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雜病源流犀燭】跌撲閃挫源流

  跌撲閃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內,氣血俱傷病也。何言之?凡人忽跌忽閃挫,皆屬無心,故其時本不知有跌與閃挫之將至也,而忽然跌,忽然閃挫,必氣為之震,震則激,激則壅,壅則氣之周流一身者,忽因所壅而凝聚一處,是氣失其所以為氣矣。氣運乎血,血本隨氣以周流,氣凝則血亦凝矣,氣凝在何處,則血亦凝在何處矣。夫至氣滯血瘀,則作腫作痛,諸變百出。雖受跌受閃挫者,為一身之皮肉筋骨,而氣既滯,血既瘀,其損傷之患,必由外侵內,而經絡臟腑并與俱傷,其為病,有不可勝言,無從逆料者矣。至于打撲,有受人譴責者,有與人斗毆者,雖不盡無心,然當譴責斗毆之時,其氣必壅,其血必凝,固與跌閃挫無異也。其由外侵內,而經絡臟腑之俱傷,亦與跌閃挫無異也。故跌撲閃挫,方書謂之傷科,俗謂之內傷,其言內而不言外者,明乎傷在外而病必及內。其治之之法,亦必于經絡臟腑間求之,而為之行氣,為之行血,不得徒從外涂抹之已也。古來傷科書甚多,莫善于薛立齋分證主治諸法,及陳文治按處施治之法,今特即二家書,采其語之切要者著為篇,而傷科之治,無遺法矣。

陳氏曰:凡治顛撲迷悶(急宜酒化蘇合丸灌醒),顛撲損傷(急宜酒蘇木調服蘇合丸),大法固以血之或瘀或失,分虛實而為補瀉,亦當看傷之輕重。輕者,頓挫氣血,凝滯作痛,此當導氣行血而已。若重者,傷筋折骨,必須接續,但欲接續,非數月不為功。倘使氣血內停,沮塞真氣不得行者,必死,急瀉其血(宜雞鳴散、下瘀血方),通其氣(宜和氣飲、烏藥順氣散),庶可施治。大凡損傷,寒涼藥一毫俱不可用,蓋血見寒則凝也,若飲冷,致血入心即死。惟看有外傷者,當內外兼治,若外無所傷,但內有死血,惟用蘇木等治血之藥,可下者下之,雞鳴散是也。亦有血迷心竅,而致昏沉不知人事者(宜花蕊石散童便調服)。有神魄散失,一時不知人事者,惟在臨期斟酌。大抵跌撲之病,全要補氣行血,若自然銅之類,雖有接骨之功,而燥散之害,甚于刀劍,丹溪備言之矣,故初傷只用蘇木活血,黃連降火,白術、當歸和中補血,加童便制炒為要。又有損傷瘀血攻心,不能言語者(宜消上瘀血湯、消下破血藥,次以復元活血湯調理之)。又有損傷出血太多,頭目暈眩者,先用當歸、川芎煎服,次加白芍、熟地、續斷、防風、荊芥、羌活、獨活、南星,加童便服,切不可用酒煎,酒煎則氣逆上,恐頭目益眩也。如出血少,內有瘀血,以生料四物湯一半,和獨圣散一半煎服。皮血未破者,煎成少加酒服。又有墮傷內有瘀血,腹脹滿不痛,或胸脅痛者,宜用破血藥、清心藥,及通利之劑。其痛不止者(宜獨圣散),用乳香、沒藥,極散血止痛,故此二味,損傷藥中,斷不可缺。又酒煎蘇木和童便服,乃傷科單方,大妙。止痛兼補,宜當歸補血湯。若皮肉不破損,瘀血停滯者,先用獨圣散,次服破血藥,隨宜加減。以上言傷科大概要法也。若陳氏逐處施治,其法又有可條析者。如腦骨傷破,用輕手撙捺平正。不破,以膏藥貼之(宜退腫膏)。若骨不損,而但皮破肉傷者,護之(先摻封口藥,外以散血膏貼)。血流不止者,止之(宜摻止血散),慎勿見風,致成破傷風,便又費手。雖然,腦骨傷損,在硬處猶易治,在太陽穴,則不可治,須依上用藥。若欲洗之,須用熟油和藥水洗,或溫茶洗。諸處法亦略同。如面傷青黑,宜用敷藥(宜一紫散),或貼膏藥(宜紫金膏)。傷重者,亦宜貼膏(宜補肉藥)。既治外,然后隨宜服藥以治內。至于腦兩角及眉棱耳鼻等處,與治面數法略同。如跌磕損傷牙齒,或落或碎,皆宜外內兼治(外宜摻補肌散及掞封口藥,內服破血藥,用水煎,不可用酒)。或傷齒而未動(宜摻芙蓉膏末),或已動(宜蒺藜根燒存性,擦之即固),俱不同治。如胸脯骨為拳捶所傷,外腫內痛(外宜貼定痛膏,內宜服破血藥),利去瘀血。如脅肋傷重,血不通,用綠豆汁、生姜汁和服,使壯力人在后擠住,自吐出血,再服藥(宜破血藥)。如跌撲脅痛,血歸肝也(宜破血消痛湯、乳香神應散),亦利去惡血。總之,顛撲壓墜,專怕惡心,必有惡血在內,先要清心(宜清心藥),打血(宜破血藥),通利大小腸,次第服之,每服加童便一杯入藥,立效。其顛撲傷重者,先服清心藥,次可服清小便藥,再次服去血藥,令血從瘡口出。或結在內,則打入大腸而泄出。或惡血未積者,打入四肢。或歸臟腑,或歸上膈,從口中出。或歸中膈,入大腸出。用此急救,隨服止痛藥(宜二十五味藥,方中加減用)。蓋以傷重與傷輕者不同治,傷輕止須通氣活血便愈,傷重則非急速治之,且重藥治之勿效也(傷重者,急宜以姜湯、燈心湯調二十五味藥服,立效)。其發熱體實(宜疏風敗毒散),惡寒體弱者(宜五積交加散),始固不同治,后之調理略同(服敗毒、五積后,俱宜用黃白紅黑四末子,用補損丹調治)。如老人跌墮,不可轉側,其治與壯盛人有異(宜先用蘇木、參、芪、芎、歸、陳皮、甘草煎服,后即以此湯調四末子,或補損丹、活血丹)。如小兒跌撲疼痛,止須順氣(宜蘿卜子煎服),又與老人有異。以上言跌撲損傷之在皮肉氣血間者,未及于筋骨也。若在筋骨,陳氏施治之法,又有可條析者。如腦骨破碎,已詳在前。如胸骨筋斷,必須接之(宜先用破血藥,后貼定痛膏、接骨丹)。若但皮破,止貼補肉膏。如傷腹腸出,急以麻油潤瘡口,輕手納入,以吹藥少許吹鼻(宜通關散),令噴嚏,其腸自入,用桑白皮線,將腹皮縫合,以封口藥涂傷處,外用藥敷貼(宜雞子清調補肌散,或散血膏尤妙)。線上用花蕊石散敷之。總之,腹內被傷,皆當急利大小腸,不可使其秘結,以致重患。如手足骨折斷,縛之,中間要帶緊,兩頭略放松,庶乎氣血流利。若如截竹斷,卻要兩頭緊,中間寬,使氣血來聚。斷處俱用藥敷貼夾縛(宜定痛膏、接骨丹)。如手指跌撲損傷,及刀斧打碎,用雞子黃油潤之,次掞封口藥,外貼膏藥(宜散血膏),絹片縛定。若咬傷,則另治(宜澤蘭散敷之)。若有寒熱,又另治(宜敷退熱散,寒熱已,即去之)。如腳有六出臼,四折骨,凡腳板上交[月牙]處,或挫出臼,須用一人拽正,自摸其骨,或突出在內,或出在外,須用手力整歸窠。若只拽,不用手整,便成痼疾。整后用藥敷貼(宜定痛膏、接骨丹)。四折骨用正副夾縛,六出臼只以布包,不可夾。手臂出臼,與足骨同。如腳大腿出臼,此處身上骨是臼,腿根是杵,或前出,或后出,須用一人手把住患人身,一人拽腳,用手盡力搦令歸窠。或是挫開,可用軟綿繩從腳縛,倒吊起,用手整骨節,從上墜下,自然歸窠,再用膏藥敷貼夾縛。凡出臼,急與挼入臼中,若血浸臼中,即難治。總之,腰腿腳骨等傷,甚難整,當臨時相度,隨其傷處,用法整頓歸元,先用麻藥與服(宜麻藥方),令不知痛,然后用手,藥加杜仲。又以手足筋脈最多,時時要曲直,不可定放,又時時看顧,恐再致出窠也。如手腳骨被壓碎者,以麻藥與服,或用刀刮開尖骨,用剪刀剪去骨鋒,或粉碎者去之,免膿血之禍,后用大片桑皮以補肉膏、定痛膏糊在桑皮上,夾貼骨肉上,莫令不正,致有差錯,三日一洗,勿令臭穢,徐用藥治。如皮里有碎骨,只用定痛膏、接骨膏敷貼夾縛,如十分傷,自然爛開肉,其碎骨自出,然后摻補肌散,外以補肉膏敷貼。如骨斷皮破者,不可用酒煎藥。或損在內而破皮者,可加童便在破血藥內和服。若骨斷皮不破,可全用酒煎藥。若只傷而骨不折、肉不破,宜用藥治(宜消腫膏、定痛散)。如損傷平處,骨斷碎,皮不破者,用接骨、定痛等膏敷貼夾縛,若手足曲直伸縮處,只用包裹,令時時轉動。指骨碎者,只用苧麻夾縛,腿上用苧繩夾縛,冬用熱縛,夏冷縛,余月溫縛,束縛處須藥水以時泡洗,夏二、冬四、春秋三日,洗去舊藥須仔細,勿驚動損處。洗訖,仍用前膏敷縛。其束縛之法,用杉木浸軟去粗皮,皮上用蕉葉或薄紙攤藥,移至傷處,杉木為夾,再用竹片去黃用青為副夾,疏排周匝,以小繩三度縛,縛時相度高下遠近,使損處氣血相續,有緊有寬,說見前條。二三日一次換藥,一月之后方另以膏貼之(宜補益膏),仍用正夾夾住,令損處堅固。如敷貼后,疼痛不止,可量加乳香、沒藥、白芷、南星、楓香、肉桂、獨活等味令溫暖,痛即止。刀斧傷,去肉桂、南星、獨活。如傷重者,麻而不痛,須拔伸捺正,或用刀開皮,二三日方知痛,且先勻氣。如折骨出臼,不可用下瘀血之藥及通利藥,宜疏風順氣,勻血定痛,補損而已。如換藥,切不可生換,用手巾打濕溻潤,逐片取脫,隨手蕩洗換上,又不可停留一時,須預先攤貼,隨手換上。如服損藥,不可食冷物。若服草藥,所生之骨必大。又損藥必熱,能生氣血以接骨,忌用火炙。損藥用酒忌灰酒。然重傷便用酒,反承其氣,作腹脹胸滿,必須稍定方用酒,或酒水煎。如敷貼等草藥,必新采鮮的為效,平時采取末之,聽用可也。如跌傷出血,痛不可忍,乃風寒所著,宜用蔥杵入鹽少許炒熱罨之,痛即止,冷則再溫之。又法,凡傷痛,取大蔥新折者入灰火煨,擘蔥內膩汁,罨傷處,續續多罨,只要熱者,三四易即痛止,搗爛仍封損處,即跌殺等傷,氣未絕者,取蔥白炒大熱,遍敷傷處,頃再易,其痛自止。以上皆陳氏逐處損傷施治之法也,醫者各隨其處所傷,又即所兼證,參以薛氏分證主治之法,于傷科亦奚難哉?

按薛氏法:如傷家脅肋脹痛,若大便通和,喘咳吐痰者,肝火侮肺金也(宜小柴胡湯加青皮、山梔)。若兼胸腹痛,大便不通,喘咳吐血者,瘀血停滯也(宜當歸導滯散)。若肝火之證,本脈必大,兩脅熱脹,但多飲童便,再服藥(宜小柴胡湯加黃連、山梔、歸尾、紅花)。又肝脈浮而無力,以手按其腹反不脹者,此血虛而肝脹也(宜四物湯加參、苓、青皮、甘草)。若肝脈洪而有力,胸脅脹痛,按之亦痛,此怒氣傷肝也(宜小柴胡湯加芎、歸、青皮、白芍、桔梗、枳殼)。總之,此證不論受害輕重,去血曾否,但被扭按甚重,恚怒努力,傷其氣血,血瘀歸肝,多致此證,甚則胸脅脹滿,氣逆不通,或致血溢口鼻而危矣。如傷家腹痛,若大便不通,按之甚痛,瘀血在內也,必下之(宜加味承氣湯)。既下而痛不止,瘀血未盡也(宜加味四物湯)。若腹痛,按之卻不痛,氣血傷也,必補而和之(宜四物湯加參、芪、白術)。倘下之而脅胸反痛,肝血傷也,當議補(宜四君子湯加芎、歸)。或既下而發熱,陰血傷也(宜四物湯加參、術)。既下而惡寒,陽氣虛也(宜十全大補湯)。既下而惡寒發熱,氣血俱傷也(宜八珍湯)。既下而作嘔,胃氣傷也(宜六君子湯加當歸)。既下而泄瀉,脾腎傷也(宜六君子湯加肉果、破故紙)。既下而手足冷,昏憒汗出,陽氣虛寒也(宜急用參附湯)。若手足冷,指甲青,脾腎虛寒甚也(宜急用大劑參附湯)。甚至口噤手撒,遺尿痰壅,唇青體冷,虛極之壞證也(宜急投大劑參附湯)。曾有一人跌墜,腹停瘀血,用紅花、大黃等不下,反胸膈脹痛喘促,薛氏用肉桂、木香末各二錢,熱酒調服而下黑血,再服而愈,此因寒藥凝滯而不行,故以辛溫散之也。如傷家小腹引陰jing作痛,或兼小便如淋,肝經有郁火也(宜小柴胡湯加大黃、黃連、山梔),再用養血藥,不可誤認為寒,投以熱劑,至使二便不通,諸竅出血。如傷家肌肉間作痛,榮衛之氣滯也(宜復元通氣散)。或筋骨作痛,肝腎之氣傷也(宜六味丸)。或內傷下血作痛,脾胃之氣虛也(宜補中益氣湯)。或但外傷出血作痛,脾肺之氣虛也(宜八珍湯)。大凡下血不止,皆脾胃氣脫,吐瀉不食,脾胃氣敗也,須預調脾胃。如傷家瘀血作痛,或兼焮腫,發熱作渴,陰血受傷也,必砭去惡血,再服藥以清肝火(宜四物湯加柴、芩、山梔、丹皮、骨碎補)。或瘀血腫痛不消,以蘿卜汁調山梔末敷之,其破處則以膏貼(宜當歸膏),更服活血之藥。凡患處腫黑重墜者,即系瘀血,法當重砭去惡血,看證用藥,總以大補氣血為主。如傷家血虛作痛,或兼熱渴,煩悶頭暈,陰血內熱也(宜八珍湯加丹皮、麥冬、五味、肉桂、骨碎補,兼服地黃丸)。如傷家青腫不消,氣虛也(宜補中益氣湯)。或腫黯不消,血滯也(宜加味逍遙散)。或焮腫脹痛,瘀血作膿也,急當內托(宜八珍湯加白芷)。或膿反痛,氣血虛也(宜十全大補湯)。或骨骱接而復脫,肝腎虛也(宜地黃丸)。或腫不消,青不退,氣血俱虛也,急先用蔥熨法,內服藥(宜八珍湯)。倘單用行血破血,脾胃愈虛,衛氣愈滯。若敷貼涼藥,則瘀血益凝,內腐益深,難以收拾矣。如傷家腐肉不潰,或惡寒而不潰(宜補中益氣湯)。或發熱而不潰(宜八珍湯)。或服克伐藥而不潰(宜六君子湯加當歸)。或內火蒸炙,外皮堅黑而不潰(宜內服八珍湯,外涂當歸膏)。凡死肉不潰,新肉不生,皆失于預先補脾胃耳。如傷家新肉不生,或患處夭白,脾氣虛也(宜六君子湯加芎、歸)。或患處緋赤,陰血虛也(宜四物湯加參、術)。或惡寒發熱,氣血虛也(宜十全大補湯)。或膿汁稀白,脾肺氣虛也(宜東垣圣愈湯)。或寒熱交作,肝火動也(宜加味逍遙散)。日晡發熱,肝血虛也(宜八珍湯加丹皮)。或食少體倦,胃氣虛也(宜六君子湯)。膿汁臭穢,陰虛而有邪火也(宜六味丸)。或四肢困倦,精神短少,元氣內傷也(宜補中益氣湯,夏月調中益氣湯,作瀉清暑益氣湯)。如傷家出血,或血出患處,或血出諸竅,皆肝火熾盛,血熱錯行也,急清熱養血(宜加味逍遙散)。或中氣虛弱,血無所附而妄行(宜加味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或元氣內脫而不能攝血,急當回陽(宜獨參湯加炮姜,不應,加附子)。或內有蘊血而嘔吐(宜四物湯加柴、芩)。皆出血之重證也。總之,凡傷損勞碌,怒氣,肚腹脹悶,誤服大黃等藥,致傷陽絡,則有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證。傷陰絡,則為血積、血塊、肌肉青黯等證。此皆臟腑虧損,經隧失職也,急補脾肺,亦有得生者。如傷家瘀血,流注腰膂兩足至黑,急飲童便酒,砭出舊血,先清肝火(宜小柴胡湯去半夏,加山梔、黃芩、骨碎補),次壯脾胃(宜八珍湯加茯苓)。如傷家昏憒,其傷重者,以獨參湯灌之,雖有瘀血,切不可用花蕊石散內化之,恐因瀉而亡陰也。元氣虛者,尤當切戒。凡瘀血在內,大小便不通,用大黃、樸硝不下者,用木香、肉桂末二三錢,熱酒下,血下乃生,假其熱以行寒也。如傷家眩暈,或因失血過多(宜十全大補湯)。或元氣不足,不能攝氣歸源,宜參、苓、芪、草、芎、歸、熟地、陳皮、山藥、山萸、五味、麥冬等味。如傷家煩躁,或由血虛(宜當歸補血湯),或兼日晡發熱(宜四物湯加知、柏、柴胡、丹皮、地骨皮)。如傷家發熱,或出血太多,或潰膿后脈洪大而虛,按之如無,此陰虛發熱也(宜當歸補血湯)。脈沉而微,按之軟弱,此陰盛發熱也(宜四君子湯加姜、附)。或因亡血(宜圣愈湯)。或汗出不止(宜獨參湯)。如傷家胸腹痛悶,凡跳躍捶胸,舉重閃挫,而胸腹痛悶,喜手摸者,肝火傷脾也(宜四君子湯加柴胡、山梔)。其怕手摸者,肝經血滯也(宜四物湯加柴胡、山梔、紅花、桃仁)。或胸脅刺痛,發熱晡熱,肝經血傷也(宜加味逍遙散)。如此而不思飲食,肝脾氣傷也(宜四君子湯加柴、梔、川、歸、丹皮)。若胸腹脹滿,不思飲食,脾胃氣滯也(宜六君子湯加芎、歸、柴胡)。若胸腹不利,食少不寐,脾氣郁結也(宜加味歸脾湯)。若痰氣不利,脾肺氣滯(宜二陳湯加白術、青皮、山梔、芎、歸)。如傷家作嘔,或因痛甚,或因克伐傷胃(宜四君子湯加半夏、當歸、生姜),或因忿怒傷肝(宜小柴胡湯加茯苓、山梔)。若因痰火者,急消痰(宜二陳湯加山梔、姜黃連)。若胃氣虛者,急扶胃(宜補中益氣湯加半夏、生姜)。若因出血太多,或潰后者(宜六君子湯加當歸)。若因胃火者,急清胃(宜清胃湯加梔、芩、甘草)。或因打撲傷損,敗血入胃,嘔吐黑血如豆汁(宜百合湯、百合散)。如傷家喘咳,凡出血過多而黑,胸脹膈痛發喘氣虛,瘀血乘于肺也(宜二味參蘇飲)。若咳血衄血,氣逆血蘊于肺也(宜十味參蘇飲加芩、連、山梔、蘇木)。如傷家作渴,或因出血過多(宜四物湯加白術,不應,重用參、芪、歸、地),或因胃熱傷津液(宜竹葉黃芪湯),或因胃虛津液不足(宜補中益氣湯),或因胃火上熾(宜竹葉石膏湯)。若煩熱,小便淋澀,乃腎經虛熱也(宜地黃丸)。如傷家創口痛,或至四五日不減,或至一二日方痛,欲作膿也(宜托里散)。若兼頭痛,時作時止,氣虛也,再兼眩,則屬痰,當生肝血,補脾氣。以上皆薛氏之法,所當詳審而熟究,合之陳氏條以為傷科玉律者也。倘不此之求,而或恃單方,或信草藥,以為傷家有傷,只須攻打,初不問其脈其證,而概用克伐,獨自詡為和傷妙訣,有不致陷人死地者幾何矣,吾故重其科,而獨立為篇(此篇采取薛立齋、陳文治兩家方論)。

〔脈法〕 《脈經》曰:從高顛仆,內有瘀血,腹脹滿,其脈堅強者生,小弱者死。又曰:破傷有瘀血停積者,其脈堅強實則生,虛細澀則死。若亡血過多者,其脈虛細澀則生,堅強實則死。皆以脈病不相應故也。《醫鑒》曰:打撲損,去血過多,脈當虛細,若得急疾大數者死,《入門》曰:凡折傷,外損筋骨者可治。內損臟腑里膜,及破陰子,其脈急疾者,不可治。《得效》曰:如傷臟腑致命處,一觀其脈虛促,危矣。

〔跌撲閃挫證治〕 《得效》曰:凡墮壓死者,急安好處,以袖掩其口鼻上一食頃,候眼開,先與熱小便飲之。若初覺氣絕,急擘開口,以熱小便灌,利去瘀血。《綱目》曰:卒墮撲壓倒打死,心頭溫者,皆可救,將本人如僧打坐,令一人將其頭發控放低,以半夏末或皂角末吹入鼻內,如活卻以姜汁、香油灌之。《入門》曰:若取藥不及,急挖開口,以熱小便多灌。《醫鑒》曰:人為刀斧所傷,或墮落險地,或撲身體,損傷筋骨皮肉,皆出血不止,或瘀血停積,若去之不早,則有入腹攻心之患。又曰:治損傷腫痛,瘀血流注紫黑,或傷眼上,青黑不散,大黃為末,生姜汁調敷患處即消,名將軍膏。又曰:一人落馬,被所佩鎖匙傷破陰囊,二丸脫落,懸掛未斷,痛苦無任,諸藥不效,予教漫漫托上,多取壁錢敷貼傷處,日漸安,其囊如故。又曰:接指方,蘇木為末,敷斷指間接定,外用蠶繭包縛完固,數日如故。又曰:自行顛仆,穿斷舌心,血出不止,取米醋以雞翎刷所斷處,其血即止,仍用蒲黃、杏仁、硼砂少許,為末,蜜調噙化而愈。又曰:治擦落耳鼻,用亂發灰末,乘急以所落耳鼻蘸發灰綴定,以軟帛縛定。有人為驢所咬下鼻,一僧用此綴之,神效。丹溪曰:跌撲損傷,須用蘇木活血,黃連降火,白術和中,以童便煎服妙。傷在上,宜飲韭汁。又曰:凡損傷專主血論,肝主血,不問何經所傷,惡血必歸于肝,流于脅,郁于腹,而作脹痛,實者下之,宜通導散、桃仁承氣湯、奪命散,虛者復元活血湯、當歸須散調之。又曰:凡出血過多,而又嘔血不止者,難治,宜用蘇木煎湯調蜂霜散服之。《得效》曰:凡撲跌壓傷,或從高墮落,皆驚動四肢五臟,必有惡血在內,專怕惡心,先用通二便藥和童便服之,立效,大小腸俱通利,則自無煩悶攻心之患矣。又曰:蘇合香元,治打撲墮落挾驚悸,氣血錯亂,昏迷不省,急取三五丸,溫酒童便調灌,即蘇。又曰:頭上有傷,或打破,或金刃傷,用藥糊縛,不可使傷風,慎之。又曰:凡手腳各有六出臼,四折骨,每手有三處出臼,腳亦三處出臼,手掌根出臼,其骨交互相鎖,或出臼,則是挫出鎖骨之外,須是搦骨于鎖骨下歸窠,若出外則須搦入內,若出內則須搦入外,方入窠臼,只用手拽,斷難入窠,十有八九成痼疾也。又曰:骨節損折,肘臂腰膝出臼蹉跌,須用法整頓歸元,先用麻藥與服,使不知痛,然后可用手法。又曰:搦骨歸窠,須用竹一片,生柳木板片尤佳,夾定一邊,一邊不用夾,須存屈直處,時時拽屈拽直,不然則愈后屈直不順。又曰:凡骨碎者,用接骨藥火上化開,糊骨上,然后夾定,外用夾骨法,活血散、接骨丹,內服接骨散、自然銅散、接骨紫金丹,淋洗用蔓荊散。《回春》曰:凡斗毆被打,成破傷風,頭面腫大發熱,以九味羌活湯熱服取汗,外用杏仁搗爛入白面少許,新汲水調敷瘡上,腫即消。又曰:治跌撲,亦散被毆瘢痕。麻油、清酒各一碗,同煎數沸服之,服了,臥火燒熱地上一夜,痛止腫消無痕,有被傷者,仇家陰令術士以此治之,次日驗審,了無一毫傷痕。《圣惠方》曰:打撲傷肌膚青腫,茄子種極黃極大者,切片瓦上焙為末,臨臥酒調二錢服,一夜消盡無痕。鰲曾治一人,腦髓震動,氣海郁塞者,其人因倒墜下樓,跌傷肩臂,服和傷藥,損傷已愈,但患頭昏眼黑,竟不能俯仰,時有氣從臍下而上,便身聳肩息,其氣直從喉上出方止,日數十次,診其脈諸部皆平,但覺右寸指外滑數,二三十至一止,右寸近關半指沉澀,因知其倒墜時,頭項先著地,故腦髓為之震動,又和身倒墜,身地相擊,必氣為之并,因遂凝抑氣海中,不得調暢也,因與茯神三錢、白及四錢、香附二錢、菟絲子三錢、朱砂五分,一塊絹包,線掛罐中,不令著底,煎好調真琥珀末五分服,二帖病減半。又前方加磨沉香五分,愈七八分,又前方加沉香,再加歸身二錢,二帖全愈。

【治跌撲閃挫方九十】

蘇合香丸 〈急救〉

雞鳴散 〈下瘀〉

大黃(一兩)  杏仁(二十一粒,去皮、尖,另研)

上為末,酒煎,雞鳴時服,至曉下瘀血愈。

此方治從高墜下,木石所壓,瘀血凝積,痛不可忍。此用杏仁者,因血入氣也,此用藥妙處。

下瘀血方 〈又〉

歸梢  川芎  烏藥  赤芍  蒼術  青皮  陳皮  枳殼  蘇木  紅花  桃仁  肉桂  大黃

水煎服。

活血和氣飲 〈通氣〉

川芎(三錢)  青皮(二錢)  炙草  白芍  滑石(各一錢)  丹皮(五分)  桃仁(七粒,去皮、尖,研)

水煎。

此方治因跌撲,瘀血入內。

和氣飲 〈又〉

蒼術  葛根  桔梗  當歸  茯苓  白芷  枳殼  甘草  陳皮  白芍

烏藥順氣散 〈又〉

花蕊石散 〈血迷〉

花蕊石(四兩)  硫黃(一兩)

為末,入瓦罐內,鹽泥固濟,曬干安方磚上,以炭巳午時煅至一夜,候冷,取出研細,每一大匙,童便、酒煎熱服。

此方專治一切金刃斫傷,打撲損傷,牛馬咬傷,或至死者,急于傷處摻此藥,其血化為黃水,再服藥便活,更不疼痛。如臟腑有瘀血內損,煩悶欲死,服此藥則化為黃水,或吐或下泄出。

消上瘀血湯 〈攻心〉

羌活  獨活  連翹  桔梗  枳殼  赤芍  山梔  當歸  黃芩  甘草  川芎  桃仁  紅花  蘇木  生地  大黃

水煎,和酒、童便服。此方主上膈被傷。

消下破血湯 〈又〉

柴胡  川芎  大黃  赤芍  五靈脂  當歸  黃芩  桃仁  枳實  山梔  木通  澤蘭  紅花  蘇木  赤牛膝  生地

水煎,加酒、童便服。此方主下膈被傷。

復元活血湯 〈又〉

獨圣散 〈痛不止〉

香附一味,姜汁浸一宿,炒研,每二錢,白湯調服。此因氣滯血凝,香附行氣通血。

退腫膏 〈腦骨〉

白芙蓉葉  地薄荷  耳草葉  澤蘭葉  金桐葉  赤牛膝  大黃(另研,等分)

搗敷傷處,中留一孔出氣。

此方兼治一切破傷腫痛。

封口藥 〈皮肉〉

乳香  沒藥  當歸  兒茶  杉木炭(各一錢)  麝香(五厘)  冰片(一分)  虎聹葉即耳草葉一錢如無以葛葉代之各研稱合和,次入麝,次入水,勻之,磁器收,一應耳斷唇缺,俱可隨方施補,用此藥摻之,每日藥水輕洗去,搽油換藥。

散血膏 〈又〉

虎聹葉  澤蘭葉

生搗爛,冷敷傷處,先用金毛狗脊毛,薄薄鋪患口,次掞封口藥,再貼此膏,四圍用截血膏敷貼,令血不潮。

截血膏 〈又〉

花粉(三兩)  姜黃  赤芍  白芷(各用一兩)

為末,茶調,敷患口四邊。如傷頭面,血不止,急以此敷頸上周圍。傷手者敷臂,傷足敷腿,傷各處敷瘡口周圍,能截住血,使不來潮。如瘡口肉硬不消,被風所襲也,可加獨活,以熱酒調敷。如又不消,則風毒已甚,肌肉結實,加紫金皮和敷,必消。

止血散 〈又〉

血竭末一味摻之。一方有白膠香、松香、白芷末。金瘡血不止,黃丹、白礬末摻。

一紫散 〈面傷〉

紫金皮(童便浸七日,曬干)  生地(等分)

搗爛,茶清調敷,余處傷不必便制。又芙蓉葉、生地同搗,名一綠散,同治眼傷胞,青黑紫色腫痛。

紫金膏 〈又〉

白芙蓉葉(二兩)  紫荊皮(一兩)

生采,同生地搗敷,或為末,雞子清和蜜勻,入生地搗敷之。

此膏兼一切傷腫赤焮熱。

補肉藥 〈又〉

香油(一兩)  黃蠟(八錢)  密陀僧(五分)  乳香  沒藥(各一錢)

熬膏。

補肌散 〈傷齒〉

點椒(五錢)  獸腦骨  紅內消  白芷(各二錢)

為末,摻即安。或已落有血絲未斷,摻齒齦間,亦可復牢。

破血藥 〈又〉

柴胡  黃芩  當歸  枳實  五靈脂  赤芍  川芎  生地  桃仁  紅花  大黃  樸硝  蘇木

水煎,入童便、酒。皮破血流者,不用酒。

此方主治皮肉不破,瘀血積滯內攻,不能言語,譫妄,宜此攻利。若皮破血流,宜作金瘡亡血過多治之。

芙蓉膏 〈又〉

紫荊皮  南星(各一兩)  芙蓉葉(二兩)  獨活  白芷  赤芍(各五錢)

姜汁、茶清調溫貼。紫黑不退,加肉桂五錢。

此方專治跌打損傷,腫痛紫黑。

定痛膏 〈胸脯〉

芙蓉葉(二兩)  紫荊皮  獨活  天南星  白芷(各五錢)

上為末,生采馬蘭菜、墨斗菜各一兩,打爛和末勻,蔥汁和酒,炒熱罨縛。

此方專治跌撲損筋折骨。

破血消痛湯 〈脅痛〉

羌活  防風  官桂(各一錢)  連翹  蘇木  當歸(各二錢)  麝香(一字)  水蛭(三錢,炒令煙盡,另研,為末)

作一服,酒兩大碗,水一盞,煎一碗,另研香、蛭二味,稍熱調服,立止。

此方能治跌傷脊骨脅痛。

定痛乳香神應散 〈又〉

乳香  沒藥  雄黑豆  桑皮  獨顆栗子  當歸(各一錢)  水蛭(五錢)  破故紙(炒,二兩)

為末,每五錢,醋一杯,瓦石器煎,入麝少許。

此方主跌撲損傷,疼痛難忍,并腹中痛。

清心藥 〈惡心〉

丹皮  當歸  川芎  赤芍  生地  連翹  黃芩  黃連  山梔  桃仁  甘草  燈心  薄荷

入童便服。

此方總治跌撲損傷,腹皮破傷,損折重者。

二十五味藥 〈傷重〉

白芷(醋炒)  紫荊皮(醋炒)  破故紙(醋炒)  草烏(醋炒,孕婦不用)  劉寄奴  當歸  黑牽牛  赤芍  川牛膝  生地  川芎  乳香  沒藥  木通  自然銅(骨不碎不用)  木香  藿香  川烏(火煨,孕婦不用)  骨碎補  木賊草  官桂  羌活  獨活(以上各一兩)  炒熟地  杜牛膝(各五錢,炒)

蜜丸,彈子大,每一丸,酒磨下。金刃所傷,內損重者,以薄荷湯,或木瓜湯、姜湯皆可服。金刃傷挫臼者,去自然銅,惟骨碎骨折者用之,然此方須于臨好時用之,早用或生他故。

此方主治跌撲筋斷骨碎折,刺痛。

疏風敗毒散 〈又〉

當歸  川芎  白芍  熟地  羌活  獨活  桔梗  枳殼  柴胡  茯苓  白芷  甘草  紫蘇  陳皮  生地  香附  姜

水煎,入酒服。

此方主治損傷而感風寒者。

五積交加散 〈又〉

當歸  川芎  白芍  生地  蒼術  厚樸  茯苓  陳皮  半夏  桔梗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干姜  枳殼  肉桂  甘草  生姜

有熱去姜、桂。

敗毒五積散 〈又〉

黃末子 〈又〉

炮川烏  醋草烏  降香  楓香  松香  乳香  肉桂  姜黃  沒藥  細辛(各五錢)  當歸  赤芍  羌活  獨活  川芎  骨碎補  蒲黃  白芷  桔梗  蒼術  五加皮  牛膝  何首烏(各一兩)

為末酒下,將好時加自然銅一兩服,只骨折者便可用之。

此四末子,專治打撲跌傷,刀斧傷,諸般風癱頑麻,婦人血風,渾身疼痛。

紅末子 〈又〉

獨活  首烏  白芷  南星  骨碎補  當歸  羌活  蘇木  牛膝  赤芍  川芎  紅花(各二兩)  細辛  桔梗  川烏炮  降真香  楓香  乳香  沒藥  血竭(各一兩)

為末,酒下。加法同上。治亦同上。

黑末子 〈又〉

雄雞毛(燒存性)  桑柴炭  松節(炒,另研末)  松心  側柏葉(醋煮,各四兩)  全當歸  牛膝  首烏  黑豆(酒煮)  南星  骨碎補  熟地  赤芍  羌活  獨活  白芷  川芎(各二兩)  細辛  肉桂  川烏(炮)  草烏  木鱉子  南木香  降真香  五靈脂  百草霜  楓香  乳香  沒藥(各一兩)

為末,酒下。加法同上。治亦同上。

白末子 〈又〉

白芷  白術  白芍  白楊皮  白蘞  白茯苓  南星  桔梗  羌活  獨活  何首烏  川芎  當歸  苡仁  牛膝  骨碎補  續斷  川烏  肉桂  細辛  楓香  乳香  沒藥(各一兩)

為末,酒下。加法同上。治亦同上。

散血定痛補損丹 〈又〉

當歸  川芎  赤芍  生地  白芍  牛膝  杜仲  川斷  白芷  南星  羌活  獨活  防風(各兩半)  骨碎補  五加皮(各兩六錢)  官桂  乳香  沒藥(各一兩)  南木香  丁皮  大茴(各五錢)

為末,酒下。

此方專治諸般傷損腫痛。

活血丹 〈又〉

青桑炭(一斤)  當歸  牛膝  川芎  赤芍  熟地  黑豆(酒煮)  首烏  南星(制)  白芷  松節(燒)  杜仲  破故紙  羌活  骨碎補  獨活  蒼術  桔梗  防風  荊芥  川斷(各四兩)  草烏(醋煮)  川烏(炮)  肉桂  大茴  地龍  白蘞  白及  細辛  降香  檀香  松香  楓香  京墨(煅)  血竭  乳香  沒藥  木鱉子  五靈脂(各二兩)  栗間(四兩)

醋煮秫米糊丸,彈子大,曬干,以生漆抹手上,挪漆為衣,陰干,以袋盛掛當風,久而不壞,用時以當歸酒磨下。治法同四末子。

接骨丹 〈又〉

南星  木鱉子(各四兩)  乳香  沒藥  官桂(各一兩)

生姜一斤,去皮搗汁,米醋少許,白面為糊,攤紙上貼傷處,以帛纏之,用杉木片夾定,縛之。

通關散 〈吹鼻〉

澤蘭散 〈指傷〉

芙蓉葉  澤蘭葉  地薄荷  白佛桑葉  耳草葉

搗敷傷處,留口通氣。

此方兼治一切跌咬所傷。

退熱散 〈又〉

黃芪  柴胡  黃連  黃芩  甘草  赤芍  生地  蒼術  當歸  地骨皮  升麻

接骨丹 〈脫臼〉

生南星(四兩)  木鱉子(三兩)  白芷  紫荊皮  芙蓉葉  獨活  官桂  松香  楓香(各一兩)  乳香  沒藥  麥面(各五錢)

為末,姜汁、酒、醋調勻攤貼,夾縛如法,冬月熱縛,夏月冷縛。

此方專治傷折出臼。

整骨麻藥 〈麻法〉

草烏(三錢)  當歸  白芷(各二錢半)

每末五分,熱酒調下,即麻木不知痛,然后用手整骨。或用草烏散亦可。

草烏散 〈又〉

白芷  川芎  木鱉子  烏藥  半夏  豬牙皂角  當歸  紫荊皮  川烏(各二兩)  草烏  茴香(各一兩)  木香(五錢)

共為末。諸骨碎折出臼者,每服一錢,酒下,即麻倒,然后開皮剪骨,整頓安平,用夾板束縛,然后醫治。或箭入不出,亦用此麻之,庶可鉗出箭。若欲麻醒,以鹽湯或鹽水灌之。

此方治傷骨節不歸窠者,用此麻之。

消腫膏 〈傷腫〉

芙蓉葉  紫荊皮(各五兩)  白芷  當歸  骨碎補  獨活  首烏  南星(各三兩)  橙橘葉  赤芍(各二兩)  石菖蒲  肉桂(各五錢)

為末,姜汁、熱酒調涂腫處,須乘熱再用蔥汁、茶清調和溫縛。如動筋折骨,加山樟、毛銀藤皮及葉各五兩,同前為末,酒調暖敷縛定。

此方并治胸脅跌傷腫痛,或動筋骨。

定痛散 〈又〉

當歸  川芎  白芍  赤芍  熟地  牛膝  羌活  獨活  杜仲  白芷  川斷(各二兩)  川烏炮  肉桂  乳香  沒藥(各一兩)  大茴  丁皮  南木香(各五錢)

為末,酒服。

此方專治一切損傷腫痛。一名定痛當歸散。

補益膏 〈損傷〉

人參  茯苓  山藥  熟地  當歸  地骨皮

洗藥水 〈又〉

頑荊葉(一兩)  白芷  細辛  蔓荊子  川芎  肉桂  丁皮  防風  羌活(各五錢)

鹽半匙,連須蔥五根,漿水五升,煎三升,去渣淋洗,冷即易,要避風處。一名洗藥荊葉散。

此方治從高墜下,及一切傷損瘀血凝滯者。

小柴胡湯 〈喘咳〉

柴胡  黃芩  人參  半夏  甘草

東垣當歸導滯湯 〈腹痛〉

大黃  當歸(傷在上、中、下部用分頭、身、尾,酒浸,洗,焙干,各五錢)

酒煎。

此方治跌撲損傷,瘀滯不行。

四物湯 〈肝脹〉

川芎  當歸  白芍  地黃

加味承氣湯 〈大便秘〉

大黃  樸硝(各二錢)  厚樸  枳實  當歸  紅花(各一錢)  甘草(五分)

水酒煎,加減藥味,量人虛實。

此方專治瘀血在內,胸腹脹痛,大便不通。

加味四物湯 〈既下〉

四君子湯 〈肝傷〉

人參  茯苓  白術  甘草

十全大補湯 〈陽虛〉

人參  茯苓  白術  甘草  熟地  白芍  川芎  當歸  黃芪  肉桂  姜  棗

八珍湯 〈氣血虛〉

人參  茯苓  白術  甘草  川芎  當歸  白芍  地黃

六君子湯 〈胃傷〉

人參  茯苓  白術  甘草  半夏  陳皮

參附湯 〈虛寒〉

人參  附子

復元通氣散 〈榮衛滯〉

穿山甲(酥炙)  木香  大茴香  青皮  陳皮  白芷  甘草  漏蘆  貝母(等分)

每末錢半,酒下。

此方治跌撲閃挫,或怒氣滯血作痛之良劑。經云:形傷作痛,氣傷作腫。又云:先腫后痛者,形傷氣也;先痛后腫者,氣傷形也。凡人元氣素弱,或因傷叫號,血氣損傷,或敷寒涼之藥,血氣凝結者,用溫補氣血為善。

六味丸 〈肝腎傷〉

地黃  山藥  山萸  丹皮  茯苓  澤瀉

補中益氣湯 〈脾胃虛〉

人參  黃芪  白術  甘草  當歸  陳皮  升麻  柴胡

當歸膏 〈腫破〉

當歸  生地(各一兩)  黃蠟(七錢)  白蠟(五錢)  麻油(四兩)

先煎歸、地黑,去渣,下二蠟。

加味逍遙散 〈血滯〉

白芍  白術  麥冬  茯苓  生地  甘草  桔梗  地骨皮  當歸  山梔  黃柏

東垣圣愈湯 〈脾肺虛〉

酒熟地  酒生地(各錢半)  川芎(二錢)  人參(五分)  酒拌當歸(一錢半)  鹽水炒黃芪(一錢)

水煎。

調中益氣湯 〈元傷〉

人參  黃芪  白術  甘草  當歸  白芍  升麻  柴胡  陳皮  五味子

清暑益氣湯 〈又〉

人參  黃芪  白術  甘草  當歸  蒼術  升麻  陳皮  神曲  澤瀉  青皮  麥冬  葛根  五味子

加味四君子湯 〈中氣虛〉

獨參湯 〈回陽〉

人參一味

當歸補血湯 〈陰虛〉

當歸  川芎  白芍  熟地  防風  連翹  羌活  獨活  杜仲  川斷  白芷  乳香  沒藥  生地

用水煎,取湯煎藥,入童便服,不可用酒。補血須用參、芪,此止用四物,乃活血,非補血也,況以羌、獨、防、芷之耗散乎,用者審之。

此方專治金刃跌磕所傷,去血太多,服此妙。若皮肉不破,宜作瘀血停積治。

加味歸脾湯 〈脾郁〉

二陳湯 〈痰氣〉

茯苓  半夏  甘草  陳皮

清胃湯 〈胃火〉

黃連  生地  當歸  丹皮  升麻

百合湯 〈嘔吐〉

百合(水浸半日)  川芎  當歸  白芍  荊芥(各二錢)

百合散 〈又〉

百合  川芎  當歸  赤芍  生地  側柏葉(炒)  荊芥  犀角  丹皮  黃芩(炒)  黃連  山梔  郁金  大黃

水煎,加童便服。大便利者,去大黃。

二味參蘇飲 〈喘咳〉

人參  蘇木(二兩)

水煎。

十味參蘇飲 〈又〉

人參  柴蘇  茯苓  半夏  陳皮  桔梗  葛根  前胡  枳殼(各一錢)  炙甘草(五分)

加姜三片。

竹葉黃芪湯 〈胃熱〉

生地  黃芪(各二錢)  當歸  竹葉  川芎  甘草  白芍  黃芩  人參  花粉(各一錢)  煅石膏(錢半)  麥冬(二錢半)  姜(三片)

竹葉石膏湯 〈胃火〉

竹葉  石膏  桔梗  木通  薄荷  甘草  加姜  (等分)

地黃丸 〈腎虛熱〉

托里散 〈欲膿〉

黃芪  人參(各二錢)  白術  陳皮  當歸  熟地  茯苓  白芍(各錢半)

桃仁承氣湯 〈下實〉

奪命散 〈下實〉

水蛭(五錢,石灰拌炒焦)  黑牽牛(頭末)  大黃(各二兩)

每末二錢下,不效,再一服。

復元活血湯 〈補虛〉

酒大黃(一兩)  柴胡(五錢)  穿山甲  當歸  花粉(各三錢)  紅花  甘草(各二錢)  桃仁(去皮、尖,五十個,另研,共為末)

每一兩,水一、酒二煎服,以利為度。利后痛未盡除,再服乳香神應散。

此方專治從高墜下,血流脅下,疼痛難忍。

乳香神應散 〈又〉

乳香  沒藥  桑皮  雄黑豆  獨顆栗子  破故紙(炒)  當歸(各一兩)  水蛭(五錢,炒煙盡)

每末五錢,醋一盞,煎六分,入麝少許,溫服。此方治跌撲后脅下痛。

當歸須散 〈又〉

歸尾(錢半)  赤芍  烏藥  香附  蘇木(各一錢)  紅花(八分)  桃仁泥(七分)  官桂(六分)  甘草(五分)

水、酒煎服。如腰膝痛,加青皮、木香。脅痛,加柴胡、川芎。

此方專主打撲氣凝血結。

蜂霜散 〈又〉

蜂殼粉  百草霜(等分)

每末二錢,糯米飲調服。

活血散 〈骨碎〉

綠豆粉銚內炒令紫色,用熱酒熱醋調成膏,敷貼損處,用紙蓋,以杉木一二片縛定,神效。

此方治一切跌打傷折。

接骨丹 〈又〉

乳香  沒藥  當歸  川椒  自然銅(火煅,醋淬三次)  龍骨  川芎  赤芍  骨碎補(酒炙)  敗龜板(酥炙)  白芷  郁李仁(各一錢)

黃蠟五錢化,為丸,彈子大,每一丸,熱酒一碗化開,向東南攪散,熱服。

丹溪接骨散 〈又〉

乳香  沒藥(各二錢半)  自然銅(五錢,醋淬七次)  滑石(一兩)  赤石脂  白石脂(各一錢)

上為細末。以好醋浸沒,煮干炒燥,臨服入麝少許,挑一小茶匙在舌上,酒下。如骨已接而痛猶不止,去龍骨、石脂,多服盡好。

自然銅散 〈又〉

乳香  沒藥  蘇木  降香  川烏  松節  自然銅(醋淬七次,各五錢)  地龍(炒)  水蛭(炒焦)  生龍骨(各二錢半)  血竭(錢半)  土狗(五個,油浸,焙)

每末五錢,酒下,自頂心尋病至下,兩手兩足,周遍一身,病人自覺骨力習習往來,遇病處則颯颯有聲。此治筋骨折傷。

接骨紫金丹 〈又〉

土鱉蟲(去足,焙干,凈末)  乳香  沒藥  自然銅(醋淬七次)  骨碎補  大黃  血竭  硼砂  歸梢(各一錢)

為末,磁器收,每服七八厘,熱酒下,其骨自接。一方加紅花一錢。

此方專治跌打損傷骨折,瘀血攻心,發熱昏暈,不省人事,此藥神效。

【附載:跌撲閃挫雜方】

腦傷方

跌打傷,腦子偏,不能活,頭暈嘔吐,立不直者,將傷人頭扶起,立直,用細帶一條圈頭,看偏在左右何邊大,即偏何邊,將余帶約三四尺長,扶直人身,將余帶系在柱上,用細棍敲帶之中,一時即正而愈。此方是即時急救方。

此系蒙古醫法,最妙。

熏拓方

當歸  紅花  桃仁  川斷  杜仲(各五錢)  羌活  獨活  乳香  沒藥  牛膝(下部傷用,上部不用)  秦艽(各三錢)  食鹽(二兩)  牛骨髓(三兩)  奶酥油(二兩半)  麝香(一錢,酒一斤)

水煎濃汁,濾渣,再入乳、沒,臨用加麝,用新布三塊,長二尺,同煮熱,將布絞干,于痛處更換拓,更用手掌揉之。

此方專治跌撲閃挫,筋縮,骨出臼不入。兼治一切風濕痛強,及小兒龜胸龜背初起,將此藥熏拓,亦能平也。

神效方

絲瓜葉,花時清晨帶露摘取,不老不嫩,肥厚者,陰干研末摻上,消腫止痛,續筋即愈。

此方專治跌打損傷及金瘡,大效,并一切惡瘡惡癤亦治。

跌打損傷方

韭地上蚯蚓(大者四條,去泥,陰干)  雄土鱉(切斷,自續者用十個,將當歸、紅花末喂養,色變透紅,干為末)  自然銅(三錢,醋淬,手捻得碎為度)  乳香(去油)  沒藥(去油,各一錢)

下部傷少加牛膝。共研末,酒服,極重者壯人五厘,弱者二三厘,服后用單被覆之,四人四角按之,勿使輕動,出聲即活。雖極渴欲飲,不得與湯水,兩時后方與飲。

跌傷方

五加皮半斤,酒洗凈,雞一只,去毛雜,入加皮于肚內,縫好,水酒煮爛,食雞存骨,五加皮共炙為末,酒糊丸,每三錢,酒下。

此方專治跌傷筋骨痛,不能行步,服之神效。

墜馬傷神方

十字街頭尿桶內尿二擔,大鍋煮熱,待溫,扶傷人入尿內,即時不痛,即飲尿一碗,一日止,即愈,終身不發,傷無痕。

雙龍膏

脆蛇  赤芍  羌活(各四兩)  沒藥(三兩)  象皮  白芷  防風  荊芥  黃芩  烏蛇  山梔(各二兩)  金銀花  赤石脂  獨活  連翹  僵蠶  全蝎  蟬退(各一兩)  斑貓  穿山甲  乳香  兒茶(各五錢)  蜈蚣(十條)  頭發(一把)  黃丹(四兩)

麻油八斤熬膏,用槐、桑、柳枝三根,不住手攪,藥枯去渣,下丹,滴水不散為度)。此方專治跌打損傷。

以上七方,皆業師孫慶曾先生所傳,大有奇效。

通導散

大黃  芒硝(各二錢)  當歸  蘇木  紅花  桃仁(各一錢)  厚樸  陳皮  木通  枳殼  甘草(各五分)

水煎,空心服。

此方治損傷極重,二便秘,腹脹悶,用此下瘀血。

雙烏散

川烏  草烏(各三錢,略炮)  當歸  白芍  蘇木  大黃  生地  炒紅曲(各五錢)  麝香(少許)

為末,人瓦瓶以酒煮,放冷服,如覺麻痹,無害。但草烏生用恐太狂,故略炮。

此方專治諸傷百損,久后時常疼痛,及新被傷作痛亦宜。

補損當歸散

川芎(兩半)  肉桂  川椒  當歸  甘草(各七錢半)  炮附子  澤蘭(各二錢半)

每末二錢,溫酒下,效如神。

此方治墜撲折傷,疼痛叫號,服此不復大痛,三日筋骨相連。

糯米膏

糯米(一升)  皂角(切碎,半斤)

銅錢百個,同炒焦黑,去錢為末,酒調膏貼患處,神效。

此方專治撲傷,筋斷骨折。

大乳沒散

白術  當歸  白芷  炙草  沒藥(各三錢,研勻)  乳香(三錢,另研)  桂心(錢半)

和勻,再研極細,每三錢,溫酒下。一方無桂,有參、羌。

此方專治一切跌撲損傷,痛不可忍。

人中白散

人中白醋淬為末,每五分,酒服。

此方治閃挫跌撲,傷骨極重者,大效。

破血消痛湯

羌活  防風  官桂(各一錢)  蘇木(錢半)  柴胡  連翹  歸梢(各二錢)  麝香(少許,另研)  水蛭(炒煙盡,另研,三錢)

水、酒煎,調麝、蛭二末服,二服愈。

此治跌破脊骨,惡血流脅下作痛。

接骨如神丹

半夏(每一枚配土鱉一個同搗爛,炒黃,一兩)  自然銅(二錢,醋淬三次)  古錢文(三錢,醋淬三次)  乳香  沒藥(各五錢)  骨碎補(去皮,用七錢)

每細末三分,用導滯散二錢,熱酒下,藥到患處,其痛即止。次日再服,仍用藥三分,導滯五分,重者三服,輕者一二服即愈。

消腫定痛散

無名異(炒)  木耳(炒)  大黃(炒,各五分)

蜜水調涂。若腐處,用當歸膏敷。此治跌撲腫痛。

地黃膏

生地不計數打如泥,木香末以膏隨腫大小,攤紙上,摻木香末一層,再加攤膏,貼患處,不過三五換即愈。

此方治損傷及一切腫癰,未破可以內消。

羌活乳香湯

羌活  歸身  獨活  川芎  丹皮  赤芍  荊芥  防風  紅花  桃仁  陳皮  續斷  生地

水煎。有熱加柴胡、黃芩。

此方治傷折筋骨,發熱疼痛,挾外邪者。

理傷膏

黃蠟  豬油(各四兩)  乳香  沒藥(各一兩)  松節  麻油(各一斤)

上以折傷木皮一兩,切碎,入油煎數沸,去渣,入密陀僧、黃丹各三錢,熬成膏,次入松、蠟熔化,再熬,滴水成珠,卻入乳、沒、自然銅末,攤貼。

此方專治跌撲傷,兼治刀斧傷。

大紫荊皮散

紫荊皮  降香  補骨脂  無名異(酒淬七次)  琥珀(另研)  川斷  酒牛膝  桃仁(去皮)  蒲黃  當歸(各一兩)  煨大黃  樸硝(另研,各一兩五錢)

每末二錢,煎當歸、蘇木酒下。

此方治跌打傷,肺脹。

閃挫腰痛方

西瓜青皮,陰干為末,鹽酒調服三錢。

折傷筋骨方

無名異  甜瓜子(各一兩)  乳香  沒藥(各一錢)

每末五錢,熱酒服,服畢,以黃米粥紙上摻牡蠣末裹之,竹片夾住。

拯傷接命丹

紫金皮  官桂  大茴香  甘草節  川烏(姜汁炒透)  草烏(姜汁炒透,等分)

為末,沙糖調酒下。年壯而又傷重者,每服三錢。老弱而又傷輕者,每服錢半。婦人臨時酌減。

此方專治跌打損傷,命在危急者,一服如神,多亦不過二服,服后身上應少發麻,不得疑畏,須避風出汗為度,神劑也。此方系揚州教師鄭老七傳。

跌打損傷方

團瓜子炒存性研末,每二錢,或五錢,沙糖調陳酒下,便下瘀血即愈,極重者不過兩三服。

跌打損傷方

乳香末  五倍子末  狗骨(煅,研末,各一錢)  釜底墨  小麥面(各五錢)

酒調敷患處。如爛者,只以鳳尾草搗罨患處,并煎湯洗。

跌打損傷方

干冬瓜皮  真牛皮膠(各一兩)

銼,入鍋內炒存性研末,每五錢,熱酒下,仍飲一甌,厚蓋取微汗,痛即止,一宿如初,極效。

十三太保

海金沙  紅花  枳殼  當歸  延胡索  地骨皮  廣皮  丹皮  五加皮  青皮  自然銅  乳香(去油)  沒藥(去油,各三錢,輕者各錢半)  山羊血(一分半)

水酒煎,去渣,下乳沒熔化,熱服蓋暖,重者不過二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骨傷科、康復科、中醫科常用方劑整理收藏
《壽世保元》折傷
書庫 子部 類書類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匯編.藝術典 卷三百九十八
骨傷科常用方劑120首
《瘍醫大全》
復元活血湯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木萨尔县| 平顶山市| 三门县| 封开县| 临朐县| 浙江省| 屏山县| 安溪县| 宜兰市| 全椒县| 葵青区| 柏乡县| 马公市| 松原市| 海南省| 会泽县| 昭苏县| 房产| 井冈山市| 宣汉县| 垫江县| 道孚县| 工布江达县| 西林县| 灵山县| 平舆县| 商城县| 连州市| 永顺县| 武陟县| 莲花县| 大丰市| 翼城县| 鹿泉市| 苗栗市| 徐闻县| 南安市| 灌南县| 静海县| 吴旗县| 惠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