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歸屬法則
讓孩子在家庭里,讓孩子在幼兒園里都能找到歸屬感。
在感情上,每個幼兒都具有希望自己屬于一定群體并成為其中一員的需要,如果幼兒能夠和家人、同伴、教師保持有意義的聯系,自己的主張、能力、價值、貢獻能夠得到家人、同伴、教師的認同,與家人、同伴、教師間能夠互相接納并互相關心、互相幫助,那么,孩子的歸屬需要就會得到滿足,孩子對家庭和幼兒園,特別是對所在班集體就會有一種歸屬感。
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從小沒有歸屬體驗的兒童,長大以后就會有許多社會心理問題,比如,不會與別人交往,沒有朋友、不被別人愛,也不會愛別人;完全被接納的幼兒,則喜歡與別人按觸,也被別人喜歡,他們的心理狀態常常是平和的、滿足的;部分被接納或部分被排斥的兒童,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表現出對愛有特別強烈的需要——他們會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有時甚至是通過違犯常規的做法,來表明自己的存在或者引起教師、同伴對他的關注;而年幼時就被完全排斥的兒童,他們年幼時和長大后,都沒有表現出對愛的需要,相反顯得特別的冷漠,他們容易有情緒上的問題。
二、希望法則
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幼兒園教育,都要永遠讓孩子看到希望——讓孩子對自己充滿希望,對自己的生活充滿希望,對自己的未來充滿希望。
為此,家長和幼兒教師要多給孩子以鼓勵與肯定,并且以自己的樂觀態度去影響孩子。
三、管理法則
在幼兒期,家長要對孩子行為進行嚴格管理,讓孩子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讓其從小就知道行為的底線在哪里。一定要在孩子六歲之前,每周至少對孩子說一次“不”,讓其知道父母是有原則的,其做事也應該是有原則的。從小讓孩子有所敬畏。
記住,家長說不行的事情,就是不行——一定要堅持。如此,孩子才能學會控制自己,更好地適應今后的學習和生活。
四、聲音法則
老師和家長都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在做與孩子有關的決定時,請認真地傾聽孩子的意見。經常跟孩子說:“對這個問題,你怎么看?”“你想去做……,你能不能給我說說你的三個理由。”孩子說得有理,就認真考慮他的要求。
五、榜樣法則
模仿是孩子學習、成長的一個重要途徑。模仿,特別是無意中的模仿,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無意識,無痛苦,不知不覺中就學會。
父母良好的榜樣是一種積極的教育力量,俗話說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
六、求同存異法則
老師和家長要尊重孩子對世界的看法并盡量理解他們。
法國著名的自然主義教育家盧梭曾經說過:“兒童是有他們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情感的, 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情感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情感, 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陶行知
人人都說小孩小,
小孩人小心不小,
倘若小看小孩子,
便比小孩還要小。
七、懲罰法則
我們經常聽到有人這樣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如果說,表揚獎勵是孩子健康成長的主要營養素的話,那么批評懲罰就是維生素,對孩子健康成長而言,我們應該讓表揚獎勵與批評懲罰的比例保持在3:1的水平,表揚獎勵與批評懲罰的比例失調可能也會導致孩子心理發展的失調。
八、后果法則
讓孩子了解其行為對現實生活可能產生的后果。
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方法手段有許多,其中自然結果就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手段。早在十八世紀時,法國的著名教育家盧梭就提出:我們可以“通過孩子體驗其過失的不良后果,來糾正他們的過失”,在教育孩子方面,我們可以用孩子行為產生的的自然結果來教育孩子,使孩子從自己的行為結果中受到應有的教育,這就是著名的自然結果教育法。盧梭的這一教育原理,在教育孩子的許多方面都是可以運用的。
5歲的苗苗自己從不系鞋帶,她總是說:“我不會。”老師告訴她,她已經長大了,完全可以自己系鞋帶,但是苗苗仍然不學。有一天,老師正好有時間,于是,耐心地教苗苗,但是她根本不聽,也不動手。于是,老師決定讓她穿著沒系帶子的鞋出去做游戲。
結果,苗苗這樣摔了幾跤后,跑過來讓老師教她如何系鞋帶,并且學得非常認真。
不系鞋帶的后果——摔了幾跤,讓苗苗感覺到了系鞋帶的必要性,因此,她也就會主動地去學習系鞋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