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出生后9個月為外語能力建立關鍵期
孩子究竟應該從多大開始學習外語?這個問題一直在外語教育界爭論不休。不過,最近英國學者的一項研究結果或許能給年輕的父母們一些啟示。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近日報道,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的研究者們發現,如果嬰兒在出生后的9個月內能夠聽到外語,那么他們今后無論在學校還是成年之后,學習外語都會更加容易。
研究發現,人類大腦在發展過程中會經歷一個“編程”階段,這一階段決定著一個人今后識別語言中各種關鍵語音的能力。布里斯托爾大學心理語言學專家Nina Kazanina博士說:“新生兒具有區分任何一種語音的能力。即使他的父母說英語,他也能將英語、希臘語或漢語中的語音區分開。如果嬰兒出生后不能聽到外語,到6個月大時,他們便只能識別其母語中的元音,而再過兩三個月,就只能識別母語中的輔音。這樣,到9個月左右時,嬰兒的語言能力就局限于其母語。”
Kazanina認為,這對學習母語有益,但對學習外語相當不利,因為大腦通常會通過母語“過濾器”對外語語音加以分類,從而導致學習外語時的錯誤理解。
各類智能發展的關鍵期
“關鍵期”理論,是奧地利生物學家洛倫茲(K·Z·LORENZ)在對動物心理發展規律的研究中最初發現的。洛倫茲認為,動物的無需強化的,在一定時期容易形成的反應叫做“印刻”現象,“印刻”現象發生的時期就叫“關鍵期”。
所謂人的心理﹑生理發展的“關鍵期”,就是人的某種行為﹑技能和知識掌握等能力,在某個時期發展最快,最容易接受影響。如果在這個時期施以正確的教育,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錯過這個時期,就需要花費幾倍的努力才能彌補,或者將無法彌補。如:5歲以前是人的語言能力尤其是口語能力全面發展的時期。如果在5歲以前,不對某個幼兒進行語言訓練或接觸,這個幼兒將很難學會人類的語言了。
人的心理﹑生理發展的規律是客觀的,一定意義上說,是無法被人改變的。我們只有遵循其發展規律,并且在“關鍵期”科學地強化訓練,才能培養出優秀的下一代。
下面是國內外對人的心理﹑生理發展期“關鍵期”理論的一些研究成果:
1、出生后8~9個月,是嬰兒分辨大小的關鍵期。
2、出生后10~11個月,是嬰兒理解語言的關鍵期。這時雖然嬰兒尚不會說話,但已開始聽懂成人的一些話,并能按成人的某些要求去做,如,說“再見”,嬰兒就會擺手。
3、1~1歲半是口頭語言學習的關鍵期。
4、2~3歲是幼兒計數能力開始發展的關鍵期。
5、2歲半~3歲是幼兒開始學習自我約束﹑學習掌握各種規矩的關鍵期。
6、3~5歲是發展幼兒音樂能力的關鍵期。
7、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掌握用筆能力的關鍵期。
8、3~8歲是學習外語能力的關鍵期。3~5歲是口語,6~8歲可學習書面語言。
9、5歲左右是掌握數學概念的關鍵期。學習加減﹑法速度很快。
10、5~6歲是掌握漢語詞匯﹑理解詞匯意義的關鍵期。
11、6~16歲是體育能力最有成效的關鍵期,6~7歲是速度﹑靈活性發展的關鍵期,11~16歲是力量和耐久力增長的關鍵期。
12、人的非智力因素發展的兩個關鍵期:一個是6歲左右,一個是17歲左右。
最優的教育就是在孩子的“關鍵期”,有目的有計劃科學地進行強化訓練,從而獲得孩子的能力發展的最佳效果,為人的一生奠定堅實的基礎。
嬰兒早期教育的幾點理論--關鍵期理論
第一
理論概述
在人才成長的早年階段,存在各類才能萌發的關鍵期。人之能力,有類別之不同,如語言能力、音樂感知能力、圖形識別能力等等。在某一能力的萌發階段,最好同時或略為提前給予較為充分的信息剌激,則這種能力可以得到較好的發展,如若錯過這一階段或信息不夠充分,則這種能力的發展將會受到影響,而且隨著時間的后推,該能力的發展水平將顯現遞減的規律。故 ,也可稱之為“人才才能發展遞減律”。
科學依據
奧地利比較心理學家、動物學家康拉德·洛倫茲 (konrad Lorenz 1903-1989)于1937年發表《鳥類世界的伙伴》。該書首次報告了他所發現的雛鴨“印記”現象。所謂“印記”(imprinting)是指某些動物在其出生不久和幼小階段,因受環境刺激所表現出來的原始而快速的學習方式。洛倫茲發現,在雛鴨剛剛出殼不久,對它最早注意到的會移動的物體,表現出一種跟隨依附的行為。這時,如果這個會移動的物體是母鴨,雛鴨就會跟隨,如果是一只母雞,雛鴨也會跟隨,如果是一個會自動行走的玩具,雛鴨也會跟隨。對這種雛鴨追隨會移動客體的現象,洛倫茲認為,并非緣于遺傳,而是后天習得的。動物的這類“印記”現象有三個特征:
一、只在出生后某段時間發生。
二、一旦形成, 長期不變。
三、雖然屬于習得的行為,但并非行為主義者所講的強化作用使然。
洛倫茲指出: 雛鴨等禽類的印記現象,只能在一天之內發生,超過30小時,即不再發生。他還發現,小狗出生后,如在一個半月之內不與人接近,之后則無法再與人建立親密關系。動物不同,印記產生的有效期不同。這個有效期,他又稱之為“關鍵期”(Critical period) 。
洛倫茲所發現的動物關鍵期,在兒童發展研究上,深具啟發價值,從而在人才育成上,也頗具啟迪作用。
科學家簡介
洛倫茲,1903年出生于奧地利維也納,其父為維也納大學教授。9歲隨家人鄉間避暑,遂愛上田園生活,喜歡研究動物習性。大學期間攻讀醫學,開始研究動物行為。1936年獲慕尼黑大學動物學哲學博士學位,并創立德國動物心理學會,任動物心理學雜志主編。1966年當選德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73年獲諾貝爾生理學獎。在研究動物行為時,他尤其關切生態因子的作用,以及行為的適應意義。洛倫茲還著有《動物與人類行為研究》(1970-1971) 等。
人才學應用
心理學一般將兒童發展劃分為6個時期,具體為:
乳兒期:從出生到 1歲
嬰兒期:從 1歲到 3歲
幼兒期(或學齡前期): 從3歲到6、7歲
學齡初期:從6、7歲到11、l2歲
學齡中期(或少年期): 從 11、12歲到14、15歲
學齡晚期(或青年期): 從 14、15歲到 17、18歲
心理學者陳幗眉、沈德立所著《幼兒心理學認為,兒童各類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如下:
·口頭語言能力--從2歲到入學前,2歲前后較快。
·語言掌握能力--5、6歲發展最快。
·形象視覺能力--4 歲以前,4歲以后視覺能力開始減弱。
·聽覺能力--1歲的聾兒,如給他助昕器,也能正常學會語言發音,但過了1歲,學發音就會變得困難。
我國幼兒潛能開發專家、北京凱博智能全納幼兒園園長尹紅博根據自己長期的觀察、實驗,總結出基于關鍵期的幼兒潛能開發方法。他總結出的我國兒童的各種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如下 :
口頭語言發展關鍵期 1-1.5歲
音樂能力發展關鍵期 3-5歲
外語能力發展關鍵期 3-8歲
跑步速度與身體靈敏度發展關鍵期 6-7歲
力量與耐力發展關鍵期 8-16歲
尹紅博還認為,記憶力、語言能力、數學能力是人類智力結構的基礎。根據 6000多名兒童的實驗,他提出:4-8歲,是兒童智力開發的最重要、最關鍵時期。 其中:
3-7歲時,機械記憶力發展最快
4-5 歲時,為記憶力發展關鍵期
5歲前是語言能力,特別是口頭語言發展關鍵期
5歲左右是數學能力發展關鍵期
5歲半左右是掌握語法、理解抽象語匯、綜合語言能力的關鍵期
國內有的心理學家還提出:2-3歲是兒童學習口語的關鍵期;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期;拉小提琴不從3歲開始、彈鋼琴不從5歲開始、學外語不從10歲前開始就很難精通。
第二
1、4--6個月是吞咽咀嚼的關鍵期。
2、8--9個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關鍵期。
3、7--10個月是爬的關鍵期。
4、10--12個月是站走的關鍵期。
5、2--3歲是口頭語言發育的關鍵期,也是記數發展的關鍵期。
6、2、5--3歲是立規矩的關鍵期。
7、3歲是計算能力的關鍵期,是培養人具備獨立性的一個關鍵期,也是培養性格的關鍵期。
8、3--5歲是音樂能力發展的關鍵期。
9、3--8歲是學習外語的關鍵期。
10、4歲以前是形象視覺發展的關鍵期。
11、4--5歲兒童口頭語言的第二個質變期,也是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期。
(人必須放在社會中,才能體現價值,人必須有一個支點,這個支點可能是父母)
12、5歲是掌握數字概念的關鍵期,也是兒童口頭語言發展的第二個關鍵期。
13、5--6歲是掌握語言詞匯能力的關鍵期和數學概念發展的轉折點。
14、從懷孕、出生到8歲是訓練平衡覺的關鍵期,會決定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15、從出生到7歲是訓練孩子本體覺的關鍵期,決定孩子的協調性和動作反應靈巧度,影響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這是我們培訓學習時,東北師大的教授講的,經過了很久的研究的哦,所以點心和準媽媽們一定要記得看哦,希望你們的寶寶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哦!
第三
你知道兒童發展的關鍵期或敏感期嗎?
“敏感期”一詞是荷蘭生物學家德·弗里在研究動物成長時,首先使用的名詞。后來蒙臺梭利在長期與兒童的相處中,發現兒童的成長也會產生同樣的現象,因而提出了“敏感期”的原理,并將它運用在幼兒教育上,對提升幼兒智力有卓越的貢獻。
蒙臺梭利認為兒童對于特殊的環境刺激有一定的敏感時期,這種敏感時期與生長現象密切相關,并和一定的年齡相適應,兒童發展就是建立在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礎之上。當孩子處于某個敏感期時,他就會產生一種敏感力。當敏感力產生時,孩子在內心會有一股無法抑制的動力,驅使孩子對他所感興趣的特定的事物,產生嘗試或學習的狂熱,直到滿足需求或敏感力減弱,這股力量才會消逝,蒙臺梭利稱這段時期為“敏感期”,有些教育家則稱為學習的關鍵期或教育的關鍵期。
根據蒙臺梭利對嬰幼兒的觀察與研究,可以歸納出以下九種幼兒的敏感期:
1、語言敏感期(0-6歲)
嬰兒開始注視大人說話的嘴型,并發出呀呀學語的聲音,就開始了他的語言敏感期。學習語言對成人來說,是件困難的大工程,但幼兒能容易的學會母語正因為兒童具有自然所賦予的語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兩歲左右還遲遲不開口說話時,應帶孩子到醫院檢查是否有先天障礙。
2、秩序敏感期(2-4歲)
孩子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環境消失,就會令他無所適從,蒙臺梭利在觀察中,發現孩子會因為無法適應環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發脾氣,因而確定“對秩序的要求”是幼兒極為明顯的一種敏感力。
幼兒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現在對順序性、生活習慣、所有物的要求上,蒙臺梭利認為如果成人未能擔供一個有序的環境,孩子便“沒有一個基礎以建立起對各種關系的知覺”。當孩子從環境中逐步建立起內在秩序時,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構。
3、感官敏感期(0-6歲)
孩子從出生起,就會借著聽覺、視覺、味覺、觸覺等感官來熟悉環境、了解事物。三歲前,孩子透過潛意識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圍事物:3-6歲則更能具體透過感官判斷環境里的事物。因此,蒙臺梭利設計了許多感官教具如:聽覺筒、觸覺板等以敏銳孩子的的感官,引導孩子自已產生智慧。
您可以在家中用多樣的感官教材,或在生活中隨機引導孩子運用五官,感受周圍事物,尤其當孩子充滿探索欲望時,只要是不具危險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時,應盡可能滿足孩子的要求。
4、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1.5-4歲)
忙碌的大人常會忽略周邊環境中的細小事物,但是孩子卻常能捕捉到個中奧秘,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對泥土里的小昆蟲或您衣服上的細小圖案產生興趣時,正是您培養孩子巨細靡遺、綜理密微習性的好時機。
5、動作敏感期(0-6歲)
兩歲的孩子已經會走路,最是活潑好動的時期,父母應充分讓孩子運動,使其肢體動作正確、熟練,并幫助左、右腦均衡發展。除了大肌肉的訓練外,蒙臺梭利則更強調小肌肉的練習,即手眼協調的細微動作教育,不僅能養成良好的動作習慣,也能幫助智力的發展。
6、社會規范敏感期(2.5-6歲)
兩歲半的孩子逐漸脫離以自我為中心,而對結交朋友、群體活動有了明確傾向。這時,父母應與孩子建立明確的生活規范,日常禮節,使其日后能遵守社會規范,擁有自律的生活。
7、書寫敏感期(3.5-4.5歲)
8、閱讀敏感期(4.5-5.5歲)
孩子的書寫與閱讀能力雖然較遲,但如果孩子在語言、感官肢體等動作敏感期內,得到了充足的學習,其書寫、閱讀能力便會自然產生。此時,父母可多選擇讀物,布置一個書香的居家環境,使孩子養成愛書寫的好習慣,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人。
9、文化敏感期(6-9歲)
蒙臺梭利指出幼兒對文化學習的興趣,萌芽于三歲,但是到了六至九歲則出現探索事物的強烈要求,因此,這時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塊肥沃的田地,準備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種。”成人可在此時提供豐富的文化資訊,以本土文化為基礎,延伸至關懷世界的大胸懷。
蒙臺梭利強調說:"正是這種敏感性,使兒童以一種特有的心智接觸外部世界。在這時期,他們容易地學會每樣事情,對一切都充滿了活力和激情"。同時,兒童不同的內在敏感性使他能從復雜的環境中選擇對自己生長適宜和必不可少的東西......使自己對某些東西敏感,對其它東西無動于衷"。
因此,在教育中蒙臺梭利認為要根據研究的九個敏感期的劃分,把握兒童的敏感期,進行適當的教育,在適當的敏感期內給予幼兒相應的適宜刺激,才能為兒童將來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而實現這個目標,必須通過幼兒與外部世界的接觸和探索,為幼兒創設一個有利于發揮幼兒敏感力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