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強的教育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是把教育科研知識運用于教育科研情境、解決相應問題的實際操作能力,主要包括選題能力、查閱文獻能力、取樣能力、運用科研方法能力、收集整理和分析資料能力、撰寫研究報告能力等。
⑴選題能力
教育科研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能否選擇對教育教學有重要意義和價值并適合自己主客觀條件的問題進行研究,是學前教育科研必須首先面臨的一個問題,它關系到教育科研的進程和結果。這就要求教師應當具有良好的選題能力。
教育科研選題的能力要求教師應具有發現問題的敏銳性和深入性。也就是說,教師不僅要能發現問題,而且還應能發現有重要價值的問題。具體地說,教師在選題方面應當具有以下素養:
①能選擇有現實意義的問題。課題的現實意義如何是衡量一項科研成果的價值大小的很需要指標。學前教育科研就是要研究學前教育所面臨的理論與實踐問題,揭示教育規律,從而指導學前教育實踐。因此,教師在選題時首先要把握的一個問題就是要考慮選擇有現實意義的課題,應當從學前教育改革的實際情況出發來選擇課題。教育科研不是為了嘩眾取寵,不能搞那種脫離實際的“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式的經院式研究。
②能選擇有預見性的問題。理論指導實踐的作用不僅表現在現在,而且還應表現于未來。因此,教育科研要走在教育實踐的前面,否則怎能起到指導作用呢?何況教育本身就是面向未來的事業。我們今天的教育就是為未來社會培養合格人才的。如果我們的選題缺乏預見性,所進行的研究就不會對教育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也不能使教育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要求。
③能選擇有創造性的問題。科學研究是創新的認識活動,其根本價值就在于創造。如果重復別人的研究課題,而且別人對該課題已有科學的結論,那么還有什么必要呢?所以教師的選題能力素質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要求就是教師要有能力選擇充分具有創造性的問題。
④能選擇有可行性的問題。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有可行性的問題進行研究是教師選題能力的一項重要的要求。教師在選題時應充分考慮進行研究的主觀條件與客觀條件,使選題切實可行。所謂主觀條件,是指教師本人是否具備進行該研究的知識、經驗、能力,是否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所選課題是否能夠揚己所長,避己所短。所謂客觀條件,主要是指研究所必須的資料、設備、時空、協作等條件。教師能統盤考慮主客觀因素,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最適當的選擇,使研究課題既有價值,又具有研究的可行性。
提出問題常用的思維的方式:
①雪中送炭法。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常常會遇到許多棘手的問題,按常規的方法去處理,效果往往不好。這時教師不應回避矛盾,也不應墨守成規,而應針對問題,解放思想,另辟蹊徑,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②問題錦上添花法。意思是在某一成功經驗的基礎上作進一步思考:如何吸收另一做法中好的因素,使原來的理論、措施更加完善。
③移花接木法。國內外的成功經驗能不能應用到我們的教育實踐中?某一學科的理論或教學經驗能不能運用到另一學科的教學?
④常中有變法。在長期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出于提高工作效率的需要,往往對各種類型課的教學,都積累了不少的經驗,工作也形成的一定的“常式”,有了這個“常式”,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就有規可循。然而我們不能把“常式”當作固定不變的模式,我們應進一步思考:這個“常式”是不是最好的?它有沒有變式?是否可反“常式”而行之?
⑵查閱文獻能力
查閱文獻是貫穿教育科研工作始終的一項活動。教師能否有效地獲取必要的信息和資料,是影響教育科研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應當具備良好的查閱文獻能力。
查閱文獻能力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的能力。一是查找能力,即教師能夠迅速準確地找到所需要資料的能力;二是閱讀能力,查找的目的是為了閱讀但由于時間和精力所限,教師不可能閱讀所有資料,必須能夠有目的、有重點、有選擇地進行閱讀。
⑶取樣能力
取樣也稱選擇研究對象,是教育研究者依據研究需要和一定的規則,從總體中抽取有代表性研究對象的過程。取樣是否科學,意義十分重大。教師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取樣方法,或隨機取樣,或機械取樣,或分層取樣,或整體取樣。
⑷搜集資料的能力
教育科研離不開資料的支持。資料的豐富與否,直接影響教育科研的質量。在教育科研過程中,教師認識事實主要是通過搜集事實資料而實現的。資料的搜集,通常可采用觀察、調查、實驗、文獻等方法。在搜集資料時,教師應當盡量避免受主觀意向、態度傾向性影響,力求注重搜集資料的客觀性;另外,教師在資料搜集時還應當注意資料的全面性,不能僅僅搜集對自己原有觀點有利的資料,而放棄不利于證實自己假設的事實。總之,搜集資料的能力是教師從事教育科研不可缺少的能力之一。
⑸整理分析資料能力
一般來說,借助于查閱文獻、調查、觀察、實驗等方法搜集到的資料是零亂無序的,而教育科研的根本任務就在于透過這些資料,去發現和研究現象中不斷重復的、穩定鞏固的、同一的東西,找出事物之間的內在的必然聯系,也即找出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而要完成這一任務,教師必須具有一定的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育科研的過程就是在獲取、掌握、處理、應用教育信息的基礎上,解決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的過程。
整理分析資料能力包括兩個方面的能力:一是整理資料的能力,即對所獲得的資料進行分類、核查、篩選和匯總統計的能力;二是指分析資料的能力,即對整理后的資料進行邏輯和統計分析的能力,通過定性和定量分析,揭示教育現象的本質和規律。
上述第2、第4、第5所闡述的這三方面的能力,也就是搜集資料和開發信息的能力。連資料都不會搜集,就象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樣,開發不出什么有價值的成果;不會開發信息也不行,許多教師手上的資料也不少,但就是不能產生出新的知識來。
⑹撰寫研究成果的能力
研究成果是研究過程的縮影,是研究過程和結論的文字記載。研究工作進入撰寫研究成果階段,也就是進入了研究工作的總結階段。研究成果寫得如何,關系到該項研究的理論價值與實用價值,同時還關系到該研究能否得到社會的承認。研究者要想把自己潛心研究得出的新認識、新思想、新辦法等訴諸文字,通過教育科研論文、著作等形式表達出來,從而更好地發揮教育科研成果的作用。如果沒有良好的文字表達能力,前面的工作做得再好,也不易得到社會的承認。
提高表達能力要注重“三多”。一是多練筆。要堅持經常動筆寫作。組織完一次教育活動,可動筆寫一點教學后記,把富有新意的體會記下來。這些富有新意的體會,常常是一閃念就過去了,當時不記下來,以后可能遺忘。教后記多了,就可以考慮從某個角度出發寫一篇文章。一個學期堅持寫一兩篇論文,難度不大。寫得多了,也便會寫了。二是多模仿。起始階段,可以從有關刊物上找一些短小精練的文章,潛心學習,然后模仿著寫。也可以把自己寫的初稿給行家里手看看,請他們提出修改意見。這樣,提高的速度更快。三是多推敲。寫教育科研文章是一種艱苦的勞動,不花相當的功夫難于出精品。有的教師寫一篇科研論文,常常是一兩個小時就完稿了,當然很難談得上高質量。即使是高手寫文章,從構思到成文,一般也要較長時間,一蹴而就的科研論文是極少見的。教師要善于從選題、立論、取材、語言等多方面對論文進行反復推敲,寫完初稿后還要反復加以琢磨修改,這其中的具體內容,我們將在后面的章節論述。
總之,教育科研過程十分復雜,對教師科研能力的要求遠遠不止上述幾點。上述幾點只不過是其中最基本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