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氣質與父母教養方式不相適應是兒童行為障礙的原因,研究顯示,情感溫暖和理解對兒童的認知發展,社會化及人格形成有好的影響,而懲罰,干涉和過度保護有負面影響。但是在中國文化背景中,嚴格性的父母養育方式并沒有導致比西方更多的兒童在社會性發展方面出現問題,而對兒童的心理發展有積極作用,過度干涉和保護似乎不會使孩子產生悲觀的歸因方式。因為中國的社會文化背景是以社會價值取向為主流,嚴格是教養方式特別有利于家庭權威的形成和兒童對社會行為規范的內化,但是這種教養方式不合適于個人價值取向的西方文化背景。因此,文化傳統,家庭結構,教養觀念上的差異,我國和西方不管是兒童氣質合適父母教養方式都存在比較大的差異。
選擇2-3歲兒童進行研究,工具使用幼兒氣質評估量表tts,3-7歲兒童氣質問卷bsq,分活動度,節律性,趨避性,適應性,反應強度,情緒,堅持性,注意分散度,反應閾9個維度。可以把兒童分成為:難養型,啟動緩慢型,易養型,中間偏難養型,中間偏易養型。兒童撫養行為q分類卡片crpr,父母教養方式:接受性,拒絕,鼓勵成就,鼓勵獨立,懲罰和保護擔憂6種。
結果顯示,家長的教養方式存在性別差異,對男童趨向更多的懲罰。過去的研究顯示,父母對男童更多保護和拒絕否認,本研究沒有出現,可能是農村家的日常教養長更接受性別差異,對男童沒有更多的關注和干涉;同時出于傳統觀念下父母對男童寄予更多的期望,家長更傾向于對男童采取懲罰的方式使其達到家長的要求。父母對2歲兒童的保護性強于3歲兒童,考慮兒童環境變化有關。
啟動緩慢型的氣質類型兒童最不容易為家長接受,往往表現懲罰慢,入睡慢,行動慢,不能達到家長要求,引起缺乏耐心的父母煩躁,家長更傾向于采用拒絕的養育方式,鼓勵和保護不足。對于難養型的兒童,家長的撫養態度和行為比較復雜,一方面拒絕比較多,另外一方面接受和鼓勵獨立和保護孩子。此類兒童敏感,退縮,容易與家長沖突,增加了家長控制意圖,更傾向于負面強化兒童的抵抗行為,使教養方式存在更多問題。易養型的兒童更容易從家長那里得到認可和鼓勵,家長的教養環境比較寬松,有助于兒童健康成長。
接納程度和鼓勵獨立是南京市農村兒童難養型和啟動緩慢型的重要影響因素,懲罰與保護影響不明顯,與城市兒童不同。過去研究發現農村兒童的反應閾高于城市兒童,對于反應閾比較高的兒童,同樣的懲罰就是一種比較弱的刺激,引起行為的變化就小。懲罰和過度保護并不影響兒童的氣質可能與文化背景有關,3-6歲是心理理論發展時期,過去研究發現懲罰并不會影響兒童心理理論,過度保護也不會影響。北京市農村地區的文化傳統大環境,家長及孩子都不會在內心給予懲罰和過度保護一種負性評價,在一致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兒童之間發現其伙伴往往也會受到父母的嚴厲懲罰,沒有突出的社會比較差異,因此沒有造成顯著的心理影響。(說明,農村的兒童臉皮厚!)
家長對孩子不同氣質來調整教養方式:
對于好動的孩子,家長應該減少對孩子的拒絕和懲罰;
對節律性差的,遇事退縮的孩子要鼓勵獨立生活的能力;
對適應性差的,堅持性差的孩子要減少拒絕,更多鼓勵獨立;
對遇事反應強烈,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孩子要接納孩子的特點,不要在生活中過度保護孩子;
對情緒消極的孩子,要減少孩子,減少拒絕。
結合過去研究,發現城市子女報告家長的拒絕否認,懲罰,過度保護顯著高于農村,說明兒童對父母的教養方式是怎么認知和理解的可能對其心理影響起重要作用。
摘自《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