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深受唐玄宗信任的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之官安祿山起兵造反。笳鼓動,漁陽弄,唐玄宗驚惶之下,不得不避禍西蜀。
然而,唐玄宗身為一國之君,為何不是安祿山的對手呢?
一,兵役制度
說起安祿山造反,首先要從唐代的兵役制度說起。
唐朝立國之初,實行的是府兵制度。這是從北朝流傳下來的一種兵役制度,簡單來說就是兵農合一,閑時種地,戰時殺敵。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唐玄宗時期的關隴貴族已經失去了戰斗的能力,因此唐玄宗將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
所謂的募兵制,簡單來說就是職業軍人模式。
這種模式下,招募來的軍士和地方軍閥之間形成了盤根錯節的復雜關系,再加上安祿山軍中番將云集,這些胡人將領很少接觸儒家思想,更是只認將領,不認皇帝。
日久天長,唐代的節度使權勢日重,逐漸形成尾大不掉之勢。
安祿山身為三鎮的節度使,其手中兵力大約有15萬之眾!因此,就算面對的對手是整個大唐帝國,安祿山也并不是沒有成功的可能。
二,迷之自信
俗話說:“不怕神對手,就怕豬隊友”。可安祿山造反,卻要感謝“豬對手”唐玄宗的配合了。
早在安祿山起兵之前,高力士就曾對安祿山的龐大勢力深感不安,他對唐玄宗說:“邊將擁兵太重,陛下將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禍發,不可復救,何得謂無憂也?”可惜的是,高力士的提醒唐玄宗并沒有放在心上。
之后,楊國忠也曾提醒過唐玄宗要當心安祿山造反,可惜的是,唐玄宗迷之自信覺得自己可以掌控局勢,楊國忠的提醒唐玄宗也沒有聽從。
等到安祿山征兵秣馬,反跡已現的時候,無數的文武官員向玄宗報告安祿山造反。
可惜的是,玄宗偏偏要做個“叫不醒的人”,不僅不信大臣們的話,還把所有說安祿山造反的人都捆起來交給安祿山處置。
終于,天寶十四年,狼煙四起,漁陽鞞鼓,驚破了霓裳羽衣曲。
三,胡亂指揮
其時天下承平已久,早已兵無戰力,民無戰心,根本不是安祿山叛軍的對手。
叛軍一路勢如破竹,僅僅一個月便攻入洛陽,兵鋒直指長安。安西節度使封常清、高仙芝見叛軍來勢洶洶,決定據守潼關,以逸待勞,跟叛軍打一場持久戰。
這個戰略部署無疑是正確的。一來當時潼關守軍有二十萬,只要死守潼關,就可以打破叛軍速戰速決的計劃。二來潼關本來就是天險,又是長安的屏障,只要守住潼關,長安就無憂了。
可這時“豬對手”唐玄宗又來幫叛軍的忙,他看這些將領不肯與叛軍交戰,竟然懷疑這些守將與叛軍勾結,于是下令斬了潼關守將封常清、高仙芝。
沒了守將,唐玄宗只得將白發蒼蒼的哥舒翰派去鎮守潼關,可哥舒翰分析敵我形式后,同樣認為堅守潼關是最好的方法。唐玄宗大怒,他要的是立刻打敗叛軍,哪有耐心等著這幫將領堅守不出。
于是唐玄宗下旨嚴令哥舒翰出戰。哥舒翰無奈,大哭一場后只得帶兵出戰。
唐軍棄險出戰,中計大敗,二十萬大軍只逃回了八千人。哥舒翰本想整頓舊部,來日再戰。
可他手下將領想到封常清、高仙芝的下場,不愿繼續給唐軍賣命,于是綁了哥舒翰投降敵軍,潼關就此失守。因為這場戰役是在靈寶打的,史稱“靈寶之戰”。
潼關是長安的門戶,天險已失,長安難保。唐玄宗只得狼狽西遁,可惜東西二京,一朝陷落敵手,自貞觀至天寶數代經營的繁華盛世,就此戛然而止了。
雖然最后唐軍歷經8年苦戰,終于平定了安史之亂,可大唐的繁榮氣象,卻再也沒有回來了。可惜偌大一個王朝,竟被一個小小的節度使弄得由盛轉衰,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