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之國,皆內拒匈奴”,這就好像砍斷了匈奴的右臂,并說伐宛以后,匈奴“折翅傷翼,可遂擊服”。只是由于武帝病死,未能完成,不能謂為失計。而文學則認為“欲畢匈奴而遠幾”,是“留心于末計”,“未為盡于忠”。
讓之道,何其爽與?”《漢書·司馬相如傳》“讓”作“攘”,師古曰:“'攘’,古'讓’字也?!?/div>
(8)建張掖以西:漢武帝時為加強同西域的聯系,曾在張掖(今甘肅省張掖市)以西到新疆輪臺
之間建立郡和都護府,以保護交通和聯絡。
(9)曳(y8):拉,拖。
(10)募人田畜以廣用:漢武帝時經常遷移大量中原人口到邊疆地區屯墾,對邊疆地區經濟、文
化的發展和保護內陸起了很大作用。
(11)濱:靠近。
(12)意:這里是制服的意思。
(13)才:同“裁”,這里是計量的意思。眾:這里指人口。鈞:同均。
【譯文】
大夫說:以前匈奴憑借黃河、陰山的險要,依仗畜牧業的有利條件,民富兵強,侵入關內搶掠,
句注山以內被擾亂的不得安寧,上郡以南地區都筑城防守。文帝時,匈奴侵入蕭關,烽火燒到甘泉宮,群臣畏懼,不知所措,于是請求屯兵京都以防匈奴入侵。匈奴西邊奴役大宛、康居等國,南邊與羌族勾結。武帝抗擊,開辟奪取了大片富饒的領土,建立了張掖以西的郡縣,把羌和匈奴隔開,使他們不能互相援助。于是西域各國都抗拒匈奴,砍斷了匈奴的右臂,迫使他們拖劍逃走。因此,武帝招募老百姓到邊疆屯墾以供給邊防費用,長城以南靠近邊塞的郡縣,可以任意放牧,不受威脅,蓄積的物資遍地散布,看不到我們的計策有什么過錯。從前弱小的越國戰勝強大的吳國,兩國的土地、人口相差懸殊,但是越國君臣齊心謀劃,他們的勝利是必然的。
文學曰:吳、越迫于江、海,三川循環之(1),處于五湖之間(2),地相
迫,壤相次(3),其勢易以相禽也。金鼓未聞,旌旗未舒,行軍未定,兵以接
矣(4)。師無輜重之費(5),士無乏絕之勞,此所謂食于廚倉而戰于門郊者也。
今匈奴牧于無窮之澤,東西南北,不可窮極,雖輕車利馬,不能得也,況負
重嬴兵以求之乎(6)!”其勢不相及也,茫茫乎若行九皋(7),未知所止,皓
皓乎若無網羅而漁江海(8),雖及之,三軍罷弊,適遺之餌也。故明王知其無
所利(9),以為役不可數行,而權不可久張也,故詔公卿大夫、賢良、文學,
所以復枉興微之路。公卿宜思百姓之急,匈奴之害,緣圣主之心(10),定安
平之業。今乃留心于末計,雖本議(11),不順上意,未為盡于忠也。
【注釋】
(1)三川:《國語·越語》上韋昭注:“三江:松江、錢塘江、浦陽江也?!薄叭ā奔础叭?。
(2)五湖:指太湖及附近的長蕩湖、射貴湖、上湖、滆湖。
(3)相次:相連。
(4)以,同“已”。
(5)輜(z9)重:行軍時攜帶的器械、糧草等軍需品。
(6)嬴,原作羸,今據張敦仁說校改。嬴:負擔。
(7)九皋:遼闊的沼澤?!案蕖迸c“澤”通。
(8)皓皓:當作浩浩,形容水的廣大。
(9)無所,原作所無。盧文弨曰:“'所無’疑倒?!卑副R說是,今據乙正。
(10)緣:遵循。
(11)本議:見《本議篇》注釋。
【譯文】
文學說:吳、越靠近長江、東海,周圍環繞著三條大江,地處五湖之間,國土相連,互相交錯,
這種形勢很容易發生沖突而不易逃脫。戰鼓還沒有敲響,軍旗還沒有展開,陣營還沒有布好,兩軍就已交戰了。軍隊不需要運輸軍需品的費用,士兵也沒有長途跋涉的勞苦,這就好像在糧倉和廚房里吃飯,在國門的旁邊打仗一樣?,F在,匈奴在無邊的水草地游牧,東西南北,漫無邊際,即使用輕車快馬都不一走找得到他們,何況帶著大量軍需,背著沉重的兵器去找呢!勢必追不上他們,就像在看不清邊緣的深遠的沼澤中行走,不知何處才是盡頭,又好像沒有魚網卻要到無邊無際的汪洋大海中去捕魚一樣,即使追上匈奴,軍隊疲憊而不能作戰,好像給人家送上一塊香餌。所以圣明的君主知道這樣做沒有好處,懂得戰爭不能頻繁進行,權勢不可長久擴張,因此詔令公卿大夫、賢良、文學們進行商討以糾正錯誤,找出新的出路。公卿應當考慮百姓的疾苦,匈奴的危害,遵循圣主的心意,奠定天下太平的基業。如今卻注重于戰爭這樣的下策,雖不出本議的范圍,但不與君主的旨意相合,這不能稱是盡忠啊。
大夫曰:初,貳師不克宛而還也①,議者欲使人主不遂忿②,則西域皆
瓦解而附于胡,胡得眾國而益強。先帝絕奇聽,行武威,還襲宛,宛舉國以
降,效其器物③,致其寶馬。烏孫之屬駭膽④,請為臣妾。匈奴失魄,奔走
遁逃,雖未盡服,遠處寒苦■埆之地⑤。壯者死于祁連、天山,其孤未復。
故群臣議以為匈奴困于漢兵,折翅傷翼,可遂擊服。會先帝棄群臣,以故匈
奴不革⑥。譬如為山,未成一簣而止⑦。度功業而無斷成之理⑧,是棄與胡
而資強敵也。輟幾沮成⑨,為主計若斯,亦未為盡忠也。
【注釋】
①貳師:即貳師將軍李廣利。
②欲使,原作故使,今據張敦仁說校改。遂忿:報仇雪恥。
③效:獻。
④烏孫:西漢時西域國名。
⑤■埆(qiao qu8):土地貧瘠。
⑥不革;沒有除掉。這里指匈奴奴隸主仍未被徹底打敗。
⑦《論語·子罕篇》:“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焙垼╧u@),盛土的竹筐。
⑧斷:一定,絕對。幾:希望,機會。沮:破壞。
【譯文】
大夫說:當初貳師將軍李廣利沒有攻克大宛而返回時,人們議論紛紛,想使皇上不發兵雪恨,
如果照那些人的主意去做,西域各國就會背叛漢朝而歸附匈奴,匈奴控制了那些國家就會更加強大。漢武帝拒絕奇談怪論,使用武力又一次襲擊大宛,大宛全國投降,獻出寶器禮物,送上駿馬。烏孫等國嚇破了膽,甘愿臣服。匈奴丟魂落魄,四散奔逃,雖然沒有完全順服,也遠遠地躲到了寒冷貧瘠的地方。戰爭中,匈奴年輕力壯的人死在祁連山、天山一帶,他們的后代還沒有恢復元氣。所以群臣議論,認為匈奴被漢兵圍困,損兵折將,可以立即征服。這個時候武帝去世了,因此匈奴沒有被徹底根除。好象積土為山,還差一筐土卻停止了??赡銈冞@些儒生卻認為建立功業絕對沒有成功的道理,這就等于把西域送給匈奴而資助強敵。停止、敗壞即將完成的功業,像這樣去為皇上出主意,也不能說是盡忠吧!
文學曰:有司言國外之事,議者皆徼一時之權(1),不慮其后。張騫言大
宛之天馬汗血(2),安息之真玉大鳥(3),縣官既聞如甘心焉(4),乃大興師伐
宛,歷數期而后克之(5)。夫萬里而攻人之國,兵未戰而物故過半(6),雖破
宛得寶馬,非計也。當此之時,將卒方赤面而事四夷(7),師旅相望,郡國并
發。黎人困苦(8),奸偽萌生,盜賊并起。守尉不能禁,城邑不能止。然后遣
上大夫衣繡衣以興擊之(9)。當此時,百姓元元(10),莫必其命(11),故山東
豪杰,頗有異心。賴先帝圣靈斐然(12)。其咎皆在于欲畢匈奴而遠幾也(13)。
為主計若此,可謂忠乎?
【注釋】
(1)徼原作激,今據張敦仁說校改。徼(jiao):僥幸。
(2)張騫,見《地廣篇》注釋。天馬汗血:即大宛所產的汗血馬,武帝得此馬后改名為“天馬”。
(3)安息,古波斯國名,《史記·大宛傳》:“西則安息?!蔽魇贩Q帕提亞(Parthia)。大鳥:
指鴕鳥。
(4)甘心,原作甘水,今從楊沂孫、張敦仁說校改。甘心,猶言快意。
(5)期:周年。
(6)物故:死亡。《漢書·司馬相如傳》:“士卒多物故?!庇帧短K武傳》:“前已降及物故,
凡隨武還者九人。”宋祁曰:“'物’當從南本作'歾’,音沒?!卑福核握f是。《說文·歹部》:“歾,終也?!?/div>
(7)盧文弨曰:“當作'率’,'卒’誤?!背嗝妫好嫔l紅,形容將士同敵人作戰的激烈。
(8)黎人:即黎民,老百姓。
(9)繡衣:繡有花紋的衣,是漢代皇帝贈給直指官的袍衣。以興擊:以軍興之法而討擊?!扒采?/div>
大夫衣繡衣以興擊之”,指公元前99 年,山東泰安、諸城一帶農民在徐勃等人領導下起義,漢武帝派直指官暴勝之等前往鎮壓。
(10)元元,見《本議篇》注釋。
(11)莫必其命:生命沒有保障。
(12)斐(f7i)然:安然。
(13)欲畢匈奴:想要完成征服匈奴的戰爭。
【譯文】
文學說:你們官吏講對外政策,議論的都是僥幸求得暫時的權宜之計,而不考慮后果。張騫講
了大宛的汗血馬,安息的真玉大鳥,皇上聽了很快意,便興師動眾征伐大宛,經過很長的時間才攻克。到萬里之外的地方去攻打別的國家,軍隊還沒有交戰就死亡了一大半,雖然攻破大宛得到寶馬,不是什么好計策。那時,將士們同四方的敵人激烈地作戰,軍隊一隊接一隊,各地都在征兵。百姓困苦,于是奸偽的人越來越多,盜賊四外作亂。地方官不能禁止,城鎮也不得安寧。朝廷然后派遣上大夫暴勝之穿著繡衣以軍興之法而討擊。在這個時候,豪民百姓的生命都沒有保障。所以華山以東才能出眾的人,頗有反叛的企圖。依靠武帝至高無上的智慧,才使其安定下來。其罪禍全在于你們想要完成征服匈奴的戰爭而忽略了眼前的利益啊。這樣為皇上出主意,可以說是忠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