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發蒼蒼的學者沉思片刻答道:“幼兒園。”
“在幼兒園您學到了什么?”
“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朋友;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事要表示道歉;午飯后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
習慣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無意間表現出的自然行為。習慣和習性不同,習性是先天的,是與生俱有而且不可改變的東西。而習慣是后天形成的,是可以通過培養達到的東西。習慣有多種,有衛生習慣、飲食習慣、運動習慣、閱讀習慣等等。習慣又可分為好習慣和壞習慣。當然,無論什么習慣都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要讓孩子有一個好習慣,就要從小培養,千萬不要等孩子長大了、等孩子的壞習慣已經養成了再進行培養、糾正,那個時候費的事可就大了。
從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發現了一個近似規律的東西:那些學習好,成績拔尖的同學,幾乎無一例外地養成了專心、有計劃、有條理、會總結的好習慣。不管這個學生的性格如何,不管他是開朗活潑的,還是斯文沉靜的。有的學生很活潑,玩起來也很瘋,但一坐下來學習,他就變得很投入、很專心,這樣的孩子學習效率就很高。
案例:我有個考入北大的學生叫黃健榮。他活潑開朗,喜歡體育活動,特別喜愛籃球和足球,是學校足球隊隊長。只要是課外活動時間,你總能看到他在球場上奔跑。和那些死用功的學生相比,他花在學習上的時間最多是別人的五分之四。但就是這樣一個被體育活動占去很多時間的學生,他的考試成績卻是最好的。很多同學都很驚訝,為什么他不是特別用功,也不是最聰明的那個,學習成績卻總比別人要好?
一次我和他聊天,問他在學習上有什么訣竅,讓他把自己的經驗給大家傳授傳授。他笑了,他說:“其實也沒什么訣竅,就是玩的時候開心地玩,學習的時候專心地學就行了;再就是每天起來的時候先盤算一下,今天要做哪些事?復習哪些東西?做作業前,先把書和筆記看一遍,回憶老師主要講了些什么,然后再做題。晚上睡覺前也是大致回憶一下,今天主要學了哪些新知識、新題型,哪些題是一個類型的等等;還有就是為了節約時間,課堂筆記就記在書上,解題思路也都在書上,所以復習起來就容易。還有就是在自己感到腦子轉不過來的時候,就不要死學。有時候一個題我再怎么想都想不出來,但我打一場球后或者打球的時候,突然就有解題的思路了,這就是我喜歡打球的另一個原因,這些習慣都是小時候爸爸媽媽教的……”
看,好的學習習慣對孩子來說是多么重要!只要你養成了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成績自然就會提高。可是,現在有部分家長,想讓孩子取得好成績,卻不懂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性,或者說不知道怎樣培養。一味地讓孩子學習、學習,用功、用功,卻不去培養孩子思考的習慣,歸納總結的習慣,這樣的學習就比較盲目,收效就不會很大。
還有一些家長,只強調形式上的學習,卻不強調效率兩字。明明孩子已經學得頭昏眼花了,還不讓孩子休息、不讓孩子去玩;電視上放著孩子喜歡的球賽,孩子的心思明明已經跑到電視上去了,卻還要把他關在書房。你想想,這樣的學習能有效果嗎?不但沒有效果,而且會造成孩子對學習的厭惡,養成學習時分心的壞習慣,對他今后的學習非常不利。你還不如讓他去玩,讓他看電視,等他玩夠了、看完了再回來學習!這樣才能養成一個玩的時候開心地玩,學的時候專心地學的好習慣,學習效率才會提高。
說到培養專心、高效學習的好習慣,做家長的還應注意,在孩子學習的時候,盡量不要打擾他。不要在孩子學習的時候一會兒送個蘋果、一會兒送杯牛奶、再一會兒讓他休息;也不要問東問西,更不要坐在旁邊給孩子扇扇子。
我覺得,適當提醒孩子注意休息是可以的,至于蘋果、牛奶、扇子等事情你千萬別做!他餓了自然會吃,渴了自然會喝,千萬不要因為大人的關心,影響孩子的思路。當然還要注意,在孩子學習的時候,家長最好不要大聲喧嘩,不要把電視聲音開得很大,更不要和一幫朋友喝酒、打牌。你想想,你這邊這么熱鬧,孩子怎能靜下心來學習呢?
上面講了學習習慣,我們學習的目的是什么?當然是為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所以,在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時,還要注意培養好的生活習慣、勞動習慣、合作習慣、思考習慣、衛生習慣等等。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高了,愛干凈,講衛生是從小孩到大人都知道的,做得也很好,我這里不說。我要說的是我感覺普遍欠缺的勞動習慣、合作習慣、思考習慣。
我曾問過我的學生,回家自己洗衣服,幫家長做家務的不到50%。很多學生說:“我家有保姆,洗衣服、做家務都是她的事,我要自己洗衣服、做家務要保姆干什么?那樣我也成保姆了!”還有的學生說:“媽媽很勤快,所有的家務全自己做了,根本不要我插手,她只要我搞好學習就行了。”還有同學說:“不是我不做,而是沒什么事做,別說讓我洗衣服、做家務,連刷牙的牙膏我媽都給我擠好了……”
看,正因為有了這些勤勞的媽媽,沒有培養孩子勞動的習慣,甚至覺得勞動是下人干的事,才出現了孩子在學校打掃衛生的時候,很多同學溜邊耍滑的現象,才出現了分配做事多一點都不行,讓孩子干活比上刀山下油鍋還要難過的現象,才出現了因為不會疊被子、不打掃宿舍被老師批評而賭氣退學的現象,才出現了上學時,父母提著書包、行李而孩子空手走在旁邊的現象。
現在的家庭,大多是獨生子女,三口之家,家里沒什么事,也舍不得讓孩子做事,沒有培養過孩子勞動的習慣,這對孩子今后的發展非常不利。你想:無論在哪里,無論什么場合,一個勤快能干和一個懶惰自私的人,哪個更受人喜愛?哪個更容易成功?除了懶和不會做事之外,自私、不合作、不思考是這一代孩子的明顯缺點。當然也不能全怪孩子,孩子是產品,家長才是生產者、設計者。
很多家長除了不讓孩子做家務,也不讓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玩,一天到晚光讓孩子學習。在家里除了學習,孩子幾乎無事可做。我們的家長把孩子像皇帝一樣供奉著,有好吃的,讓孩子一個人吃;有好喝的,讓孩子一個人喝;有什么好穿的、好玩的,只要條件許可,第一個享受的必定是孩子!這還不算,在孩子外出的時候,哪怕只有幾天,也要從頭到腳包裝一遍,還要大包小包準備許多東西,然后千叮嚀、萬囑咐地說上若干。
這樣久而久之就給孩子養成了自己優先、特殊、凡事都要受照顧的不正確思想,而且還養成了孩子孤傲、自私、不善于與人合作、不善于與人分享、缺乏生活能力的壞習慣。當他帶著這些缺點步入社會,在與自己家庭以外的人交往時,他的缺點就會表現出來,就會招人討厭。而習慣了特殊照顧,特殊優待的他們,怎么能夠忍受這樣低人一等的待遇,于是就會與人發生沖突,或者自己發生一些心理問題,嚴重的還會走向極端,甚至精神分裂、自殺、傷害他人!
所以我覺得培養孩子好的生活習慣,甚至比單純讓孩子學習重要得多。好的習慣,是孩子享用一生的東西。就拿我個人來說,我很平常,有很多缺點,但我有兩個優點:一是愛思考、想了就去試、就去做的習慣;另一個是閱讀的習慣。
前年《誰教壞了孩子》出版后,很多人都不理解。一個理科老師為什么能出這樣的書?而且驚訝:一個理科老師的作品語言這么流暢?
其實,對這件事我也感到意外,我并沒有什么寫書的打算,只是在一個偶然的場合萌發了寫書的念頭,報著試一試的心態,結果真的寫成了、出版了,且受到了廣泛的好評。這些看似偶然的東西,細想起來還是有原因的,這個原因就是從小養成的凡事想了就做的好習慣。
記得小時候,我母親常教導我們兄弟姐妹:“要勤快、要多動腦子,而且想到了就要去做!”很多時候,我們為一些自己感到沒把握的事情猶豫不決時,她總是鼓勵我們去做,去試一試。她經常講:“做了才知道行不行,你想到了不做就會后悔,你試了不行也就算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正是在母親的引導下,我養成了“想到了就去試一試”的習慣。在這一習慣的支持下,我完成了很多別人看來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而出書僅是其中之一。至于說我的文章語言流暢,這又得益于我喜歡閱讀的好習慣。我是《讀者》的忠實讀者,20多年從不間斷。不管多忙《讀者》是每天必讀的書,讀得多了,自然會受一些影響,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嘛。好了,說了一些題外話,我們還是回到正題來,繼續說早期家庭教育中培養孩子習慣的事情。
長話短說:好習慣成就好人生!愿我們每一位家長在進行家庭教育的初期,重視孩子習慣的養成,也愿我們的每一個孩子都能養成好的習慣,成就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