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雖小,卻同樣是個有血有肉的有思想的人,同樣有物質和精神上的需求,并由此產生許多愿望,這些愿望也許就是他們生活的全部。然而,孩子的能力卻非常有限,它還不能幫助他們實現每一個愿望,這一點是他們最不愿正視的,也最不情愿接受的。在這種時候,孩子就會體會到無助無望的感覺,感到沮喪、煩躁不安、緊張焦慮,這種沮喪的心情足以壓倒孩子的自信心,使他的注意力完全被這種情緒左右,于是開始發脾氣,如哭鬧、跺腳、地上打滾等。
不少家長看到孩子發脾氣就不知所措。有的家長一味遷就,百依百順,最后還是滿足了他的要求。少數家長是火上加油,甚至打罵一頓。前者會促使孩子的脾氣越來越壞;后者容易使孩子產生抵觸情緒。心理學家認為,如果一種行為,不論是好行為還是壞行為,只要這種行為發生后受到人們的贊揚和獎勵,這種行為將來很容易再次出現。所以,每當孩子發脾氣時,若父母表現出同情、嬌慣、憐憫的態度,這實際上是“強化”了孩子這種壞脾氣。久而久之,使孩子知道只要發脾氣,就可以達到目的。也有個別孩子,因為父母工作很忙,很少關心他們,就用發脾氣來引起父母對他的關心和注意。遇到這種情況,家長要改變對待孩子的態度。對待無緣無故愛發脾氣孩子的最好方法是采取不理睬的態度,等脾氣發過后再耐心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