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晉書·卷六十五·王導傳》
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一個非常混亂的時代,彼時正好是西晉時期,眾多游牧民族趁著西晉八王之亂的功夫,陸續建立了數個非漢族政權,給中原造成了嚴重沖擊。
而這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五胡亂華”,后來東晉建立,中原已經淪喪在胡人手中,自此,十六國之間爆發了多次戰斗,民眾生活受到了非常嚴重的影響。
而對于這一時期,有些人則表示,之所以會如此,主要是因為亂世沒有曹操這樣的英雄,這才導致漢人丟失中原數百年,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說法呢?
五胡亂華
首先我們還是來簡單聊一聊五胡亂華。對中國歷史有所了解的人應該都知道,自從漢朝以來,中原就不斷有胡人徙入。彼時對待這些胡人,很多皇帝都選擇了寬容接納。
此舉導致華北地區的胡人勢力越發壯大,等到了西晉時期,胡人竟然已經陸陸續續入居關中,并且對西晉首都洛陽形成了包圍之勢。
當時入主中原的胡人主要來自于匈奴、羯、鮮卑、氐以及羌,即我們所說的“五胡”。五胡在匯入中原之后,使得中原地區的民族構成產生了巨大變化。
就關于西晉時期的史料來看,早在西晉初年的時候,關隴地區就不再是單純的漢人聚居地。這里“人百余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
等發展到西晉末年的時候,關隴等地區的少數民族人口甚至已經數倍于漢族。在胡人政權不斷更替的過程中,漢人則因為晉惠帝時期的八王之亂,陷入明顯的內憂之中。
至于這八王之亂,爆發的最關鍵原因就在于皇后賈南風干政。八王為了爭奪中央政權,掀起了一場耗時長久的動亂。
此次動亂導致當時的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并使之后的中原北方進入了十六國時期。在胡人建立獨立政權之前,因為漢族占據支配地位,社會上多是漢人壓迫胡人。
但當后來胡人政權建立之后,漢人便不斷處于胡人的壓迫之下,另外還有一部分政權則采取漢胡分治的手段,直接將漢人和胡人區分開來。
從時間線上來看,五胡亂華應該是由氐族及匈奴族揭開序幕的。時值公元304年,氐族領袖李雄占成都,自稱“成都王”,也就是成漢。
而匈奴貴族劉淵則起兵于離石,史稱前趙,從這之后,五胡開始各自建國。6年后,劉淵去世,他的兒子劉聰殺死了太子劉和,然后順利上位。
公元311年,劉聰的部下石勒將十多萬晉軍殲滅在苦縣寧平城,并殺死了被俘虜的太尉王衍等人。此后劉聰又命大將呼延晏率兵攻打洛陽,前前后后殲滅了三萬多人。
最后洛陽城破,晉懷帝被俘虜,太子、宗室以及官員等亦被大肆屠殺,就連陵墓以及宮殿都未能免于破壞,而此次災禍也被人們稱為“永嘉之禍”。
2年后,劉聰毒死了晉懷帝。此前幸存下來的司馬鄴(晉懷帝的侄子)則在長安登基,即晉愍帝。
雖然司馬鄴對劉聰的威脅并不大,但劉聰為了保險起見,還是決定發兵長安,司馬鄴見自己實在是打不過劉聰,便選擇了主動投降。
公元317年,司馬鄴被殺,士族王導、王敦等扶植司馬睿當了皇帝,也就是晉元帝。
至此,歷時五十一年的西晉滅亡,東晉十六國正式登上歷史舞臺,開始了全新且頻繁的廝殺。
一手好牌打到爛
而縱觀整起“五胡亂華”事件,我們其實也能夠發現,早在西晉開國時期,邊境的局勢其實非常明朗:
鮮卑,被瓦解為難以統一的數個部落;匈奴,被分割為五,雖然經常爆發叛亂,但很快就能夠平定下來;羌族,經常鬧事,但關隴地區地形與民族矛盾均很復雜,部族分裂嚴重,根本不成氣候;氐族,情況和羌族差不多,且他們雖然經常鬧事,但根本不會造成什么嚴重的后果;羯族,是匈奴的附庸,實力比匈奴還要稍微弱一些。
相比于以前的王朝而言,西晉所面臨的外族威脅其實并沒有多大,如果司馬師不那么早死,那么他應該有極大的概率平定西蜀東吳,最后再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嗣子。
如此一來,困擾初期西晉的嗣位之爭也就不復存在了,嗣位之爭避免之后,八王之亂也自然掀不起來。
另外就算嗣位之爭沒有避免,但只要皇后賈南風認同司馬遹繼位,那么西晉也至少可以安定幾十年,但遺憾的是,從賈南風殺死太子司馬遹之后,諸王就開始躁動不安。
他們在一次次的動亂中將西晉的中樞政府軍消耗殆盡,整個西晉的國力嚴重下滑,在這種情況下,五胡自然會趁亂動手,以讓自己更加強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西晉混亂的這一段時間內,五胡一直在不斷壯大自己,但他們的實力和西漢匈奴、明朝滿清等胡人政權相比實在是不值得一提。
這里我們不妨以劉淵所建立的前趙為例。前趙經過劉淵以及劉聰多年的經營,已經逐漸在河東地區真正穩固下來。
可即便他們有不少的擁護者,但在面對并州晉軍的時候還是難有還手之力,并且在南下攻洛陽的作戰中,他們也是三戰三敗。
后來石勒的出現,使得劉聰勢力壯大了不少。誠然,石勒的確在后續作戰中給劉聰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但他所領導的部隊最多只能算是馬賊流寇。
也正是因為如此,石勒雖然能夠在攻城戰中取得數次勝利,但他沒有足夠的水平駐守這些城池。不光如此,石勒還沒有足夠的危機預判能力和應變能力。
據悉他在寧平城之戰后,曾想率軍下江南作戰,但卻因為一場大雨無法前進,還在糧草不足和瘟疫等影響下兵員大損。
雖然后來石勒北上冀州,還建立了后趙,可嚴格意義上來說,石勒只能說是“生逢時”,他恰好遇到了那個西晉已經無力抵抗的機會,這才在中原逐鹿中順利勝出。
而五胡亂華歸根究柢,主要也是因為司馬氏皇族能力不夠,且眾多漢人梟雄的能力與野心不相符。倘若這亂世有一個像曹操這樣的英雄,漢人何至于丟失中原數百年?
一代梟雄曹操
在整個東漢末年,黃淮流域因為軍閥混戰,致使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很多幸存者都被迫背井離鄉。當時的情景就正如仲長統在《理亂篇》中所說的那樣:
“以及今日,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絕而無民者,不可勝數。”
面對這樣的悲慘景象,曹操實行了一系列的政策——
在政治方面,曹操懲辦豪強、唯才是舉、尚禮重法,挾天子以令諸侯,徹底穩定了當時的局面;在軍事方面,曹操先后消滅長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地區,同時繼承漢制穩定西域長史府,為隋唐西域都護的興盛打下堅實基礎。另外他還格外重視軍紀完善,非常愛惜將才,這吸引了很多人后來投奔他;在經濟方面,曹操施行屯田、改革戶籍、興修水利、提倡廉潔,并且身體力行地踐行著儉樸治國;在文化與宗教方面,曹操大肆收求圖書,收編太平道、撫接五斗米道勢力。他將戰亂中散佚的東漢官府和民間藏書都保護了起來,并且還促進了原始道教的發展;在民族和社會方面,曹操平定羌虜、掃滅烏桓、壓制匈奴、降伏鮮卑,并且還一直提倡“薄葬”。
對比漢末亂世和西晉末年,我們就會發現,這兩個時期均有著四方胡人到處作亂,但曹操皇卻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些胡夷,不讓他們趁中原虛弱為禍。
而西晉的眾多漢人梟雄雖然有能力出色者,只是他們沒有曹操那樣的雄才大略,這才導致了五胡亂華,中原淪陷。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于洛陽,其子曹丕代漢稱帝,追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后來虞世南在評價曹操時也直言:
“曹公兵機智算,殆難與敵,故能肇跡開基,居中作相,實有英雄之才矣……許劭所謂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斯言為當。”
補充
最后我們不妨再來補充一點關于八王之亂的內容。在皇后賈南風干政之后,西晉參與動亂的王其實并不止8個。
不過由于最主要的參與者是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颙以及東海王司馬越這八王。
因此人們才會將那場浩浩蕩蕩的動亂稱為“八王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