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本文先把“傳位十四子”還是“傳位于四子”的問題澄清一下。
其實對于這個傳言,稍加思索就了解不可能是真的,因為這里面紕漏太多了,主要有三個錯誤。
第一,在漢字簡化之前,“于”和“於”完全就是兩個漢字,“于”這個字在清代只是個姓氏,不能和“於”混用,所以當時是不可能寫“傳位于四皇子”,而是“傳位於四皇子”。
第二,清代“四皇子”的稱呼也不對,正確的稱呼應(yīng)該是“皇四子”。
第三,在書寫繼位人時必須把爵位和名字都寫上,只寫一個“皇四子”是肯定不行的。
除了以上所說的三個錯誤以外,清代的正式文書還必須有滿文版本,而滿文和漢文不一樣,更無法更改。因此這個問題完全就是民間杜撰的,都不需要多做解釋。
如今康熙的遺詔早已由遼寧省檔案館公布的,其中明確寫道:
“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tǒng),著繼朕登基,繼皇帝位”
(《康熙遺詔》早已公布,遺詔上已經(jīng)說得很清楚了,明明白白的寫著“雍親王皇四子胤禛”,而不是所謂的“皇四子”)
總的來說將“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于四子”是不可能的,不過雖然更改遺詔的可能性基本沒有,但康熙的遺詔本身是真是假?現(xiàn)在還是個謎團。
康熙遺詔并不是康熙親自寫的,至于是誰代筆的也沒有交代清楚,這份遺詔是在康熙去世很久以后才被雍正拿出來以塞悠悠之口的,對此很多人都質(zhì)疑為啥雍正不在第一時間拿出這份詔書,這玩意又不是什么見不得人的東西,干嘛要藏著掖著,為啥不在第一時間拿出來以正視聽呢?
(雍正皇帝,清兵入關(guān)后的第三位皇帝)
而對于坊間的非議,雍正皇帝則在一本叫《大義覺迷錄》的書中進行了辯解。他對康熙皇帝駕崩當天的情況作了描述。
雍正說道:
在康熙去世之時,他因負責南郊負責祭祀之事,所以提前在齋所齋戒。到康熙61年11月13日,父親康熙突然召見他去暢春園,而在他趕到之前,誠親王允祉、淳親王胤祐、阿其那(胤禩)、塞思黑(胤禟)、允?、允祹、怡親王允祥、隆科多都已經(jīng)提前抵達康熙皇帝御駕前。
此外,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貝勒允禑、貝子允祎也都在康熙的寢宮外候著。
眼瞅著人來的差不多了,康熙便宣布四阿哥胤禛為自己的繼任人,于是大位便在眾目睽睽之下傳給了自己。
但是在雍正趕到暢春園后并沒有立即獲知自己繼位的消息,而是到了晚上康熙去世之后,隆科多才宣讀遺詔,雍正這才了解是自己繼位了。
不過雍正后來又說,當?shù)弥约豪^位之后,諸大臣都向自己行禮,唯有八阿哥一黨等人對自己非常無禮,胤禩甚至朝自己劈腿而坐,若不是自己克制,肯定激出事端了。
從雍正自己的描述中,我們總感覺他的敘述有些不適合邏輯。按照雍正的意思,早在他到達暢春園之前眾人就已經(jīng)了解他要當皇帝了,而在他到達之后康熙皇帝和眾人卻不向他透露此事,這個舉動確實有點看不懂。
而且當雍正得知自己繼位后,八阿哥胤禩的表現(xiàn)非常憤怒,感覺像是剛剛得知雍正繼位一樣,但實際上他早就了解雍正繼位了。因為在康熙宣布遺詔時,胤禩就在康熙床跪著,他應(yīng)該早有心理準備才是,不至于如此激動了。
從雍正的描述來看,感覺在康熙去世當天,八阿哥胤禩等人并沒有提前來到暢春園,他們很有可能是在康熙死后才趕到暢春園的,然后就被告知四哥胤禛已經(jīng)繼位,這才使得胤禩火冒三丈,對雍正作出無禮的動作。
而在雍正繼位之后,他并沒有立即對天公布康熙遺詔,并且在自己地位鞏固之后,殘酷打壓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兩人最后都被圈禁而死。
雖然雍正堅決否認胤禩和胤禟是自己殺的,也不承認自己謀朝篡位,但是他死后卻違背了子從父葬的人倫傳統(tǒng),自己單獨搞了一個清西陵,這如何不令人疑竇叢生呢?
(光聽名字,清東陵和清西陵貌似是挨著,只不過是一東一西罷了,但實際上兩地的直線距離超過240公里,中間整整隔著一個北京市,即便是今天走高速也得近三個小時才能從西陵跑到東陵,如果不是心中有鬼,雍正干嘛把陵墓遷到那么遠的地方)
正是由于雍正的辯解漏洞百出,所以雍正死后乾隆皇帝立馬就把《大義覺迷錄》給禁了,任何私藏、傳印之人統(tǒng)統(tǒng)死罪,可見乾隆皇帝對于這部書的忌憚。
時至今日,人們對于雍正是否謀朝篡位的謎團仍舊爭論不休,而至于其中真相?估計短時間內(nèi)很難得出結(jié)論。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