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名叫王青的少年,從小學四年級到高二,幾乎每天遭受校園暴力,求助無門,終于在一次被暴打中奮起還擊,將同是少年的施暴者捅死,獲刑十年。
家長的態度:一度認為是孩子之間的嬉鬧,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更沒有介入事件中去保護自己的孩子。
如果是孩子都是無邪的,那為什么會發生邪惡的事情?因為社會的生態會從大人的言行傳遞給孩子,在孩子價值觀形成的過程中注入了病毒。在很多時候,這些青少年在常識方面表現出蠢萌,卻同時表現出驚人的世故和老道。那是個江湖,本質上無異于成年人的世界。校園的暴力團伙知道跟學校領導及老師搞好關系,知道如何在權力制約下去獲取自己的利益并規避風險,這本身就是很多成年人遵循的生存哲學。在欺凌同學的態度之惡劣,手段之殘忍,讓你很難跟一個青少年聯想在一起,而在老師和家長眼里,他們會表現成熱血無害的problem child。家長的介入是最重要的一環,對個孩子而言,生他養他的人作為可以依賴的保護屏障可以避免和遏制很多問題。孩子,只能是自己的,給了他衣食住卻意識不到他的人身生命安全,這是最大的失職。
老師的態度:對施暴學生進行口頭批評,抱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理,遠遠做不到尊重每個個體的人道主義初衷及一個教師的職業職掌。
作為一個成年人,回顧我們自己的學生時代,一個班主任在孩子眼里的權力不亞于一個廠長在工人眼中的權力。老師的意識引導造成對某個學生的孤立和排斥是很容易的,尤其是在一群尚未形成獨立思考的稚嫩人群里。解決問題的關鍵取決于老師的態度。要堅決地告訴學生,弱肉強食是把人類自己矮化成野獸,欺凌比自己弱小的同類是一種獸類行徑,而不是人類這種高級靈長類動物的行為。暴力無大小,根本無法估量其背后的隱患和殺傷力,同樣的,一個老師不能保護好自己的學生也是最大的失職。
關于過失殺人犯王青:作為受害者和殺人犯的雙重身份,他是最可憐的。因為,他從小就沒有接受過維護自己權利的教育,真正能做榜樣示范的維權者很多都在牢里。王青練習武術,想借此來抗暴并痛擊敵人,無奈不知從哪入手;寄望于來自家長和學校的庇護,卻得不到該有的重視;一定程度上,在他的認知范疇里,維權渠道都被堵死了。絕望后的魚死網破當然不是最好的辦法,因為我們忘記了一點:法律在保護不了我們的同時還保留了懲罰我們的權力。很多時候,我們要隱忍著和惡勢力周旋,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給自己變得強大的時間。很難!希望出獄后二十六歲的你能從創傷中走出來,更勇敢、更有智慧地面對生活里的各種挑戰與磨難。
關于死者:他同樣作為施暴者跟受害者的雙重身份,他還沒有理得清楚助長他暴戾、殘忍、無知的原因就匆匆成為了教育環境的殉葬品。“強者為王”、“勇者為王”這種觀念一直在毒害著青少年,缺乏基本的人文情懷和邏輯能力,把野蠻等同于強力,把獸類的狂暴演化成勇氣,對待他人匪夷所思的居高臨下,這正是權力癥候帶來的毀滅力。卻不知道人對人的壓制,人對人的迫害,必定會有反彈的一天,當從善的良言感化不了你,等待你的也只有暴力。世俗中的聰明,很多來自于對人性的了解,一旦沒有一個悲憫心來承載,只剩下了廝殺和攻略。孩子,如果有來生,做個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