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洛邑
周公對洛邑占卜考察,完成了營筑洛邑的工程。周公回到西土,向成王報告營建洛邑的經過。洛邑營建成后,周公返政成王,成王歸鎬。這些談話,記載在《尚書·洛誥》中。
周公說:“新都洛邑已成,它將是您始作萬民明君之地。在那里,你將首次奉行隆重禮儀,在洛邑舉行
祭祀大典,這一切都已經有條不紊地進行了安排。”成王說:“你勤勉輔佐我這個年輕人,指示我弘揚文王、武王之功業,奉答天命,和撫萬民,居于洛邑,舉行大典。您的教導,我無不順從。”
不久,成王來到洛邑,召公令各方諸侯前來朝賀,他向周公、成王奉獻玉璋、大弓等禮品。召公向成王獻詞:“皇天上帝讓你做黎民之元首,請接受上天賜您的神圣職責。殷紂無道,萬民哀號。上天憐憫蒼生,把天下托付盛德的文王、武王。今王嗣位,宜勉修德政,以祈不負上天重托,不廢先王之功業。王雖年幼,但為國之元首,望能和洽民眾。今王遷宅于土中(洛邑),親理朝政,動靜語默,均須持重,應敬重德行,躬行德教。上天將根據帝王的德行賜智慧,賜吉兇,賜享國期限。我王初據新都,更應崇尚美德,祈求上天賜予永久的治理天下的使命。今我率眾邦君長,入朝進賀,并非慰勞君王,只是供奉禮品,獻祭于上天,使王位世代相傳,永無止期。”
朝賀已畢,成王率滿朝公卿、眾邦君長在洛邑舉行冬祭,時在周公攝政七年十二月十二日。次年正月初一,成王親政,以朝享之禮獻祭于文王、武王之廟,稟告嗣位大事。在文王廟、武王廟各獻一頭赤色牛。成王入太廟,獻酒于先王之靈。至此,成王完成遷都和親政大禮。
周王朝營建洛邑,原因有三個:其一政治因素,殷商初亡,天下初定,宅此洛邑,便于治民。其二是
地理位置,按照周公的話說,洛邑為天下之中。其三是歷史因素,洛邑為夏商舊邦,帝嚳故墟,華夏宗地,遷宅于此,利于王化。
成王遷宅之說,在文獻上有記載,在
考古上也得到證實。20世紀60年代,在陜西出土的“何尊”銘文,對成王遷宅洛邑有明確記載,其“遷宅于成周”、“宅茲中國,自之乂民”語,言之鑿鑿,記載了成王遷宅于成周(洛邑)的歷史。古人稱洛陽為中國,意為天下之中,周王朝在這里建立新都,有利于對民眾的統治。
成王親政后,周公對他有多次告誡。《尚書·無逸》就是周公對成王的告誡之詞。周公告誡成王不要過分追求享受,無節制地游樂、嬉戲、酗酒、田獵,于國于身均不利。
這時,淮夷和奄國再次叛亂,成王以召公為太保,以周公為太師,御駕親征,大破淮夷,殘破奄國。這次平叛,確立了成王的個人權威,鞏固了周王朝的政權。
冊封侯爵
封伯禽于魯
周成王姬誦,周武王子,即位時12歲。由周公旦攝政。之中,平定武庚(紂王子)叛亂,并大封諸侯。成王造東都洛邑。武王死時42歲。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過了兩年就害病死了。他的兒子姬誦繼承王位,這就是周成王。那時候,周成王才十三歲,再說,剛建立的周王朝還不大穩固。于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輔助成王掌管國家大事,實際上是代理天子的職權。歷史上通常不稱周公旦的名字,只叫他周公。
周公的封地在魯國,因為他要留在京城處理政事,不能到封地去,等他的兒子伯禽長大了,就派伯禽代他到魯國去做國君。伯禽臨走的時候,問他父親有什么囑咐。周公說:“我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當今天子的叔叔,你說我的地位怎么樣?”
伯禽說:“那自然是很高的了。”
周公說:“對呀!我的地位確實很高,但是我每次洗頭發的時候,一碰到急事,就馬上停止洗發,把頭發握在手里去辦事;每次吃飯的時候,聽說有人求見,我就把來不及咽下的飯菜吐出來,去接見那些求見的人。我這樣做,還怕天下的人才不肯到我這兒來呢。你到了魯國,不過是個國君,可不能驕傲啊!”
伯禽連連點頭,表示一定記住父親的教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