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美國、歐洲高血壓指南發布后,2018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終于來了,在高血壓診斷標準與降壓目標值方面有哪些更新呢?一起來看看吧。
整理 | KK
來源 | 醫學界心血管頻道
初秋的北京,空氣微涼,卻絲毫不影響大家學習的熱情。
9月20日,被譽為高血壓領域的奧林匹克盛會、第27屆國際高血壓學會科學會議(ISH 2018)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正式如期舉行。這是中國首次也將是未來10年,中國的唯一一次國際性高血壓領域學術大會,意義重大。
ISH匯聚諸多活躍在科學、臨床和行業前沿的頂尖專家和業內精英,就高血壓學科發展前沿的基礎和臨床研究成果作精彩演講。此外,值得期待的是,《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下文簡稱“中國新指南”)亦將揭開神秘面紗,向全國同行征求意見。本文選取中國新指南中的高血壓診斷標準、降壓目標值等內容分享給大家。
回想起,2017年11月公布的美國心臟協會/美國心臟病學學會(AHA/ACC)高血壓指南,依舊是“顛覆”性十足。
AHA/ACC時隔14次首次更改高血壓的診斷標準,由原來的140/90 mmHg更改為130/80 mmHg,并改變了高血壓分級,將130-139 /80-89 mmHg列為高血壓1期,≥140/90 mmHg則被列為高血壓2期 。
表1:AHA/ACC高血壓指南血壓分級
備注:若患者舒張壓和舒張壓對應其中兩個類別,選擇較高的血壓分類級別
對此,引發了國內外專家甚至是普通大眾的廣泛熱議,笑稱“一覺睡醒,自己就成了高血壓患者。”
在上月剛剛閉幕不久的歐洲心臟病學會(ESC)年會上,ESC/歐洲高血壓學會(ESH)高血壓指南也相繼公布。
與AHA/ACC相比,ESC/ESH更顯嚴謹、沉穩,新版指南仍然堅持以 ≥ 140/90 mmHg為高血壓的標準,并保留了原有高血壓分級。
表2 :ESC/ESH高血壓指南血壓分級
面對美國指南的“激進”與歐洲指南的“沉穩”,中國指南將何去何從?
在9月20號下午的“2018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解讀專場會”中,上海市高血壓研究所高平進教授介紹了“高血壓診斷評估、分類與分層”。
高平進教授進行現場匯報
中國新指南中指出,高血壓的定義不變:在未使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非同日3次測量診室血壓,收縮壓≥140 mmHg和(或)舒張壓≥90 mmHg。患者既往有高血壓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壓藥物,血壓雖然低于140/90 mmHg,仍應診斷為高血壓。
表3:《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高血壓分級
(圖片來源于愛優醫)
在血壓測量方式中,診室血壓是臨床診斷高血壓和分級的常用方法。有條件者應進行診室外血壓測量,用于診斷白大衣性高血壓及隱蔽性高血壓、評估降壓治療的療效、輔助難治性高血壓的診治。動態血壓的監測可評估24小時血壓晝夜節律、體位性低血壓、餐后低血壓等。家庭血壓監測可輔助調整治療方案,基于互聯網的遠程實時血壓監測是血壓管理的新模式。精神高度焦慮的患者,不建議頻繁自測血壓。
表4 不同血壓測量方法對應的高血壓診斷標準
(圖片來源于愛優醫)
在降壓目標值方面,ACC/AHA指南受到了SPRINT研究結論的巨大影響,采取了“一刀切”方案,推薦:①確診心血管病或10年心血管病風險≥10%的患者,血壓控制目標為<130/80 mmHg;② 無心血管病或心血管病高危因素者,降血壓控制在<130/80 mmHg也是合理的。
而ESC/ESH與ACC/AHA不同,在重視SPRINT研究結果的前提下,推薦更為嚴格的降壓策略,認為在140/90 mmHg這條線下:對大多數患者,只要能夠耐受,收縮壓的目標值應該在130/80 mmHg水平或者更低;對年齡介于65-80歲之間的患者,收縮壓應該在130-139 mmHg之間;而對80歲以上的老人患者,如果能夠耐受,也推薦降壓的靶標在130-139 mmHg之間。
在談SPRINT臨床試驗結果時,總免不了談強化降壓帶來的益處。那么,中國指南是否也會推薦呢?來自廣東省人民醫院的陳魯原教授帶來了“高血壓治療目標”的精彩講課。
陳魯原教授進行現場匯報
據介紹,中國新指南推薦一般高血壓患者血壓應降至<140/90 mmHg,若能耐受者和部分高危患者可進一步降至<130/80 mmHg。新指南強調,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采取強化降壓的治療策略,以取得最大程度的心血管獲益。
特殊人群降壓目標:
老年患者:65~79歲的老年人,首先將至<150/90 mmHg;能耐受者可進一步降至<140/90 mmHg;≥80歲的老年人應降至<150/90 mmHg。
妊娠高血壓患者<150/100 mmHg。
腦血管病患者:病情穩定的腦卒中患者<140/90 mmHg,急性缺血性卒中并準備溶栓的患者<180/110 mmHg。
冠心病患者<140/90 mmHg,如能耐受可降至<130/80 mmHg,應注意舒張壓不宜降得過低。
糖尿病患者:一般糖尿病患者的血壓目標<130/80 mmHg,老年和合并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140 /90 mmHg。
腎臟疾病患者:無蛋白尿者<140/90 mmHg,有蛋白尿者<130/80 mmHg。
心力衰竭患者<130/80 mmHg。
專家點評
來自河北省人民醫院郭藝芳教授第一時間在其公眾號上發表了評論,一起來看看:
郭藝芳教授
不求驚天動地,但求腳踏實地——這是我對我國新版高血壓指南的總體印象。
與新近頒布的美國或歐洲高血壓指南相比,我國新指南似乎少了一些“刺激”,多數推薦建議延續了上一版指南的觀點。特別是在美國下調高血壓診斷標準、美國與歐洲均下調降壓目標值的背景下,我國新指南給很多人一種“不夠過癮”的感覺。然而,學術就是學術,不是文學作品,更不是賭博。基于我國實際情況,做出適合于我國國情的推薦建議是新指南的出發點。從此角度看,我們的目的達到了。
在高血壓診斷標準方面,我國顯然不能盲目跟風美國,即便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也沒有簡單效仿。這是因為高血壓的診斷標準不僅僅是一個醫學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在高血壓整體防治水平依然較低的我國,貿然下調診斷界值不僅無助于促進我國高血壓的防治,還會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
在降壓目標值方面,有人認為新指南過于保守,其實并非如此。在推薦一般高血壓患者將<140/90 mmHg作為控制目標的同時,我國指南并未拒絕更為嚴格的控制血壓,指出“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采取強化降壓的治療策略,以取得最大程度的心血管獲益”,這既是對積極降壓策略的認同,也為臨床醫生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提供了靈活的空間。從這個角度看,新指南對于降壓強度與強化降壓的觀點與歐美指南并無明顯差異。
新指南即將正式公布,希望、也相信這一指南將會為進一步改善我國高血壓防控現狀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