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是中國歷史上存在很長久的一個朝代,一共傳國君32代37王,存在近八百年。不過自西周滅亡,東周開始后,周天子就成為有名無實的“天下共主”,甚至后來被諸侯無視,那么周天子是如何逐漸失去天下共主地位的?
自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西周滅亡后,周王室就因失去大片土地開始逐漸衰落,只剩“天下共主”之名。雖然西周滅亡后,東周仍然延續了五百多年,但周王室衰微,不久后就因“繻葛之戰”,導致周王權威蕩然無存,之后沒延續幾代,就淪落到“求金葬父”的地步,到后來被諸侯無視,以至于最后被秦國所滅后都沒有太大波瀾。
西周最后一任周天子周幽王繼位后,不問政事,任用巧言令色,貪圖財利的虢石父為卿士,執掌政事,因此百姓都有怨言。之后周幽王又廢嫡立庶,廢黜了申后,趕走了太子姬宜臼,立愛妃褒姒為王后,其子姬伯服為太子。
《史記》記載:“幽王以虢石父為卿,用事,國人皆怨。又廢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于是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為平王,以奉周祀。
周幽王此舉讓申后的父親申侯大為憤怒,就聯合繒國和犬戎攻打周幽王,而周幽王之前為了博其愛妃褒姒一笑,不惜多次烽火戲諸侯,導致周幽王在此危急時刻,沒能用烽火召來諸侯援救,最終在驪山下被犬戎殺害,其愛妃褒姒也被擄走,西周滅亡。
之后廢太子宜臼被申侯、魯侯、許公等諸侯擁立為周天子,這就是周平王,以奉周祀。因周平王東遷定都洛邑,國號不變,自周平王之后被稱為“東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為躲避犬戎的禍難,在鄭國、晉國、秦國等諸侯出兵護送下,將國都東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建立東周。
由于西周原本擁有岐山、豐水一帶的土地已經被西戎侵占,大片故土喪失,東周王室管轄范圍大大縮小,僅僅擁有河南西北部的一隅之地,大約有方圓六百余里,比起方圓數千里的諸侯大國來說,東周只能算是一個中等諸侯國,王室實力大大衰落。
周天子原本擁有的天下共主威權,也因東周王室衰微,只剩下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東周第一任周天子周平王還是在鄭武公和晉文侯的輔佐下,才勉強支撐起殘局。
也是晉文侯殺死周攜王,結束了“二王并立”的局面,周平王才統一了東周王室。
周平王東遷后,鄭國因積極服侍周王室,于是周平王任命鄭武公和鄭莊公父子擔任周王室的卿士。之后鄭武公、鄭莊公父子把持了東周大政,開始利用有利的身份條件來發展本國,此后鄭國高舉“尊王”與“愛民”兩面大旗,開始進入高速發展階段,經常借用王命大肆擴張,鄭國因此成為春秋初年第一大國。
后來鄭國由于實力雄厚,鄭武公、鄭莊公對周的態度都很驕橫無禮,這讓周平王產生了戒心,為此周平王就想撤掉鄭莊公卿士的職務,不愿再讓他操縱朝政,并暗中將朝政一半權力分托給虢公。
此舉引起鄭莊公的強烈不滿,便立即趕到王都責問周平王,而周平王因為很多事情必須依賴鄭莊公的幫助,便竭力否認此事,作為天下共主的周平王還不得不向鄭莊公解釋,并再三賠禮,但鄭莊公還是不肯作罷,于是周國和鄭國發生了“周鄭交質”事件。
周平王為了讓鄭莊公相信,便提出讓周王室公子姬狐(周平王次子)到鄭國去做人質,周王室大臣認為此舉太過有損周天子顏面,就提出相互交換人質的辦法,也讓鄭莊公的兒子公子忽(鄭昭公)去周都洛邑作人質,為了維護周天子顏面,王子狐是以學習名義前往鄭國。同年,周平王去世,公子忽回到鄭國。
周平王作為天子竟然要用交換人質的方式來保證信用,周王的威嚴和權力已然掃地殆盡。從“周鄭交質”事件可以看出,作為天下共主的東周天子實際上卻要看一些諸侯大國的臉色行事。
雖然周平王東遷后,天下共主周天子的權威已經實際崩潰,但周王和諸侯都沒有將此事捅破,而“周鄭交質”事件則成為周天子權威崩潰的標志,周王室不得不看大諸侯的臉色行事,反映出東周王室已然衰微、都到了任人欺凌、委曲求全的地步。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后,其孫周桓王繼位。周桓王深感周鄭交質有損東周王室顏面,為了壓制鄭莊公的權力,便準備委任虢公執政,取代鄭莊公。
《史記》記載:“莊公二十四年,鄭侵周地,取禾。”
鄭莊公得知后,就派祭足率軍進入東周王畿之地,收割了溫地的麥和成周的禾,鄭國和周王室自此不和。周桓王繼位三年后,鄭莊公首次前來朝見周桓王,不過周桓王因為鄭莊公搶掠王畿之地內莊稼一事非常氣憤,就沒有按照禮儀來接待鄭莊公。
《史記》記載:“二十七年,始朝周桓王。桓王怒其取禾,弗禮也。二十九年,莊公怒周弗禮,與魯易祊、許田。”
鄭莊公因此對周桓王懷恨在心,不久后私自和魯國互換領土,用泰山附近的祊田與魯國交換了鄰近許田,并沒有向周王稟告,而許田并不是普通的土地,而是周天子祭祀泰山的專用田。同年,周桓王任用虢公擔任周王朝卿士,分化鄭莊公在周朝的權力。
《史記》記載:“三十七年,莊公不朝周,周桓王率陳、蔡、虢、衛伐鄭。莊公與祭仲、高渠彌發兵自救,王師大敗。祝聸射中王臂。”
之后周桓王免去鄭莊公左卿士一職,徹底收回了他在周朝的權力。鄭莊公因此沒有朝見周桓王,于是周桓王組織率領陳、蔡、虢、衛等國軍隊共同討伐鄭國,兩軍在鄭國繻葛大戰,結果諸侯聯軍被鄭軍大敗,周桓王還被鄭國將軍祝聸還射中了手臂(典故“射王中肩”),繻葛之戰以鄭國獲勝告終。
這一箭雖然沒有危及生命,但周天子權威蕩然無存,威信降到了最低。此戰之后,周桓王不得不承認諸侯國的強大和自己的無可奈何,之后周王室再也沒有出兵討伐過諸侯,只有周天子擁有制作禮樂的傳統和發令征伐的權力也從此消失,禮崩樂壞正式開始。
從此,周天子失去了對諸侯國的控制,一個個強大的諸侯開始粉墨登場,齊國、晉國、楚國,秦國等大國先后興起,開始了大國之間的爭霸較量,而周王室面對諸侯爭霸卻無力征討,天子之位,形同虛設。
同時周桓王在位時期,魯桓公謀殺其兄魯隱公,自立為君,但并沒有按照規定前往周都請求周天子的冊封。楚國也在周桓王時期第二次稱王,雖然楚武王通過隨侯請求尊封名號,不過周桓王并未同意提高楚君的名號,于是楚武王自立為王,打破了周禮分封制,自此開了諸侯僭號稱王之先河,而周王室衰微,對此無可奈何。
可見周天子連天下共主的名義也基本不再擁有,諸侯已經到了無視天子的地步。之后經過諸侯爭霸戰爭后,逐漸產生了“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
周平王因鄭國和晉國護送東遷有功,賞賜了兩國大片土地(賞賜給秦國的只是無力控制的岐山以西土地),周王室掌握本就不多王畿之地進一步縮小。
之后周桓王在位期間,因鄭國有扶立周王室有功,又將位于黃河北岸、泌水之南的溫地(今河南省溫縣西南)賞賜給鄭國,因此周王朝掌握的實際疆域再度縮小。
周惠王(第五任周天子)在位時期,因感激鄭、虢兩國援助復位(王子頹之亂,周莊王庶子),又將酒泉(今陜西省東部一帶)賜給虢國、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以東的土地賜給鄭國,周王朝的疆土再一次縮小。
《左傳》記載:“文公九年春,毛伯衛來求金,非禮也,不書王命,未葬也。二月,莊叔如周,葬襄王。”
等到了春秋中期,第七任周天子周頃王繼位時,王畿之地已經大幅度縮小,周王室能實際控制的土地和人口很少,和一個諸侯小國差不多,王室財政也到了一貧如洗,周頃王連父王周襄王都無法安葬,只好被迫向魯國求金,還是魯文公派人送來錢財,這才安葬了周襄王。
而在周襄王時期,諸侯為奪霸權各顯其能,齊桓公和晉文公先后稱霸,這些諸侯霸主的地位已經凌駕于周天子及諸侯列國之上。
東周天子傳至七代,短短百余年的時間,就已經衰落到“乞討葬父”的地步,這樣的周天子還是周天子嗎!而且早在第三任周天子時,周莊王就因王室財政困難,再加上“王子克之亂”和諸侯爭霸的原因,遲遲未能將周桓王下葬,直到七年后,周桓王的靈柩才入土為安。
等周定王(第九任)即位之時,大諸侯國對周王朝及周天子已經無尊敬可言,東周王室繼續削弱。這時周天子只是名義上全國土地和民眾的最高主宰者,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已經沒有多少實質性的內容。
之后繼位的周天子基本已經沒什么存在感,大多都是聲名不顯。之后春秋結束,戰國時代開啟,戰國七雄在先后進行了變法以后,展開了更為激烈的兼并戰爭,幾乎完全忘了周天子的存在。
到了東周后期(戰國中后期),周王室已經沒有實際土地,最后的王畿之地也分封為西周公國和東周公國,自周顯王開始,周天子僅剩下成周王宮,寄居于東周公國,最后一任周天子周赧王還被秦武王強行逐出成周王宮,被逼徙居到西周王城。
雖然西周滅亡后,東周仍然延續了五百多年,但因周王室衰微,東周之后的天子早已淪為徒有虛名的天下共主,而且僅在東周第二任周桓王時,周天子的權威就因“繻葛之戰”蕩然無存,等第七任周頃王時,都淪落到了“求金葬父”的地步。
作為統治者的周天子已經被周王室之前冊封的屬國所漠視,諸侯大國更是對周王室及周天子毫無尊敬可言,甚至周天子在實際上已經被諸侯遺忘,因此,秦國在公元前256年滅東周已經不再有很大的政治意義。
文/歷史紫陌閣
回味更多歷史,下期更精彩。
歡迎大家的關注和點贊,謝謝大家的支持。
本文聲明原創,文中配圖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