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一直以來,我們對董仲舒獨尊儒術(shù),罷黜百家之說,深信不疑。那么真實的歷史究竟是這樣的嗎?是董仲舒提出的“獨尊儒術(shù),罷黜百家”的口號嗎?
獨尊儒術(shù),罷黜百家,是漢朝時候的著名政策。獨尊儒術(shù)到今天,依舊是我們歷史課上的重點。然而,獨尊儒術(shù)的陰謀是什么?在獨尊儒術(shù)的背后,又有誰從中作梗?還有一種觀點,獨尊儒術(shù)竟然是假的?!關(guān)于這些疑問,今天都會得到深刻的解答。
網(wǎng)絡(luò)配圖
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是中國近現(xiàn)代儒學反思的基點。中國乃至世界理論界都把它當作一個千真萬確的學術(shù)信條,在古今中外涉及儒學的著述中被廣泛征引,近幾年中國理論界還對其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學術(shù)爭鳴。盡管爭鳴是百花齊放,但所有參加者都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時間上作文章。應(yīng)當指出,爭鳴對此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是有意義的,但他們都肯定漢武帝曾“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是完全錯誤的。
事實上,漢武帝從未采納過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建議,更未真的有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實際行動,有的只是“絀抑黃老,崇尚儒學”。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與漢初的政治、經(jīng)濟以及思想斗爭的實際情況不符,也與漢武帝以后的整個中國思想史不合。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是學術(shù)謊言,是個歷史笑話,是儒學反思過程中最美麗、最誘人、最神奇的充滿玫瑰色彩的肥皂泡。中國近現(xiàn)代儒學反思以此為基點,真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空中樓閣,難怪從1915年新文化運動至今,反思不出有價值的東西呢!下面筆者就想談?wù)剬@個問題的新看法,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一、說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與史實不符
歷史上一直反復(fù)宣傳的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指的是從武帝元年開始到武帝六年截止的幾次大的思想斗爭或?qū)W術(shù)斗爭。這一斗爭的全過程是怎樣呢?我們只要看一下當時司馬遷的《史記》和后來班固的《漢書·武帝紀》即可一目了然:
先看《漢書·武帝紀》:武帝元年,“建元元年冬十月,詔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諸侯相舉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嗫伞保弧?七月……議立明堂。遣使者安車蒲輪,束帛加璧,徵魯申公。”“二年冬十月,御史大夫趙綰坐請毋奏事太皇太后,及郎中令王臧皆下獄,自殺。丞相嬰、太尉蚡免?!?/p>
網(wǎng)絡(luò)配圖
對此,《史記》之《孝武本紀》明確記載道:武帝元年,“而上(指武帝——引者)鄉(xiāng)儒術(shù),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草巡狩封禪改歷服色事未就。會竇太后治黃老言,不好儒術(shù),使人微得趙綰等奸利事,召案綰、臧,綰、臧自殺,諸所興為者皆廢?!薄度辶至袀鳌费a充說:“蘭陵王臧既受詩,以事孝景帝為太子少傅,免去。今上初即位,臧乃上書宿韂上,累遷,一歲中為郎中令。
及代趙綰亦嘗受詩申公,綰為御史大夫。綰、臧請?zhí)熳樱⒚魈靡猿T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師申公。於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車駟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軺傳從。至,見天子。天子問治亂之事,申公時已八十余,老,對曰:'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是時天子方好文詞,見申公對,默然。然已招致,則以為太中大夫,舍魯邸,議明堂事。太皇竇太后好老子言,不說儒術(shù),得趙綰、王臧之過以讓上,上因廢明堂事,盡下趙綰、王臧吏,後皆自殺。申公亦疾免以歸,數(shù)年卒?!?/p>
這里有兩次大的思想斗爭:一是罷“申商韓蘇張”之言,其中心人物是丞相衛(wèi)綰;二是“議立明堂”,其參加者有趙綰、王臧、申公、竇嬰、田蚡,反對者是竇太皇太后。第一次進行得較順利,第二次則遭受了慘重的失敗。王、趙被殺,申、竇、田免官。不過,經(jīng)過這番較量,儒學反更深入人心了。
《漢書·武帝紀》又說:武帝五年,“置《五經(jīng)》博士”;武帝六年,“五月丁亥,太皇太后(竇太皇太后——引者)崩?!薄妒酚洝と辶至袀鳌份d:“及竇太后崩,武安侯田蚡為丞相,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shù)百人?!薄稘h書·儒林傳》所載與《史記》大致相同。
這次獨尊儒術(shù)大獲全勝,前提是崇信黃老的竇太皇太后崩,其中心人物是田蚡。
田蚡在學術(shù)上無作為,但確是武帝初期一個極有建樹的政治家?!妒酚洝の浩?、武安列傳》說:“武安侯田蚡者……辯有口,學《盤盂》諸書,王太后賢之。孝景崩,即日太子立,稱制,所鎮(zhèn)撫多有田蚡賓客計策。”“建元元年,丞相綰病免……於是乃以魏其侯為丞相?!浩?、武安俱好儒術(shù),推轂趙綰為御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迎魯申公,欲設(shè)明堂,令列侯就國,除關(guān),以禮為服制,以興太平。舉適諸竇宗室毋節(jié)行者,除其屬籍。時諸外家為列侯,列侯多尚公主,皆不欲就國,以故毀日至竇太后。太后好黃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趙綰、王臧等務(wù)隆推儒術(shù),貶道家言,是以竇太后滋不說魏其等。
網(wǎng)絡(luò)配圖
及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趙綰請無奏事東宮。竇太后大怒,乃罷逐趙綰、王臧等,而免丞相、太尉,以柏至侯許昌為丞相,武強侯莊青翟為御史大夫。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家居。武安侯雖不任職,以王太后故,親幸,數(shù)言事多效,天下吏士趨勢利者,皆去魏其歸武安,武安日益橫。建元六年,竇太后崩,丞相昌、御史大夫青翟坐喪事不辦,免。以武安侯蚡為丞相,以大司農(nóng)韓安國為御史大夫。天下士郡諸侯愈益附武安。”可見,田蚡是武帝初期的實權(quán)人物,也是儒者出身,一直是獨尊儒術(shù)活動的支持者和參加者,而且是最后完成人。
董仲舒在歷史上第一次出現(xiàn),據(jù)《漢書·武帝紀》載:武帝七年,“五月,詔賢良……于是董仲舒、公孫弘等出焉?!闭窃谶@次詔賢良的對策中,他才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建議,但遲于田蚡“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而且根本就沒參與武帝六年以前的所有尊儒活動。
因此,不是“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而是田蚡“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后才出的董仲舒,董仲舒只是田蚡和漢武帝“延文學儒者數(shù)百人”時所延的一個所謂的儒者。他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也不新鮮,不過是步田蚡后塵,鸚鵡學舌,沽名釣譽而已。
歷史總是有這么多驚人的騙局,古人云,盡信書不如無書,把握歷史的真相,需要更多的是原始資料的搜尋。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