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靈感是長期學習思考的結果;要勤于思考;
⒉靈感對寫好論文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觀點的產生;文章結構布局;語言的組織……
⒊及時抓住它;適當休息,耐心等待,不要逼自己寫。
靈感產生之處:
①在教學實踐中由于細心觀察、勤于思考,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點靈感觸發,經過提煉而產生課題。
②在閱讀有關報刊雜志時,受到作者某一論點啟發而形成的課題。
③在與同行交談、探討、爭論問題時,觸發靈感,頓悟所產生的選題。
④在參加有關學術會議聽取經驗介紹、專題報告受到啟發,產生選題。
⑤在參加觀摩課、公開課時,有感于教者的“教”或幼兒的“學”等活動過程,產生選題。
⑥研究某一課題或撰寫論文時,雖然未得突破性進展,但產生了新的選題。
一旦出現上述情況,都要立即記下來(哪怕是不成熟的想法),為以后進行資料篩選打下基礎。“處處留心皆學問”,關鍵在于“留心”。當然,發現問題既是一種水平,也是一種能力,它需要教師必須具有一定的理論素養和敏銳感。教師要想選擇、優化自己的研究課題,只有注意學習教育理論,熟悉掌握教學大綱、教材,了解教改動態,才能把握研究方向,準確捕捉到適合自己特點的研究課題。
靈感的收集。靈感是長期思考的結果。靈感的產生有突發性,這是不為人的意志所控制的,它隨時都有可能產生,并且也很容易消失,亦即“來不可遏,去不可止”。所以只要有靈感出現,就應立即把它抓住,否則,一旦失去就找不回了。為了能隨時隨地將產生的靈感記下,我在辦公室、口袋、床頭、沙發等地方都放有一些小紙片。靈感對論文寫作很重要。我們有靈感時,寫作就會寫得很順;沒有靈感時,如果我們硬是強迫自己去寫,那寫出來的東西質量也不好。所以我們的論文寫作最好是在有靈感時再寫,沒有靈感時可適當休息。有時適當的休息反而會促使靈感的出現。
歐陽修的靈感“三上”:
①馬上;
②枕上;
③廁上。
這三上相當于人處于輕度催眠狀態,此時介于意識和潛意識之間的某種墻壁已有所松動,因而潛意識容易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