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山西簡稱為“晉”,那是由于春秋時代晉國的存在。晉國在春秋可是個變態一樣的存在,國土面積幾乎覆蓋整個山西省還占了河南河北一部分。這樣一個國家,在春秋就只有楚國能比了。但是楚國由于耕地開發晚,跟晉國開發千年那是不能比的。可是,這么一個怪物最后竟然變成了韓、趙、魏三國,不禁令人惋惜,否則秦國可能無法統一六國。
其實,晉國的分裂從“平王東遷”那一刻就真正注定了,其中原委我們細細道來。
事情還是要從晉穆侯說起。說由于晉國靠近北方,在他的北部邊疆就是北戎。所以,晉國沒事就要去塞外跟胡人對砍。有一次,晉穆侯進攻北邊條地,沒有打過胡人,非常生氣。正趕上夫人齊姜生子,為了記住這個仇就給孩子取名仇,這個就是公子仇。這里話外下,說到諸侯有個喜好,就是娶齊國的女兒。難道他們怕姬姓國是近親?所以,齊姜這個稱呼將各種上鏡。
好,我們回到故事。后來,晉穆侯痛定思痛,又在千畝與胡人作戰。這次,晉穆侯擊敗了胡人。為了慶祝這次勝利,齊姜又生了一個孩子。非常應景的齊姜這么配合,那就給孩子取了名字叫成師。各位記住這兩個名字,因為接下來的事都是這兩位仁兄及其后代的鍋。
大宗和小宗
我們插一段,說說這個大宗和小宗。大宗和小宗是萬惡的舊社會,西周時候制定的制度。
《儀禮·喪服》:
“為人后者孰后?后大宗也。曷為后大宗?大宗者,尊之統也。”
通俗說大宗就是嫡長子繼承制,那剩下的就是小宗。大宗和小宗是維系西周穩定的關鍵。在漫長的西周統治期間,維護正統的同時也維護了西周的統治基礎。但是!凡事都有例外,我就是不喜歡嫡長子,我就是愛我的其他兒子怎么樣?而晉穆侯就是這么倔強。因為,晉穆侯把小兒子叫成師,這么子聽著就好呀,你看現在起名字不都是一個好的寓意。肯定不會有人的大名字就叫狗蛋的吧?
這個事,晉國的大臣也看出來了。就跟晉穆侯說:“主公呀,我覺得你給大兒子和小兒子的名字好像取反了,這個將來容易引起禍亂呀。”晉穆侯可不以為然,我取個名字是我的事,就是叫狗蛋也是我兒子,多管閑事。任性的晉穆侯非但不聽臣子的,還大肆封賞他的小兒子。誰讓名字好聽,好處都是你的。但是,畢竟還是西周年間,禮法還是要守的。雖然心里可能有點小活動,但是中央怪罪就不好了,太子當然還是公子仇的。可能是太喜歡小兒子,所以對太子的培養沒有那么夠。在任性的晉穆侯去世的時候,根基弱的太子仇的爵位被晉穆侯弟弟殤叔給搶走了。
沒奪位的太子仇忍不了了,這還是西周呢,就敢搶位子了。于是,三年后太子仇奪回了位子,這個就是晉文侯。晉文侯可是大名鼎鼎,當年“烽火戲諸侯”之后,正是晉文侯等諸侯護送平王遷都洛陽。接著,文侯兒子繼位后,就封公子成師到了曲沃。這個曲沃可是個大城,他的規模甚至超過了當時的晉國都城翼。
雖然,歷史里面沒有寫,但是也可以想象一下,為啥文侯兒子也就是昭侯要把他叔叔封在曲沃呢?原因很明顯,就是成師的勢力太大了!因為晉穆侯太寵成師了,資源全在成師這里,而太子仇奪回爵位,估計也是靠著成師的資源。非但如此,“平王東遷”晉文侯能夠在國外折騰,那也是成師在國內的支持。否則,晉文侯怎么敢長期出征在外?所以,政治上如此重要的成師,雖然還是一副老實人模樣,但是已經是晉國不可小覷的力量。所以,“平王東遷”已經昭示晉國將發生變故的信號。周王室權力的衰微,必然就會導致其禮樂制度將沒有外力的維護。
曲沃代翼
前文說了,曲沃的封地比都城都要大,這如果是在西周時期,就算晉侯允許,周王也絕對不能無視。畢竟,這是有違禮法的。但是,現在是平王執政,東周忙著自己哪里有空管諸侯?而封在曲沃的成師這個時候已經叫桓叔了。桓叔不但治理有方,還會籠絡人心,在曲沃深得百姓支持。所以,我更懷疑當初幫太子仇奪位,主要還是他的能力強。一些人已經看到了動亂的預兆,才會說:“晉之亂其在曲沃矣。末大於本而得民心,不亂何待!”接下來,曲沃開始了努力篡奪晉國大位。
這第一戰就是晉昭侯被大臣潘父刺殺后,迎桓叔。不過,這個時候晉國人還是正義的。雖然我們有理由相信潘父很有可能是桓叔指使的,但是最后桓叔還是被晉人擊敗回到了曲沃。晉國立昭侯兒子為國君,就是孝侯。
第二戰桓叔死后,莊伯這次更直接,親自弒君。不過由于還是晉國大宗比較強大,莊伯也被擊敗。孝侯兒子接著當國君,就是晉鄂侯。
第三戰莊伯有著一副不服輸的精神,趁晉鄂侯死了,再次進攻翼城。這次中央看不過去了,因為周平王有了虢父的幫助,直接出兵干預。曲沃小宗再次失敗。
但是,雖然三戰皆北,曲沃小宗卻有著不屈不撓的精神。在晉鄂侯之后的哀侯的時候,曲沃莊伯的兒子武公成功了。因為這個時候晉國征討陘廷,陘廷在危機下與武公合謀殺了哀侯。晉國大宗只得立小子侯為國君,隨著幾代人的奮斗曲沃實力越來越強,已經大大超過了晉國大宗的實力。此時的晉國只能依靠并不靠譜的周王室來維系國祚。
最后,武公在齊桓公稱霸的時候,終于看穿了周王室的虛弱,滅了翼城大宗正式成為諸侯。為了得到諸侯的地位,把大量珠寶給了周釐王。由于周王室此時也挺艱難,就給了武公爵位,就是晉武侯。說到這里,曲沃代翼也就講完了,那么晉國分裂的隱患是怎么來的呢?
第一、得位不正的恐懼
正是由于晉武公這種得位方式,讓他覺得別人也有可能通過這個方式奪取自己的位置。這也是所有的皇帝或國君的通病。所以,在他兒子晉獻公時候,為了把這隱患化到最小,就采取了一個及其極端方式。那就是把晉國公族都趕跑。公族就是類似后面的皇族,在春秋時代公族不能當國君,基本就是成為大臣或被分封到地方去。
所以,公族的存在也維系了諸侯國能在姓氏內一脈相傳。但是,晉獻公的做法就是“強枝若干”,在后來公子重耳回國之后,由于晉國的公族太過于弱小。晉文公建立六軍制度只能依靠外姓來統領軍隊,分封土地。所以,晉國的六卿都是一些外姓,要么就是走上“田氏代齊”的老路,要么就是“三家分晉”。
第二、晉國下克上的風氣
在晉國,雖然從唐叔虞就建國了,也是一個老諸侯國。《史記》記載:“遂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唐叔子燮,是為晉侯。”這個唐叔虞可是周成王時代就封的諸侯。這樣的一個諸侯國如果說內亂,更多的應該是像鄭國、衛國這種公族間的內亂才比較正常。
但是,晉國卻不是這樣,他的內亂大多就是六卿與君主之間的殺伐。比如熟悉的“趙穿弒君”“趙氏孤兒”等等。說到底,就是晉國公族太過弱小的緣故。晉國走向了“下克上”這條不尋常的路。到最后,也是六卿互相攻伐變成了韓、趙、魏瓜分了晉國。
第三、賄賂王室位列諸侯的先例
雖然周天子在周桓王敗于鄭莊公之后才能真正的說周天子沒有了權威。但是,周天子手上的章還是相當值錢的。沒有了這個章,就沒有合法身份。但是,晉國的小宗取代大宗卻開了一個惡劣的先例,就是這個章只要給錢就能有。所以,后來晉國在“三家分晉”中,也是通過這種手段法律上把晉國瓜分為三,晉國徹底退出舞臺。更有趣的是,后來的“田氏代齊”也是通過魏文侯輕車熟路的操作讓田齊有了合法身份。
可以說,晉武公和周釐王開了相當惡劣的一個頭,禮樂這個法律準繩徹底成了一個擺設。這以后大國可以不遵守,連小國也無視禮樂的存在。
參考資料:
《史記》《儀禮》《左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