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漢朝和晉朝雖然都不同程度的實施了分封制,但是從本質上來說,它們是有區別的。
從外在來看,這三個朝代似乎都因為分封制而飽受戰亂,給人造成分封制是一種十分失敗的制度。
可試想一下,周朝的分封制可以維持八百年之久,為什么漢朝和晉朝很快就因為分封諸王發生了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呢?
而周朝直到晚期才發生諸侯強天子弱的局面,可見分封制并非完全行不通,只不過由于不同的社會背景和局勢讓分封制下的社會發生了不同的變化。
而不同朝代的分封制在內涵上也大不相同。
因此,我們只需要厘清這三個朝代分封制下的社會背景,就能分析出分封制在這三個朝代為什么會有不同的表現。
周朝分封制瓦解的社會背景和局勢
(1)關鍵詞:禮樂制度、宗法制度
分封制是一種充滿古典思想的利益分配方式。
它很質樸,就像分蛋糕一樣,你可以得到多少,他可以得到多少。
姬氏家族由于推翻了商朝,所以獲得了分配蛋糕的權力,而想要獲得蛋糕有兩條途徑:
①是通過周天子的賞賜;②是憑借戰功;
譬如
姜子牙因為輔佐有功,所以被分封在齊地,這就是齊國的來源,“於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師尚父於齊營丘(《史記·齊太公世家》)”
而像秦國則是因為和周天子達成協約,所以獲得了岐山地區的大片土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史記·秦本紀》)”
憑借這種方式,周朝初步完成了社會框架的構造,但憑借這一點還是不夠的。
這就必須要提及宗法制度,這一制度的出現從法律和禮制上確立了周天子(大宗)至高無上的地位,而其他諸侯(小宗)都是周天子的附庸。
《禮記·王制》中就說“天子將出,類乎上帝”,后面還說:
天子賜諸侯樂,則以柷將之,賜伯、子、男樂,則以鼗將之。諸侯,賜弓矢然后征,賜鈇鉞然后殺,賜圭瓚然后為鬯。未賜圭瓚,則資鬯于天子。
這就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歷史依據,周朝通過把分封制和宗法制度相結合,從而建立起一套有別于西方封建時代的分封制度。
除了從血統上來確立周天子的至高無上,還以宗法制度來確立周天子不可動搖的地位,又以禮樂制度(即以《周禮》為典范的秩序準則)來維持社會秩序。
但分封制說到底只是一種利益分配方式,通過這種方式顯然難以長久維持周天子和各諸侯之間的等級關系。
因此宗法制度的出現,很巧妙的建立起天子和諸侯之間的秩序以及地位關系,從倫理上約束了諸侯們的行為舉止。
譬如在喪葬禮儀上也有這種明確的規定:
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殯,三月而葬——《禮記·王制》
可見正是憑借這一套把宗法制度、禮樂制度和分封制相結合起來,才最終讓周朝的分封制維持長達八百年之久。
正是因為有宗法制度和禮樂制度的加持,才讓東周晚期周天子雖然名存實亡,但各諸侯依然投鼠忌器,不敢直接把周天子取而代之。
其原因在于:
西周之地,絕長補短,不過百里。名為天下共主,裂其地不足以肥國,得其眾不足以勁兵……今子欲誅殘天下之共主,居三代之傳器,器南,則兵至矣——《資治通鑒·周紀》
當然,完全說這些諸侯不敢有夸張成分,這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各諸侯之間風云詭譎的形勢變化暫時不允許這些諸侯取代周天子。
但分封制的核心依然在于分封,但在分封制發展的最終階段。周天子已經無法再繼續分封了,他手中已經沒有了土地、軍隊和人民。
這就導致周天子失去了對諸侯們的節制力,在這個最后階段,當分封完成時,諸侯們已經不再把目光投向周天子。
而是通過兼并戰爭來壯大自己,而周王室想要憑借宗法制度和禮樂制度來繼續維持自己“類乎上帝”的地位想要是不現實的。
所以,“禮樂征伐自天子出”便演變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因此
孔子感慨說:
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這就是所謂“禮崩樂壞”的來歷了。
可見,周朝的滅亡是因為分封制的瓦解導致的緣故,但它能夠維持長達八百年之久,是因為宗法制度和禮樂制度的加持。
漢朝分封制的社會背景和局勢
(1)大一統思想、中央集權
漢承秦制,沿襲了秦國的郡縣制,但漢朝也實行分封制,因此又稱為郡國制。
漢朝因為分封制導致了“七國之亂”,但是分封制的弊端早已顯現,劉邦為什么還要分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