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的諸多弟子中,子游是相當著名的一位。子游,姓言,名偃,春秋末年吳國(今常熟)人,生于公元前506年,小孔子45歲,在孔門十哲中屬文學科。《論語·雍也》記載,子游二十多歲就當了“武城宰”。據考證,這個武城就是如今的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
子游積極踐行孔子的政治理想,出仕前就提出“領惡而全好”的禮治原則,就是懲治邪惡,保全美好,通過禮治途徑,從而達到國泰民安的理想社會形態。他的這一理念得到孔子的肯定,也為他日后的從政奠定思想基礎。
武城位于魯國西南偏遠之地。子游上任伊始,發現這里民風樸野,不習禮樂,于是決定把禮樂教化作為治理武城的首要任務。他首先告誡各級官吏,要懂得敬德保民,想事做事都要以民為本。然后就著力抓教育,讓民眾把子女送到學堂,接受良好的教育,子游還親自登臺講學。同時,又主動與周邊鄰邦修好,與鄰邦和睦相處,化解了長期的積怨矛盾。子游治理武城兩年,武城市井繁華,一片升平景象。故而,子游的仁德聲譽不脛而走。孔子聞訊非常高興,不久便帶著弟子專門到武城視察。
《論語·陽貨》這樣記載:“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這段對話意思是,孔子到武城后,聽到的是一片弦歌之聲,琴瑟悠揚,歌聲歡快。孔子沒有想到,這小小的魯國下邑,民間竟然也有弦歌之聲,有些出乎意料。孔子微笑著說:“殺雞哪里還用得著殺牛的刀呢?”意思是,治理這么個小城邑,還用得著禮樂教化嗎?子游聽了老師的評說,鄭重地對孔子說:“老師!您過去曾教導我們,執政者學了禮樂制度和文化就會具有仁愛之心,民眾學了這些也會變得容易聽從政令,弟子正是按老師的教誨去做的呀!”孔子和顏悅色地對隨從的弟子說:“大家都聽好了,子游的話是對的,我剛才的話只不過是跟他開開玩笑罷了。”
子游做武城宰,以禮樂為教,用彈琴、唱歌等形式,對民眾進行儒家學說的宣傳教育。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加強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設。所以子游在從政為仕的孔子弟子中是佼佼者,武城弦歌之治,一直留有美名。嘉祥百姓為紀念孔子來武城聞弦歌,于明末在嘉祥瞻魯門外(今縣城東關清真寺附近)立了石碑,上書“孔子聞弦歌處”。
嘉祥百姓為紀念這位春秋時期的“縣官”,在子游所治武城舊地建了言子祠。明成化丁末年(1487年),嘉祥知縣武英將言子祠重建于獨坐山之頂。清中期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由知縣朱世廉將言子祠改建于萌山之陽(今尚存遺跡和斷碑,在老戲院后六十米處),并賦詩一首:
建宇萌山祀子游,天然風景賽滄洲。萬家煙火羅城郭,一派文光射斗牛。俯視黎民仍被化,后來邑宰合含羞。遵人自此應如市,勝地名賢兩不休。(張慶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