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刑事公訴制度是刑事訴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背景下,司法改革中的諸多舉措均與公訴制度息息相關。在此前提下,對與刑事公訴制度改革相關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探討,特別是如何在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中把握好改革的張度與限度,如何在改革視野下把握好公訴的角色定位,如何在諸多現實的矛盾與困境中走出符合自身實際、符合司法規律的改革之路,顯得意義十分重大。就此,公訴君特別請來最高檢公訴廳陳國慶廳長,為大家勾畫刑事公訴制度改革的十大趨勢。
文 | 陳國慶 最高人民檢察院公訴廳廳長
周穎 最高人民檢察院公訴廳檢察官
趨勢一:繁簡分流,構建多種訴訟模式的公訴機制
1. 完善檢察機關適用普通程序辦案機制。對重大疑難復雜、被告人不認罪或者關鍵證據有爭議的案件,應當嚴格依照普通程序進行較為徹底的實質審理。做好庭審準備,做好庭前預測和應對預案。加強與法院的溝通協調,完善庭前會議制度。加強當庭訊問、舉證、質證和辯論。
2. 完善檢察機關適用簡易程序辦案機制。要真正發揮簡易程序的作用,不僅要簡化庭審程序,還要合理簡化庭前準備程序。
3. 深化速裁程序試點工作。2014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最高檢、最高法在北京、上海、廣州等18個城市試點刑事速裁程序改革,對目前的簡易程序進行再一步簡化。從試點情況看,總體上效果是好的,值得進一步推廣。
趨勢二:推進公訴環節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改革
目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即將在部分省市鋪開。檢察機關應當按照試點辦法的要求,正確把握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適用條件和從寬幅度,提升量刑建議的準確性,依法用好撤銷案件核準權和不起訴權,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確保試點工作順利推進。
趨勢三:完善起訴裁量制度
1. 完善不起訴制度,擴大起訴裁量權。目前這種以不起訴率評價辦案質量的簡單做法亟需改進,以既正確行使權力,又防止權力濫用。應當摒棄實踐中人為限制不起訴數和不起訴率的情況,堅持審查起訴法定標準,對不符合起訴標準的案件,依法堅決作出不起訴決定。
2.探索建立處罰令制度。探索建立處罰令制度有著現實的意義。應當與完善速裁程序結合起來,處罰令的適用案件范圍應當保持與速裁程序范圍一致,即可能判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特定類型犯罪。
3. 探索賦予檢察機關不起訴的罰沒權。賦予檢察機關對不起訴案件違法所得的沒收權,有其內在的合理性:一是不讓犯罪分子從犯罪行為中得到利益,是一個重要的正義和法律原則。二是目前不起訴案件中建議主管機關沒收違法所得執行得不夠好。三是在國外的認罪協商機制中,通常會將放棄違法所得予以列明。四是對不起訴案件由檢察官直接沒收違法所得更為可行。
4.完善撤回起訴制度。撤回起訴是訴訟的一種過濾機制和救濟措施,也是衡量公訴案件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對保障人權和提高訴訟效率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撤回起訴制度適用中存在相關規定缺失、權力濫用、程序啟動不規范等突出問題,影響了制度功用的發揮。有必要從立法和司法兩個層面對撤回起訴制度予以完善。
趨勢四:改革公訴審查方式
1. 完善證據審查機制。主要是要轉變證據審查方式,增強檢察人員辦案的親歷性,變“靜態”審查為“動態”審查。在具體辦案手段上,可以綜合運用復勘現場、疑點證據走訪核實、調取偵查機關的偵查內卷、接觸當事人和證人、聽取律師意見等方法審查證據取得手段、程序及內容的合法性,對前后矛盾的言詞證據進行梳理、符合、固定,及時發現未在案的相關證據,排除非法證據,做到全案證據審查不偏不倚。
2.建立訴因制度。構建中國特色的訴因制度,有助于彌補現行公訴方式的結構性缺陷,是促進完善控辯審三方關系的重要途徑,這也契合構建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制度的改革要求。
趨勢五:強化出庭指控,探索認罪與不認罪相區別的出庭公訴模式
1. 對被告人不認罪案件,強化當庭訊問、舉證、質證和辯論,確保當庭指控犯罪全面、準確、有力。
2.對被告人認罪案件,舉證、質證、辯論等諸環節均應當簡化,對控辯雙方沒有爭議的證據,簡單出示,對辯方證據,認為沒有必要質證的,則不質證。在法庭辯論階段,對定罪問題無須過多闡述,應當主要圍繞有爭議的問題進行法庭辯論。
趨勢六:適應以審判為中心訴訟制度改革要求,調整訴偵關系
1.完善檢察機關介入偵查、引導取證工作機制。把握好介入偵查引導取證的基本原則。適當、適時、適度。明確介入偵查引導取證的方式。明確介入偵查引導取證的重點。
2. 完善退回補充偵查制度。對需要補充偵查的案件及時退回補充偵查,是確保案件質量的重要手段。建立證據協查說理性和指引性工作機制。健全對補充偵查工作的監督機制。
趨勢七:調整訴審關系
1. 完善和細化控審分離的具體制度。訴審關系中堅持控審分離是研究健全司法權運行機制的重要內容。進一步明確控審分離、不告不理原則。完善公訴變更制度。完善卷宗移送制度。
2. 完善審判監督工作機制。強化審判監督,促使法官謹慎用權、依法公正裁判是訴訟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檢察機關應當以抗訴為重點加強刑事審判監督,面對以審判為中心帶來的審判監督難度加大的情況,積極拓展“抗源”、找準“抗點”。還要探索建立對法院指令異地再審案件的監督。
趨勢八:改革完善訴辯關系
1. 完善保障律師執業權利機制。嚴格執行修改后刑訴法和保障律師執業權利的規定,推動設立網上預約平臺、提供刻錄電子卷宗等做法,切實保障律師閱卷權。
2. 完善審查起訴環節聽取律師意見工作機制。高度重視律師意見,對律師提出無罪、罪輕或者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偵查中有刑訊逼供等違法情況,證據真實性、合法性存在問題的意見,認真審查核實,并在案件審查報告中對是否采納及其理由作出說明,以此促進和提高公訴工作的精準性和公正性。轉換固有思維,以辯護思維審視工作的疏漏和不足。
3. 完善與律師溝通、協商機制。加強庭前溝通,借助庭前會議,與辯護律師進行充分溝通,共同推進完善刑事訴訟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構建庭審理性對抗模式。
趨勢九:健全公訴政策的制定與指導機制
1.健全公訴政策的制定機制。加強對不同犯罪辦案基本原則、證據收集、法律適用、司法政策等問題的分類總結,研究制定不同類別案件審查起訴指導意見,明確不同類別案件辦理的起訴方式和方法。
2. 完善公訴業務指導機制。嚴格執行備案審查制度,充分發揮檢察一體化優勢,建立健全案例指導制度。
趨勢十:加強公訴人專業化、職業化建設
1.完善公訴崗位素能標準和選任標準。推動研制出臺公訴業務崗位素能基本標準,合理設置公訴業務具體崗位,加強公訴能力建設,通過業務培訓、業務競賽、庭審觀摩等各種手段,推動公訴隊伍專業化、職業化。
2.深化公訴部門司法責任制改革。按照《完善人民檢察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的要求,積極落實誰辦案誰負責,支持和主動參與檢察官辦案責任制改革,建立主任檢察官在授權范圍內依法獨立行使決定權的制度,確立檢察官辦案主體地位。同時,健全公訴辦案組織形式,完善公訴環節司法辦案責任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