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會計制度中“平行記賬”的原理與實務探析
此文原載《會計之友》2018年03期,原文8000多字,計劃分5期推送
伴隨《政府會計制度—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以下簡稱“新制度”)于2017年10月24日的發布以及財政部會計司有關負責人就印發《政府會計制度—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答記者問(以下簡稱“答記者問”)在財政部會計司網站上的公開發表,“平行記賬”的概念開始正式“浮出水面”。對于這一橫空出世的“新生事物”,行政事業單位的廣大財務人員確實需要一定的認識過程,本文擬對“平行記賬”的運行機理加以深度剖析。
一、對“平行記賬”規則形成的歷史背景的簡要描述與剖析
“平行記賬”作為官方話語體系是在“答記者問”中首度“現身”的,而在“新制度”的“總說明”中并未出現“平行記賬”的字樣。需要指出的是,“新制度”的“總說明”中明確規定:“單位對于納入部門預算管理的現金收支業務,在采用財務會計核算的同時應當進行預算會計核算;對于其他業務,僅需進行財務會計核算”,筆者認為,“平行記賬”就是對此項具體要求的高度濃縮與形象化提煉,此舉有助于此項規定在實務中的傳承與落實。
筆者認為,“平行記賬”是在行政事業單位“雙分錄”實務基礎上的“自然蛻變”,而行政事業單位的“雙分錄”之所以會“自然蛻變”成“平行記賬”,則是由《政府會計準則—基本準則》所厘定的“雙功能”、“雙基礎”和“雙報告”所催生的。筆者曾撰文指出:“由于政府會計的“雙報告”被寄予同一個政府會計主體來加以實現,而在某一會計主體內部,賬、證、表、實四大要素必須分別以整體形式存在并最終加以核對相符,因此如何在確保賬、證、表、實四大要素整體核對相符的前提下,分別實現預算會計系統和財務會計系統的功能,就成為政府會計標準構建過程中的難點和關鍵所在。”盡管《政府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確立了“雙功能”、“雙基礎”和“雙報告”的原則,但外來的法定原始憑證(通常為發票)只有一份,從技術層面而言,不可能在財務會計和預算會計兩個系統中同時加以展示和利用。換言之,作為原始憑證的外來發票只能在一個賬套體系下實現賬、證、表、實四大要素的核對相符。由此可見,如何成功化解外來原始憑證“分身無術”的魔咒,并成功實現“雙功能”和“雙報告”的目標,就成為了政府會計標準確立過程中關鍵節點。值得欣慰的是,在政府會計標準確立過程中,在業內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最終找到了“平行記賬”這把“金鑰匙”
縱觀“新制度”的“會計科目使用說明”,筆者將“平行記賬”的要義做出如下描述:所有外來原始憑證均納入財務會計賬套,通過財務會計賬套來實現政府會計主體賬、證、表、實四大要素核對相符;預算會計賬套的賬務處理是在財務會計賬套賬務處理基礎之上“平行”進行的;在統一厘清賬務會計賬套和預算會計賬套相關科目之間的對應關系的基礎上,通過開發出適用的系統處理軟件,就可以系統生成預算會計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