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玉原是官宦人家的小姐,是因為多病才出家的。妙玉文墨好,經文也熟,架子還挺大,賈府下帖子請她,她才去了,住進了櫳翠庵。原來去與不去只差一張請帖。妙玉是帶發修行的尼姑,是方外之人。妙玉雖然住在大觀園,看似身在紅塵中,其實她和眾人有相當大的距離,大家不便接近。結詩社熱熱鬧鬧地聯詩,空有詩才的妙玉只能守著青燈默默打坐,大家都覺得念經才是她的本分,詩社不便邀,妙玉不便主動去。她只能神往。才貌雙全正當最好年華的女孩兒,同齡人飲酒賦詩,青春歡笑,她遠遠看著,心中是何等凄苦。
妙玉的性格怪誕,清高自傲,為人冷漠,且有嚴重的潔癖。第四十一回櫳翠庵品茶,妙玉正式出來和大家見面。這個文墨極通,模樣又極好的女孩,她對賈母格外尊敬。可是,賈母吃了幾口,轉手遞給劉姥姥,劉姥姥一氣喝干。這于別人可以毫不在意,妙玉不能,難道我已經淪為給這樣人沏茶的境地了嗎?既然劉姥姥用過這個的茶杯,任其多么名貴也命人丟掉。妙玉讓將那成窯擱在外頭去。寶玉知道是因為劉姥姥用過,她嫌臟不要了。妙玉因此為人詬病,說她待人分三六九等,分別心這么重,還談什么修行?
粉紅箋子是對紅塵的渴望,檻外人又保持著現實中的冷靜,妙玉是糾結的。她愿意自己真正蹈于鐵檻之外,卻忍不住時時窺探著身邊的繁華熱鬧場。看看眼前的榮國府,她能不生出許多感慨。
檻外人也有故意表白的意味:我早已看淡一切,你們賈府潑天的富貴我從沒放在眼里,萬不可小看了我。可惜越是想要極力證明的,往往越是內心最在意、最自卑的地方。
在林黛玉和史湘云的面前,妙玉又換了一個樣子。中秋節聯詩,黛玉和湘云吟出了“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這樣精彩又凄美的句子。妙玉一口氣續了十三聯,語氣大氣磅礴,一洗之前黛湘之凄清頹喪。在她二人面前,妙玉是那樣的溫婉和氣,自然真誠,她又找到了同是客居不會遭人看輕的安全感。
此時黛玉和湘云才知道,妙玉不僅有怪誕的一面,還有這樣的詩才,這樣的赤誠。殊不知,這才是真實的妙玉,不扭捏,不端著,也不自卑。
按說,妙玉應該和李紈一樣的守著本份。可她帶發修行,生活情趣盎然,竟然還和一個男人情義綿綿。這樣一個妙玉,旁人看來還好,在李紈看來卻是惹人生厭。第五十回,李紈表現出對妙玉的反感,“可厭妙玉為人,我不理她”。一個老實人當眾說出這么沒修養的話。妙玉太各色了,難怪人討厭她。
作者許以玉字,更文之以妙,應該是很高的人品了。可她和那些小尼姑小戲子相比,歸根結底,不過和大觀園里養的那些鹿、鶴差不多,觀賞物而已。她極力要擺脫這窘境,因而呈現出攻擊性人格。一直以來,妙玉都以怪誕清高示人,人人說她不易接觸,其實她不過是是為了保護自己那顆敏感又脆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