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響應號召:一個月培養一個習慣”的活動得到了許多網友的熱情響應,大家普遍表達了積極參與的意愿。還被版主固頂成為熱貼,能得到大家的肯定當然值得高興,但高興之余還想和大家探討探討:什么是習慣?我們要培養怎樣的習慣?
1、什么是習慣?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簡單回顧一下自己關注“習慣”問題的過程。最早對“習慣”這個詞產生興趣是因為參加了一次培訓課上老師說的一段話讓我覺得受益非淺:
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
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
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之后,我閱讀了臺灣的郭騰尹寫的《命好不如習慣好》,其中寫到:
“警覺習慣的存在”是人生改變的契機;
“駕馭習慣的方向”是人生遠景的眺望;
“突破習慣的束縛”是人生潛能的發揮。
該書系統地介紹了習慣對人生的影響、好習慣創造好人生、現代人應具備的習慣等。我雖然看了書,了解了許多理念,但還是沒有轉化為具體的行動。
后來又陸續看了周士淵寫的《知道更要做到》、柯維寫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對習慣的重要意義與養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那么到底什么是習慣呢?我們東方人通常對“習慣”的理解是:“一種重復性的、通常為無意識的日常行為規律,它往往通過對某種行為的不斷重復而獲得”,而西方人對“習慣”的理解卻是“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觀念、原則、美德、態度、方法,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里總結的:積極主動、明確目標、掌握重點、利人利己、設身處地、集思廣益、綜合平衡”,兩者如何協調呢?周士淵提出了“廣義習慣”的概念:“是指長期形成的、不易改變的各種人的基本素質--如各種習慣性的動作、行為、態度、思維方式、生活方式、情緒模式、性格傾向等。一句話,它是指我們在后天生活中"習"而成"慣"的種種個性特質。”
2、我們要培養怎樣的習慣呢?
《命好不如習慣好》中總結現代人應具備的習慣是“學習、創新、節約、感恩、負責、尊重、幽默”,其實都是一些理念、一些思維方式,《七個習慣》也是如此不具有操作性,這也是我為什么很早就看了這兩本書卻無法養成好習慣的原因所在。最近看了一段話讓我有頓悟的感覺:
什么是科學管理?
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
把簡單的事情可操作化;
把可操作的事情度量化、數字化;
把可度量、可數字化的事情可考評化;
把可考評的事情流程化。
好習慣的養成其實歸根結底就是對自我的科學管理。與上面的道理是相通的。以前我們知道了太多的大道理,卻沒有將復雜的事情簡單化、可操作化。
剛才重新看《命好不如習慣好》時才發現其實作者對每個習慣都有具體的可操作的方法,比如:
“學習”---每天保留一小時的閱讀時間、學習請記得記錄;
“創新”---觀察力的培養、試著走不同的路;
“感恩”---每天寫下今天要感謝的人、每個月選擇看一部發人深省的電影;
“負責”---用check list來達成今日事今日畢;
“幽默”---每天都要看笑話、講笑話;
所以,我覺得褪墨倡導的“一個月培養一個習慣”非常有意義,因為它將本來很復雜的事簡單化、可操作化了,所以執行起來就容易許多。當這些小小的事都重復做好的話,集少成多,量變就會質變,那些良好的素質、心態就會自然而然的實現。所以,我建議大家都以具體的事做為鍛煉的項目記在“習慣培養清單”里,每天堅持,每天督促,一定會成功的。
最近流行“曬”,我也提議我們來個“曬習慣”,將自己準備培養的習慣“曬”出來與大家分享,讓大家監督,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我的習慣培養清單:
1、每天做俯臥撐;
2、每天背10個英語單詞;
3、每天記晨間日記;
另外我已經形成習慣的做法還有:每天利用“財智家庭理財”記帳;每天用Outlook記錄每個時段的工作情況;每次看完電影、書籍就用onenote記錄下來形成觀景地圖、讀書地圖。
但也有想形成習慣但還沒有信心堅持的想法:每天保留一個小時的閱讀時間(上網的時間太多了);每天更新博客等。
人生就是好習慣與壞習慣的拉鋸戰,對如何改變壞習慣,褪墨上有一篇最新的文章值得推薦:20個方法讓你擺脫壞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