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女兒兩歲
前情提要
之前寫過一篇文章《所有你想到的人生終極目標,都由它預測》,說的是自我價值感。
我們對美滿人生、幸福生活的全部想象,無論是成功的學業、事業、家庭、人際,還是獲得財富、健康、快樂,都和它有關系。
不僅如此,這個領域有位著名學者納撒尼爾·布蘭登,他說:
“沒有任何一種心理問題,從焦慮抑郁,到對親密關系的恐懼,對成功的恐懼,以及家庭暴力和兒童虐待,不會追溯到低自我價值感?!?/p>
這么說,積極健康的自我價值感,可以產生這樣一種神奇的效果:
“好的都過來,不好的都走開”。
簡直是開啟美好人生大門的萬能金鑰匙啊。想必每位父母都想給孩子這樣一把金鑰匙。
那么,怎樣讓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自我價值感呢?
1 我們先要了解,積極的自我價值感什么樣?
自我價值感和一個人怎樣看待自己有關,包括這幾個部分:
我是什么樣的人:比如,我是不是有力量?是不是獨一無二的?
我怎樣評價自己:我有哪些優點和局限?
在自我評價的基礎上,我對自己的感覺和情緒如何:比如,我對自己的缺點感覺是怎樣的,是可以接受還是覺得自己因此很差勁?
簡單的說,就是一個人總體上對自己感覺好不好。我們常說的自信和自卑,也是自我價值感的一部分。
積極的自我價值感,對自己的了解不僅客觀準確,還通常保持穩定一致,并且,最核心的一點是:無條件的接納自己。比如像這樣的問題,你的答案是?
我知道我有缺點不完美,我是否仍然愛自己?
拋開一切外在的定義,比如外表、財富、權利、地位,我對心里最純粹的那個自己,感覺好不好?
2 自我價值感是怎樣形成的?家長需要做什么?
一個人形成怎樣的自我價值感,對自己的感覺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生活經歷起到一個主要的作用。
從出生到學齡前,孩子主要的照料者,一般是父母和祖父母,決定了孩子主要的生活經驗。所以照料者對待孩子的方式,能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塑造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無條件的愛與接納
剛出生的小寶寶還不知道什么是“我自己”,當然也沒有自我價值感。但逐漸的,他擁有了最初的生活經驗:餓了,就會有奶吃;哭了,就有人擁抱安慰。他的需要得到及時滿足,他的任何表達——主要是靠哭來表達,得到充滿愛意的回應,他就會感覺到,我是有力量的,我是值得被愛的——這就是積極自我價值感的萌芽。
隨著寶寶長大,和照料者之間的互動變得更加豐富,但其中的基本原則不會變,那就是:
自我價值感的塑造有兩個重要的來源,一個是日常生活帶給他的體驗,一個是對他最重要的人,對他的看法和態度是怎樣的。日積月累,孩子在心里會形成一個對自己的感覺。
所以,這件事的邏輯就變得很簡單:我們希望孩子愛自己、接納自己,我們就給他無條件的愛和接納就好了。
也就是,不管你做了什么,不管你是什么樣子,我都一樣愛你、接納你。這樣的愛沒人不向往吧。
但做起來卻難得多,孩子乖巧的時候人見人愛,但是兩三歲的孩子嚎啕大哭還滿地打滾的時候,你能保持淡定嗎?
如果你把所有的話都說盡了孩子還是一副“我不聽我就是不聽”的樣子呢。
如果孩子不喜歡寫作業,考試后又拿回一張分數很低的成績單呢。
家長面臨的挑戰,是在孩子“不可愛”的時候,能否保持接納的態度。
接納孩子的壞情緒
我女兒兩歲,到了發脾氣的年紀,經??摁[個沒完,我就很煩躁,批評她,但沒啥明顯效果,孩子和我的關系反而沒以前好了。
后來我想明白一件事,很小的孩子因為大腦理性的部分還沒發育完善,所以沒有辦法通過理智去管控情緒,壞情緒才來得又快又猛,如果我說:
“不許哭!”
“你要是再鬧,我就生氣了!”
那就表明我無法接納孩子的壞情緒。
但其實壞情緒也沒什么,我們需要做的只是幫助孩子認清自己的情緒和來源,再表達接納的態度,讓他有發泄情緒的權力。
然后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只要幫她說出為什么心情很糟糕,她就不哭了。
接納孩子的欲求
孩子不僅情緒強烈,欲求也很強烈,比如情感上需要很多陪伴,長大了還會有物質上的欲望。但孩子不會像大人一樣衡量欲望的現實性。所以很多時候,孩子的欲求大人無法滿足,這是正常的,沒有哪個家長可以百分百滿足孩子。
但家長還是會愧疚,然后為了減少愧疚去否定孩子的要求:
“真不懂事,我這么忙哪有時間陪你玩?”
“爸爸媽媽賺錢很辛苦,你怎么總是要這么貴的東西?”
其實孩子有欲求是好事,代表他有活力有追求。如果他發覺自己的欲求總是錯的,會覺得“我不配”得到好的東西,這是一種自我貶低的感覺。
所以家長不需要否定孩子的欲求。只要告訴他,我也想滿足你,但是因為什么原因,現在還做不到。
如果孩子情緒比較強烈,說明他還不能處理自己的失望情緒,需要家長幫他學會面對和接受這種沮喪感。
畢竟,求而不得,以后的人生中,他還要經歷很多。
避免嚴厲的管教
教育孩子還有一句話不值得提倡,有的家長常說:
“你要是再這樣,我就不喜歡你了。”或者,我就不要你了。
這個表達的含義,是有條件的愛。如果孩子信了,這件事對孩子來說還是蠻恐怖的,因為他太容易就失去愛了。
也有的家長對孩子傾向于嚴厲管教。嚴厲有兩種,一種是把小錯大而化之,孩子要為小小的失誤去承受嚴重的后果,一種是溝通方式上的,批評責備用得多,對待孩子的語氣、神態和語言比較嚴厲。
這樣的管教方式,傳遞給孩子的也是有條件的愛。
孩子雖然很多事情不懂,但是直覺是靈敏的,在爸爸媽媽橫眉怒目,對自己大吼的瞬間,他會感到自己沒有被接納。
我小孩上的托班,有個家長群,有位媽媽在群里對老師說:
“孩子課堂上有什么不良表現請及時反饋,以便我們及時糾正改進?!?/p>
媽媽的出發點是好的,只是對兩歲多的孩子,過于嚴格了。
有不少家長的看法和這位媽媽相似,認為缺點要指出,要批評,孩子才能進步。這樣也許會起到快速效果,但對孩子性格形成卻可能造成傷害。
一個孩子從父母這里得到的評價,缺點和批評多,優點和認可少,他對自己的感覺就會是負面的,內心總覺得自己不夠好。
有的家長動不動給孩子下很重的評語:
“你不行。”
“你怎么這么笨啊!”
“這都做不好,你還能干啥?”
孩子這樣的話聽多了,一個可能的結果是,即使外人看來明明很優秀,自己心里卻依然自信不起來。
所以,后面老師回復的話我非常認同,她說:
“建議您像用放大鏡一樣多關注孩子的優點,這樣孩子會得到更多的鼓勵和認可,而缺點和問題需要淡化,這樣會起到正面強化的作用,孩子才會更自信、更快樂!”
恰當的表揚
現在的家長也的確越來越意識到鼓勵的重要性了,經常贊揚孩子。有一次,我帶孩子去打疫苗,旁邊有對父母,對一歲多的孩子反復說,“寶貝,你真優秀!”我覺得吧,孩子打針時表現好值得鼓勵,但和“優秀”這么大的詞兒,是不是還存在距離。
表揚的精髓,在于恰如其分。
就像有人建議的,少表揚聰明,多表揚努力。不要總是單說“你真棒!”而要讓孩子知道因為什么行為而受到表揚,比如:“你這段時間練習很用心,所以這次比賽表現進步了,你很棒?!?這些說的都是表揚的精準性。
如果孩子得到的夸獎常常是泛化的,夸大的,他由此建立的自信,可能像氣球一樣,面對真實世界的競爭,輕輕一戳就破滅了。
積極的生活體驗
要讓孩子形成實實在在的“我是有能力的”這樣的自我價值感,除了家長給予鼓勵,他自己對生活的體驗,是積極的還是挫敗的,更加關鍵。
這種體驗很早就開始了,嬰兒開始在家里的地板上到處爬到處翻的時候,是他對周圍環境做出的第一步探索。有的家長會不停的阻止他,這里不能碰那里太危險,有的家長會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給孩子留幾個隨便翻的抽屜,讓他享受自由探索的感覺。
孩子長大后,當他對一個和升學無關的領域產生了興趣,家長是制止他,還是幫助他處理課余興趣和學習之間的關系。
當他心里有了一個喜歡的異性,家長是禁止“早戀”,還是提供尊重和支持?
還有一個誤區是家長替孩子做太多的決定。
“這個好吃又有營養,你一定要多吃。”
“你挑的專業沒前途,我已經給你選好了,你要學這個。”
很多時候,制止和否定孩子的想法,無疑是安全且省事的,但要想幫助孩子實現愿望,還要避免風險,得到好結果,必然需要家長花費更多的心力。
一個孩子成長經歷中,他的想法和愿望,常受到壓制,他對自己的感覺可能是,“我沒法得到我想要的”,這是一種深深的無力感。外在的表現是畏縮的,內心也不舒展,感覺活得不盡興。
這也是為什么有的孩子一向很乖,長大后卻突然做出一些出格的事,好像很叛逆,這種“放飛自己”的舉動,是在尋找自我的力量感。
孩子上學以后,學業表現、和同學之間的比較和競爭、與同伴的社交關系,對自我價值感的形成至關重要。
家長的使命,是在這些方面為孩子提供幫助和支持。相對而言,培養孩子獨立、主動應對的能力,授之以漁,更有利于孩子建立自信。不一定需要家長親自上陣,比如時刻督促孩子的時間安排,親自陪讀親自教學。
3 孩子的成長,我們的機會
這些教育孩子的方式,對我們一定是有難度的。因為我們很多人,小時候也未必體驗過無條件的愛和接納,得到的表揚也不多,更不要說恰當的表揚方式。
雖然希望把更好的帶給下一代,卻難免感到力不從心,付出沒有得到過的東西總是困難的,因為太陌生。尤其壓力大的時候,那些小時候熟悉的管教方式,往往會自然重復,輕車熟路。
但另一個角度,陪伴孩子長大,就像自己又成長了一遍。
我們試著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也是在學習如何無條件的愛自己,我們尋找對待孩子更好的方式,那也是我們對待自己更好的方式。
即使偶爾失控,還有不足,也不用苛求自己,因為育兒本來不必強求完美,孩子自有他的愈合力。我們接納了其中的不完美,也就是接納了自己和孩子。
--完
相關文章(點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