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文言文閱讀指導——句子翻譯
閱讀指導:
對初一學生來說,翻譯是綜合運用文言文基礎知識,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的重要環節。翻譯文言文要求準確、通順。準確是指譯文要盡量符合原文意思;通順是指譯文前后連貫,語言流暢,合乎現代漢語語法規范。具體要注意一下幾點:
一.把握實詞與虛詞在句中的意思
(一)實詞。
實詞掌握越多,閱讀水平就越高。首先對課本中出現的實詞要掌握住,翻譯時,只有結合具體語境,根據上下文判定詞語的正確意思,才能準確翻譯句子。平時復習可進行如下分類積累:
①通假字:一個字是否通假,要根據上下文的文意是否通順來判斷,如果按字面意思解釋文句不通,則有可能是通假字。其次,一個詞在句中解釋不通順,可以從讀音或字形判斷,是否可能通假。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說”通“悅”,高興,愉快的意思。譯句:學習(知識)后按一定時間(去)溫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
②古今異義詞:這類實詞的復習,可以從詞義的擴大、縮小、轉移、褒貶色彩的轉換、名稱說法的改變以及單雙音的變化等方面進行辨析,防止以今義釋古義。如:與兒女講論文義。(《詠雪》)“兒女”的古義:對子侄等晚輩的統稱;今義:指兒子、女兒。譯句:和(他的)子侄們談論詩文。
③一詞多義:首先,要掌握文言詞語的常見義項,特別注意與現代漢語區別很大的義項;學會聯系語境推斷詞語含義的方法;注意詞類活用現象;注意古義與一詞多義的交叉現象,如“故”字就有以下幾種義項:“舊的”(溫故而知新);“因此,所以”(故時有物外之趣);“原因”(公問其故)。
(二)虛詞
聯系語境,區分虛詞,根據虛詞所處的位置和前后搭配的詞語以及上下文進行辨別。本冊課文中常見的虛詞有:
①之:在文言文中,“之”有一下幾種義項:代詞,指代人、事、物、時間等;動詞,譯為“到、去”;結構助詞(的);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可不譯);語氣詞(常在文末)。
②于:作介詞,翻譯靈活。可義項為:“到”,“向”,“在”,“從”,“給”,“比”等,應結合上下文來判斷具體義項。
③而:連詞。或為順接連詞,或為轉接連詞。
④其:作代詞,與“之”義同;作副詞,表示語氣,譯為“難道,恐怕”。
二.關于特殊句式的翻譯
特殊句式有判斷句、省略句、賓語前置句等,它們都有固定的格式,在翻譯過程中要善于抓住這些標志,嚴格按照現代漢語規范來翻譯。 如:
①判斷句: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詠雪》)
譯句:(道韞)就是謝安的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②省略句:始悟為山市。(《山市》)
譯句:(大家)這才明白(原來)是山市的奇景。(括號內既是省略的內容,翻譯時要加上。)
③賓語前置句:白雪紛紛何所似?(原順序為“白雪紛紛所似何?”)
譯句:白雪紛飛就像什么呢?
三.具體方法推薦
1.凡是專有名詞,如國號、年號、帝號、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書名等,翻譯時直接原詞不動寫出來。
2.將單音詞換成現代漢語中的雙音詞。
3.詞類活用的詞換成活用后的詞。
4.將通假字換成本字解釋。
5.將句子中的省略成分必須增補出來。
6.無意義的或者沒有必要翻譯的虛詞刪除。
7.把對特殊的文言句式,調整成現代漢語的順序翻譯。
8.聯系上下文,整體理解、推敲,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段”翻譯。
9.翻譯之后,仔細檢查,看看是否有漏譯詞語,句子是否通順。
拓展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短文,回答問題。
上謂侍臣曰:“治國如治病,病雖愈,猶宜將護。儻遽自放縱,病復作,則不可救矣。今中國幸安,四夷俱服,誠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懼不終,故欲數聞卿輩諫爭也。”
魏征曰:“內外治安,臣不以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1.本段文字短小精悍,只有兩句 描寫,卻深刻地揭示出一個 的大道理。
2.給加點字注音。 儻( ) 遽( ) 朕( ) 卿( ) 諫( )
3.給加點詞選擇正確的釋義。
⑴儻遽自放縱,病復作,則不可救矣。( )
A、 倉猝 B、立即 C.就,于是 D.逐漸
⑵今中國幸安,四夷俱服,誠自古所希。( )
A、幸虧 B.僥幸 C.幸福 D.寵幸
⑶今中國幸安,四夷俱服,誠自古所希。( )
A、虛詞 B.東部民族 C.平定 D.外族
⑷然朕日慎一日,唯懼不終。( )
A、終止 B.終于 C.死 D.長久地保持
⑸故欲數聞卿輩諫爭也。( )
A、所以 B、從前 C.因為 D.緣故
4.試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1)儻遽自放縱,病復作,則不可救矣。 通 ,意思是 ; 。
(2)四夷俱服,誠自古所希。 通 ,意思是 ; 。
5.翻譯下面的句子。
⑴上謂侍臣曰:“治國如治病,病雖愈,猶宜將護。”
⑵內外治安,臣不以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6.如果給本文加上一個小標題,根據上下文分析,用個成語會比較好,這個成語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