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從根本上解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基層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基層組織“無錢辦事”等問題,近年來,河北省遷安市創新思路,加強指導,引導村集體因地制宜、多途徑發展集體經濟,增強村集體活力。
一、資源開發型
遷安市是第二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自然風光秀美怡人,不少村莊擁有豐富的天然旅游資源。近年來通過引導村集體依法有序開發自然資源,實現了村集體經濟收入的增加。如大五里鄉山葉口村擁有優美的峽谷溪流、山石林地、山頂湖泊等自然景觀,近年來,該村積極探索“盤活自然資源、開發旅游勝地、增值集體資產、服務外地游客、受益財富積累”的村級創收之路,圍繞村內豐富完整的太古地貌景觀,以鄉村生態旅游為特色,融地質文化、民俗特色為一體,開發建設了國家地質公園、省級森林公園——遷安市山葉口景區。在景區管理經營上,經過多方論證,并報鄉黨委、政府批準,決定以方便游客為主,以私營企業與農戶聯營為主,以集體旅游資源受益為主,由村民自行投資、主管部門統一規劃,投資收益按股分紅。旅游景區的開發建設,拓寬了村民的增收渠道。該村村民自建商店2個、旅店8個、飯店16個、出售土特產攤點多個,安排就業人員106名。僅農家樂飯店每月可實現營業收入10萬元,解決了26戶的致富問題。實現了“投資于山、服務于客、藏富于民、積累于村”的目標。
二、城鎮帶動型
這類村一般都是城鎮范圍內及周邊村、園區村,他們通過發揮區位優勢,借助舊城區、舊街區改造置換土地,投資房地產及商貿設施開發等,靠對外出售出租、合營租賃、提供城鎮服務、社區服務等獲取收入。如遷安鎮南關村,通過舊城區改造南遷,用閑置土地資金翻蓋門市店242間,專門用于對外出租,從事各種經營。過去由于存在資產底數不清、租金太低、合同不完善、兌現不及時、工作不透明等問題,每年僅收取租賃費120萬元,群眾對此意見很大。發包過程中操作不規范、不透明,少數人從中漁利,極大地減少了集體收入,影響了群眾的切身利益。為了增加集體收入,該村對集體所屬的房屋、商品房、門市店等經營性固定資產進行了徹底清理盤點,將商品房、門市店等所有適宜出租的固定資產進行分類統計和登記造冊,對原租賃合同進行清理、完善、登記、歸檔,并實行公開招投標,每年增加集體租賃收入240萬元。
三、舊村改造型
這種村主要集中在舊城區之內,經濟條件好、村民意愿高、市區規劃內的老城區,通過對有條件的村進行舊村改造,集中規劃建設村民居住樓,建設高標準的新型農村社區并完善載體功能、配套設施,使村集體既可收取社區管理費,又可將置換出來的土地、宅基地用于產業經營、投資商貿設施等來獲取租金。如遷安市區南部城中村,遷安市在制定改造補償安置辦法時,按改造時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每人2平方米商業面積的標準對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進行房屋安置,對村集體資產進行評估計量,按重置新價進行補償。可以說,通過整體拆遷改造,不僅村民獲得了可觀的拆遷補償,村集體資產也獲得了溢價和增值。村集體通過這些溢價資產投資入股、發包出租獲得豐厚的經濟收入,真正實現了“拆遷富民、拆遷富村”。
四、特色產業型
圍繞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多村一景”特色產業,通過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或自有資金入股等形式發展旅游產業、農業園區或專業養殖小區,打造集體經濟增長的載體,獲得可觀的經濟收入。如上莊鄉小望都莊村,通過與春良合作社進行土地流轉發展集體經濟達成共贏模式。春良設施農業園項目計劃投資4000萬元,流轉土地1200畝,主要用于高標準設施農業生產,與之配套建設高標準養殖場、有機粗肥廠、大型沼氣池和保鮮冷庫,發展循環農業和有機農業;全力打造集蔬菜生產、品種展示、觀光采摘為一體的現代設施農業園區。楊各莊鎮徐流口村充分利用上級扶持鄉村旅游的政策累計引進各類資金4000余萬元,打造豆香小鎮特色產業帶動村級經濟發展,并以此帶動鄉村旅游業,成了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旅游示范村。該村通過旅游服務、品牌效應、特色產品銷售等實現各項收入15萬元,就近安排勞動力100余個,每年獲得收入300萬元。
五、集體統一經營型
村集體把所有的可控資產重新登記造冊,實行集體所有、集中經營、目標考核、按勞分配、共同投資、按股分配、集體受益。如大崔莊鎮石梯子溝村,在黨支部、村委會的帶領下,經過廣泛民主討論、村民代表會表決,提出了“林場成立合作社,果園服務采摘節,企業成立董事會”的經營管理體制,實行“集體統一經營、集體統一管理、收益統一分配”的集體經營管理模式。村“兩委”對集體土地上的林木資產進行清理,對集體企業進行統一規劃,對村民在集體山場栽植的樹木作價回收,并劃入集體統一經營管理。把原承包果園內個體栽植的樹木協商作價后納入林果合作社管理。通過村民代表會表決,采石廠使用的機械設備按股份制管理,全體股東選舉產生了股東代表會,股東代表會選舉產生了董事會,實行一戶一股,按股分紅。另外,該村還對退耕還林果園600畝、圍山轉果園1000畝、集體林場2400畝實行合作社管理模式,安排婦女勞動力就業40多人。經過幾十年的努力,該村集體資產不斷增加,實現村級財富逐步積累,現在全村集體固定資產達到663.9萬元,村集體財富積累1000萬元。
六、資產租賃型
即把村集體所有的機動地、“四荒地”、果園、閑置地等可以盤活的資源和其他各類資產,建立資產臺賬,完善各項規章制度,簽訂承包租賃合同,堵塞村集體財產流失漏洞;把村辦企業承包給個人或法人經營,村集體通過為企業服務、由企業解決部分農民就業來增加收入、增加集體積累。如沙河驛鎮紅廟子村將本村33313平方米的紅鐵儲運場、15000平方米的宏發儲運經銷處出租給本村村民作為貨物中轉使用。村集體按照合同約定每年獲得租賃收入114萬元,還吸納了16名農民就業。
七、政策扶持型
近年來,遷安市按照統籌城鄉發展和統籌區域發展的要求,不斷加大財政對“三農”的扶持力度,出臺了一系列強農、富農、惠農政策,在試點引路、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引導農民發展生產、增加收入。特別是對東北部山區的經濟薄弱村,通過結對扶貧、開發項目、政策優惠的方式增強村級經濟的“造血”功能,政府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改善居民的居住條件,打造美麗鄉村、發展鄉村旅游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如大崔莊鎮白羊峪村2015年至今累計引進2600萬元用于改善村容村貌和大理石長城旅游區,景區內實現了四季看到客、天天看到花、時時看到景,被納入了京津冀二日游景點,景點每年接待游客達100萬人以上,比投資前大幅增加60萬人以上,年創旅游收入達1500萬元以上,村集體每年收入達20萬元。旅游區實現了景區游玩、吃喝住行、農耕體驗、文化交流一條龍服務,每日能容納游客10萬人,旅游產品銷售60萬元以上,安排當地村民就業400多人。
(作者單位:河北省遷安市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