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問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導)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子貢問孔子怎么樣交朋友,怎么樣處理和朋友之間的關系,孔子說“忠告而善道(導)之”,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朋友如果犯了錯,你要忠心地勸告他,努力的去引導、引導他,但是如果勸不住,那就別勸了,“不可則止”是分寸,不要自取其辱。
關鍵不在于朋友有沒有得做,核心在于你如果事情做得太過,不是為友之道,反而可能會適得其反,使得事情變得更糟糕。給對方一定的空間和時間,不能逼得太過,認為你的就是對的,就是好的,你必須聽我的,這個不是為友之道。
我們不能想著要左右他人的生活和選擇,為什么孔子要和子貢說這個話,論語當中還有一章,“子貢方人”,子貢喜歡評價別人,總是說這人怎么樣,那人怎么怎么樣,孔子就婉轉的批評了他一句,說“夫我則不暇”,你怎么那么多閑功夫呢,管這管那的,我可沒那閑功夫,你是閑得太厲害,太有錢,這個子貢的毛病可能就是喜歡替別人做決定,喜歡對人評頭論足,所以他在交朋友上會遇到這樣的困難。
因為子貢很成功,主觀性很強,又很聰明,所以孔子就告訴他“不可則止,毋自辱焉”,把這句話再深入的思考一下,其實連婚姻都是一個人的事,《親密關系》中有一句話“婚姻是一個人的事”,婚姻難道不是兩個人的事嗎?但是書上說不是,如果婚姻是兩個人的事,那么你無論做多大的努力,都只有50%的分數,最多得50分,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很多夫妻說,我做了這么的事情,為什么你沒有反應,我已經做得這么好了,你為什么還要這樣對我?
婚姻其實是你自己一個人的事,你能夠把自己管好,不要老想著去改變別人,不要去自取其辱,你們兩人的關系可能反倒能夠緩和,融洽的相處下去。我們在婚姻生活中遇到的痛苦,就在于夫妻雙方耗盡一生的心力致力于改造對方,互相都憋著勁要改造對方,所以才導致了婚姻的不幸。
同樣的道理,對于父母也是一樣,孔子還說過“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諱,勞而不怨”,我們對父母也可以勸,但是他們如果不聽你的就別管了,該干什么干什么,“勞而不怨”,你就負責替他們干活,幫他們善后,這都是你作為兒子該做的事,這樣就行了。
孔子很能夠劃清自己和他人之間的界限,這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很多人總是“愛其欲其生,惡其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如果像子貢這樣的人說我為你好,我希望你改變,你為什么不聽呢,然后不停的想要去左右朋友的選擇,導致的結果就是他自己變得迷惑,他其實不是為了朋友,而是為了自己,他是為了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方,所以孔子勸他“忠告而善導之”,該說的話說了,該做的事做了,然后就“不可則止”,做不到沒關系,你過你的日子,“毋自辱焉”。
學習心得:
大家都有自己的界限,與什么人相處,各自守好自己的界限,就算是夫妻,也絕對不要想著去改變對方,更不要說是朋友了。
對于子女,要做的也是從小言傳身教,而不是強加意志。
每個人守好自己的邊界,在自己主動邊界內拼命努力,主動邊界之外的世界,我們只能被動的去等待因為自己主動邊界內的努力而產生的被動的結果。
就像是你與朋友處,與家人處,在任何時候,你都能做到“克己復禮”,“自省吾身”這樣的主動努力,相應帶來的被動性后果,就是朋友家人自然便會信任你,你忠心的勸告他們時,他們也更愿意聽眾你的勸告。
但是和孔子之前說的所有道理一樣,凡事都有一個“度”,每個人都不僅僅只是他自己,他的身上帶著從出生以來的所有的痕跡,聽到的每一句話,看到的每一個人,思考過的每一個道理,經歷過的每一件事情,他之所以成為他,都是有原因的,都是歷經幾十年的歲月積淀,怎么可能聽你他人一句話便從此改變,所以對他人的勸告是很難成功的,而堅持己見,尋找證據堅持己見,才是一個正常人的做法。
作為我們自身,也一樣要把握好這個“度”,我們既不能完全聽從他人勸告,萬一勸你的人很多,一個人這樣說,另一個人那樣說,你聽誰的好?但是也不能完全不聽從他人勸告,剛愎自用,眼界狹窄,一條道走到黑,最后會導致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我們要做的便是用審視的態度,看待自己和身邊的世界,保持頭腦開放,既不一律排斥他人的勸告,又不完全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的想法和堅持,用開放的態度對待自己和他人的意見,批判的思考其中利弊,在自身當前的思考水平上找到那個最好的選擇。
然后還要做一個終生學習者,始終努力的讀書思考,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和思考能力,讓明天的自己永遠能比今天的自己做出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