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茶倉旨在打造中國原料茶交易平臺,整合云南優質茶葉資源,鏈接全國茶葉供應商、采購商,打造茶產業鏈閉環,為茶行業提供高效流通服務。
近期,很多小伙伴在追一部古代懸疑劇《唐朝詭事錄》,這是一部以單元劇的形式連載的電視劇,其中一個章節喚作《長安紅茶》,紅茶在唐朝就出現了嗎?
“紅茶”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初期劉基的《多能鄙事》中,但是這并非真正的紅茶,而是由于先人在撰寫時將“江茶”錯寫成了“紅茶”,因此,這并不是真正的紅茶起源。
網絡上有很多針對正山小種和祁門紅茶歷史的追溯,但是只能說明該地區的產茶歷史久遠,并不能說明在唐以前,就有了“紅茶”。
公認的紅茶起源于福建武夷山的正山小種。唐宋時期,綠茶和白茶廣為流傳,一直到明代初期,這兩種茶一直都是主流。到了明代中后期,茶農在制茶時無意間將衍生出來一款茶,這種茶區別于白茶和綠茶,色澤呈現灰黑色,茶湯金黃透亮。原本以為這茶是失敗品,但是茶農們品飲之后發現茶湯甜潤爽口,沒有苦澀味,便將這款茶研制出來,這就是正山小種。之后就是祁門紅茶,清朝時期,安徽的祁門研究了外省紅茶的制法,研制了祁門紅茶。
主流的紅茶有三種:小種紅茶、工夫紅茶、紅碎茶。
小種紅茶:行業內又進一步將產于福建省崇安縣桐木地區一帶的小種紅茶稱為正山小種。政和、坦洋、北嶺、屏南、古田等地所產的仿照正山品質的小種紅茶,統稱"外山小種"或"人工小種"。
工夫紅茶:傳統的茶葉制作方式,挑原料,講究以一芽二葉、三葉為主,萎凋、揉捻(切)、發酵、干燥等每一道工序都有嚴格的檢驗和考核標準,制作精良。
紅碎茶(CTC):主要是迎合國際市場加工而成的茶葉,以碎片、顆粒為主,搭配牛奶、糖等其它產品一起品飲。從揉捻機到切茶機,工藝、制法、標準等逐步完善,紅碎茶的工業化程度都在不斷地迎合國際市場的要求。
由此可知,紅茶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明以前主要以綠茶、白茶為主,而《唐朝詭事錄》出現的“長安紅茶”更多是一種類似紅茶湯色的產品,冠以“紅茶”名義去推廣,并不是真正的紅茶。
部分圖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