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皇帝是高危職業(yè),但是做北魏的皇帝是高危中的高危,這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朝代也是北朝第一個王朝。16位皇帝里面只有4位善終了,他們分別是誰?
一、明元帝拓跋嗣
拓跋嗣是南北朝時期北魏第二任皇帝,道武帝拓跋珪長子,母為宣穆皇后劉氏。 公元405年,拓跋嗣被冊立為太子。道武帝拓跋珪遇弒后,拓跋嗣帶兵入宮,誅滅清河王拓跋紹,即皇帝位,年號永興。即位之后,內(nèi)修庶政,體察民情,選賢任能。外拓疆土,北逐蠕蠕,設(shè)置六鎮(zhèn),招諭馮跋。
拓跋嗣南征劉宋,奪取青州、兗州、豫州、司州領(lǐng)土三百多里,又攻占虎牢關(guān),得勝回朝,此役稱為南北朝時期第一次南北戰(zhàn)爭,最終以北魏的大勝而告終。泰常八年十一月己巳日(423年12月24日),因攻戰(zhàn)勞頓,病逝于西宮,年僅三十二歲,這無疑是北魏的巨大損失。對此,在不少歷史學(xué)者看來,明元帝拓跋嗣在北魏開國歷史中具有承先啟后的重要地位,也即上承道武帝拓跋珪文治武功,下啟太武帝拓跋燾一統(tǒng)北方。
二、文成帝拓跋濬
拓跋濬是北魏王朝第五位皇帝(452年~465年在位),太武帝拓跋燾之孫,景穆皇帝拓跋晃長子,母為恭皇后郁久閭氏。根據(jù)《魏書》等史料的記載,拓跋濬聰明敏達(dá),風(fēng)儀異常。正平二年(452年)三月,中常侍宗愛弒殺太武帝拓跋燾,擁立南安王拓跋余即位。同年十月,拓跋余遇弒后,拓跋濬即位為帝,年號興安,誅殺權(quán)臣宗愛。
拓跋濬在位期間,平定內(nèi)亂,休養(yǎng)生息,始建云岡石窟。和平六年(465年)病逝,年僅二十六歲,謚號文成,廟號高宗,葬于云中金陵。
三、孝文帝元宏
拓跋宏,漢名元宏。北魏王朝第七位皇帝,獻(xiàn)文帝拓跋弘的長子,生母李夫人。皇興三年(469年),拓跋宏被冊立皇太子。拓跋宏五歲即位,年號延興,祖母馮太后代為執(zhí)掌大權(quán)。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親政。太和十八年(494年),以南伐為名,遷都洛陽,全面改變鮮卑舊俗。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士族聯(lián)姻。一系列舉動推動北魏的大力發(fā)展,史稱“太和改制”。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拓跋宏于軍中積勞成疾,臨終仍心懷“仰光七廟,俯濟(jì)蒼生”之志,后駕崩于谷塘原行宮,年僅三十三歲,謚號孝文,廟號高祖,葬于長陵。
四、宣武帝元恪
元恪,北魏王朝第八位皇帝,孝文帝元宏次子,母為文昭皇后高照容。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元恪被冊立為皇太子。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北魏孝文帝去世后,即位于魯陽,由“六輔”秉政。在位期間,擴(kuò)建洛陽城,鞏固漢化基礎(chǔ);向南朝發(fā)動一系列戰(zhàn)爭,攻取漢中之地。向北攻打柔然,國勢盛極一時。
不過,元恪在位后期,猜忌忠良至親,外戚高肇篡奪大權(quán),朝政日趨混亂,國力逐漸衰敗。延昌四年(515年),元恪駕崩于式乾殿,年僅三十三歲,廟號世宗,謚號宣武皇帝,安葬于景陵。由此,和明元帝拓跋嗣、文成帝拓跋濬、孝文帝元宏一樣,宣武帝元恪也屬于英年早逝的情況。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