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新解》這本書其實已經買了一年有余了,但是看得總是斷斷續續,這周總算是磕磕絆絆的看完了,因為它不像其他書籍,這里的很多句子很有哲理,有時有趣但有時也略顯枯燥。書的作者是錢穆先生,他的注釋很多時候讀完會讓人韻味甚足,即便有時并不是很理解。
看完全書,能感受到孔子十分重視倫理道德建設,非常重視對正確人生態度的培養和對高尚人格的塑造,對人生意義有著執著不懈的追求。書中對于君子應怎樣,小人又是怎樣的有很多的描述。讀完后的收獲便是感到有一股正能量向我撲來,有一種想要完善自身的自覺意識。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中的仁,出現的平率真是不低,甚至可以認為是圍繞著“仁”來描述的。仁可以說是一種境界,并且要達到這種境界,只能是通過自己。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比如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等。仁者愛人,即要求人與人之間互相關愛和尊重。論語中有個故事說某天孔子家著火了,孔子回來后,首先問的是人傷著沒有而不是房屋,這與今天的以人為本思想不謀而合,但現實中之前“小悅悅”等事件說明了當今社會仍舊缺乏這種仁愛的思想,兩千多年前孔子的仁者愛人思想在當今仍舊適用。克己復禮,則說明了仁與禮的關系,禮主要是指禮儀、禮制人的行為規范等,當生活中人的言行合乎于禮,斯仁至矣!仁可以說是通過禮來具體表現的。同時,孔子的仁也是看一個人對社會貢獻的,而不是拘泥于小節,從孔子肯定管仲的仁,便能體現出。總而言之,仁是具有非常豐富的含義的,是一種博愛的精神,也是一些道德原則和禮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無論是對朋友、親人還是陌生人都能心存感激,以誠待人,便是仁。
寫到這,突然看到在書的前面也有一小大斷的小評語,是關于子曰:志于道,據于德,游于藝這句話的。對于這句話,錢穆先生在書中這樣描述道:本章所舉之四條目,其先后輕重之間,正貴教者學者之善為審處。顏淵稱孔子循循然善誘人,因難定刻板之次序。書中的白話翻譯將游于藝譯作游泳在藝上,我覺得不是很恰當,我查閱了古文字典,游有廣泛涉獵之意,而藝是指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比較好的翻譯版本將此句譯作游習于六藝,應該是比較貼切的。整句為:追求正道,執守道德,依據仁愛,游習六藝。如果從一個小孩成長為大人的角度看,的確是先學算術之類的藝開始的,即如錢穆先生所說的順序是倒過來的。但我認為孔子并不是從這個角度看的,論語中有大量的語句是君子是…樣子的,小人是…樣子的,按照孔子的觀點,對于一個人來說,首先他要追求正道、執守道德,再做到仁愛和學習六藝。君子義以為質,正義是第一步,若是一個六藝精通但不仁愛也不追求正義的人,那么他肯定不會得到孔子的認可,即便他藝再高。舉個簡單的例子,顏淵和子路都是孔子較為喜歡的弟子,論藝方面,子路的武藝等遠高于顏淵,但論修養、仁愛、道德顏淵則是強于子路。在論語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對于顏淵的認可是高于子路的,由此便可看出孔子對于道德仁義的重視。所以孔子將道、德、仁、藝這種順序排是符合他的觀念的。我也認同這種排法,因為一個人如果不追求正道,那么他能耐越大,對社會的危害也就越大。但如果一個人沒有什么技藝,但為人正派,追求正道,生活關愛他人,那么這個社會也會變的充滿愛心。
所以這四個的順序,我覺得從不同的邏輯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排法,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