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有時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這句名言因19世紀美國醫生愛德華 · 特魯多的倡導而廣為人知。如今,無論是醫學發展水平,還是醫療服務質量,都遠遠超越了19 世紀醫生的想象。但是,我們仍然不得不承認,我們不能治愈所有的疾病,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能夠做到的是緩解病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令人深思的是,當醫學發展到以各項技術指標作為評價標準的狀態時,還有多少醫生會將“總是安慰”記在心上?
在逐步了解特魯多醫生職業生涯的過程中,時時刻刻感受到他對“總是安慰”的認可與實踐。從個人成功的角度來看,特魯多醫生最大的成就是創建了美國第一家治療肺結核的非營利慈善療養院——Adirondaec Contage Sanatorium 以及隨后的特魯多研究所。但是他的初衷卻僅僅是因為在撒拉納克湖畔治愈了自己的肺結核后,希望那些整日為生計勞碌卻付不起高昂費用的普通人也能像自己一樣,有機會擺脫病痛的折磨。為此,他不僅費盡周折,多方募集善款,還親力親為,作為一名臨床醫生參與到日常的診治工作中。從他的自傳可以看出,他在工作中一直堅持首先將患者作為一個人來看待,而不僅僅是一個需要對癥下藥的“對象”。也許是基于這一堅持,他引用“總是安慰”這句名言作為自傳的書名。
從現有資料來看,特魯多醫生并不是這句名言的始創者。古希臘哲學家希波克拉底提出過“To cure sometimes,To treat often,To comfort always”,15 世紀的法國將“To treat often”修改為“To relieve often”。今天,我們重溫這句名言,深刻體會到人文精神是醫患關系的“潤滑劑”,也是醫學的靈魂。這句名言闡明了疾病治療時所能達到的狀態及醫學的局限性。但“ 常常幫助, 總是安慰” 卻應是醫患溝通的核心所在。
(本文刊登于《中國醫學人文》2015年第7期,作者為中國醫師協會編輯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