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在訪問中國時,盛贊毛主席指揮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可以與世界歷史上任何偉大的戰役相媲美。毛主席卻說:“比起三大戰役,紅軍長征時期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筆。”那就讓我們來看看四渡赤水到底有多神奇。
四渡赤水在我黨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是中央紅軍長征中,在貴州、四川、云南三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國民黨軍進行的運動戰戰役。它也是遵義會議毛澤東進入決策核心后,指揮的第一個戰役行動。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處于國民黨幾十萬重兵圍追堵截的艱險條件下,進行的一次決定性運動戰戰役。在毛澤東主席等人的英明指揮下,中央紅軍采取高度機動的運動戰方針,縱橫馳騁于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積極尋找戰機,有效地調動和殲滅敵人,徹底粉碎了蔣介石等反動派企圖圍殲紅軍于川黔滇邊境的狂妄計劃,紅軍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當時的背景是,中央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于1934年10月,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據地,開始了大規模的戰略轉移。長征初期,由于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的領導者實行逃跑主義,使中央紅軍在“湘江之戰”后,從八萬多人減少到只遵義會議舊址有三萬多人。而當時的紅軍實際指揮德國顧問李德又不顧敵人調集40多萬的圍堵,仍把希望寄托在與紅2、6軍團的會合上,堅持按原計劃向湘西前進,使紅軍處于覆滅的險境。
就在此危急關頭,毛澤東主席站了出來,他力主擺脫敵人主力,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以爭取主動。這個主張得到了中央軍委大多數同志的贊同。毛主席的這個英明決策在當時是非常大膽的,也被以后的事實證明是最正確的。1935年1月7日,紅軍一舉攻克黔北重鎮遵義城,召開具有轉折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的“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央的統治,在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主席的領導地位,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國民黨蔣介石得知“中央紅軍突破烏江,進占遵義城”的消息,大為震驚,急忙抽調嫡系部隊和川黔滇四省的兵力及廣西軍隊一部,共約150余個團,從四面八方向遵義地區進逼包圍。在這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毛主席率領中央紅軍上演了我軍軍史上的精彩一幕:一渡赤水,表面上要北渡長江,但實際上回師黔北;二渡赤水,利用敵人判斷紅軍北渡長江的錯覺揮師向東,取桐梓,奪婁山關,破遵義城;三渡赤水,中央紅軍再入川南,待蔣介石向川南調集重兵之時,紅軍已從敵軍間隙穿過;四渡赤水,南渡烏江,兵鋒直指貴陽,趁坐鎮貴陽的蔣介石急調滇軍入黔之際,紅軍又神不知鬼不覺進入云南,巧渡金沙江,跳出了國民黨重兵的包圍圈。
毛主席的神奇用兵,使紅軍一反長征初期被動挨打的局面,從被迫轉移變為主動調敵、牽著敵人的鼻子走。四渡赤水不僅保存了紅軍的有生力量,使紅軍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也進一步鞏固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