借貸存取”業務。中國引進后,直接在企業方面也運用了借貸的翻譯,致使很多會計人員在接觸的時候一臉茫然無從下手。
宏觀方向:
我們在上面說過,資金的來源流向是最早借貸記賬法的雛形,其實對于現代的資產負債表也是一樣。對于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來說,表明了我們資金的來源,我們資金的來源不是向別人借的,就是股東自己投資的。我們把向別人借的這塊叫做“負債”,把股東自己投入的部分叫做“所有者權益”,這方面很好理解。
資金有了來源,當然肯定也有去向,我們獲得資金后,不是投入銀行、存在保險柜、購買原材料等形成“流動資產”,就是購買機器、土地、研究開發等形成“非流動資產”,總而言之,資金的去向形成了我們的另一端“資產”。通常而言,資金的來源和去向是相等的。所以我們得出了會計學中的重要公式: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從公式理解借貸記賬法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是會計學中的重要公式。在上面我們說過借貸記賬法被翻譯成中文之后,其中的借、貸含義已經發生了變化,其表示的債權債務關系也發生了偏移,故無論從現金流向、債權債務關系而言,都沒法解釋財務中的所有會計科目。所以我們從基本的會計公式中來理解其真正的含義。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0。
資產的符號為“正”,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符號為“負”。對于資產科目,我們用以借方表示增加,貸方表示減少。而這里的“借”和“貸”就是加減的代替符號而已。同樣的,因為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符號和資產的相反,對于負債和所有者權益而言,借方表示減少,貸方表示增加。
由于恒等式的存在,當資產增加時,負債、所有者權益也要增加。故,當借方為資產時,貸方可能就是負債和所有者權益,自然出現了借貸雙方,又因為我們在上面上過資金的來源和去向是相等的。故會計學中有一句話“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相比你已經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