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家智慧 蘇秦、張儀之流,憑借廣博的歷史知識、超人的膽略和雄辯無礙的辯才,或是南北合縱,或是東西連橫,真可謂縱橫捭闔、左右逢源,將天下玩弄于股掌之上。 縱橫家智謀是中國智謀心化中最無恥的一頁。這種無恥表現在縱橫家沒有一定的政治主張和價值觀念,他們行動的原則是“不管‘東西南北’,只求有官可做”。
縱橫家的產生有其漫長的歷史過程。《漢書·藝文志》稱:“縱橫家者流,蓋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誦詩三百,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當權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辭,此其所長也。及邪人為之,則上詐諼而棄其信。”在這里,孔子和史家對“行人”的作用是很重視的,但最初“行人”還不是今天意義上的外交官,而是主管禮儀的官員。如《周禮·秋官》有“大行人”,其職責是“掌大賓之禮,及大儀,以親諸侯”。又有“小行人”,其職責是“掌邦國賓客之禮籍,以待四方之使者”。但到了春秋時期,各諸侯國所設置的“行人”的職責已經與《周禮》中所記的行人有很大不同,他們不再以接待為主要職責,而是以出使各個諸侯國、執行外交使命為主要職責。
《左傳》中就記載了許多“行人”優秀的外交辭令,從中可以看出,這時已經有人在有意識地使用“動以利害、巧辭服人”的說服術。到了戰國時代,諸侯間的外交大勢已經十分明朗,那就是各諸侯國聯合起來(合縱)對付秦國,或是各諸侯國分別同秦國建立外交關系(連橫)以求自保。為了適應合縱和連橫的兩種策略,同時一些士人也是為了在其中謀求個人的利益,便“仰祿而失道”,學習外交官“行人”的說服術,順應這種歷史潮流,奔走于各國之間。于是,“謀詐用,而縱橫短長之說起”。(《史記·六國年表》)這樣一來,縱橫家就應運而生了。
在春秋戰國時期,“縱橫家”一語不是一個學派的名稱,而是指春秋戰國時期一個獨特的謀士群體。盡管這樣,縱橫家的地位還是非常突出的,他們有自己的學說,甚至是各個學派中的顯學。但關鍵之處并不在縱橫家的學問上,而在于縱橫家直接的現實效用。“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是對縱橫家的巨大現實作用的準確描述。對于縱橫家積極的歷史作用,當時的人們就給予了肯定的評價,《戰國策》曾經這樣評價蘇秦發起的合縱運動:“不費斗糧,未煩一兵,未戰一士,未絕一弦,未折一矢,諸侯相親,賢于兄弟。”這個評價是非常高的。
與其他學派相比,縱橫家現實實踐中有三個特征:一、無從一而終的固定的君主;二、沒有固定的政治主張;三、沒有一定的價值標準,除了勢利營求之外,沒有道德束縛。蘇秦和張儀無疑是當時也是整個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兩位縱橫家。縱觀戰國后期的那段歷史,你會發現,其國際關系差不多完全是由兩個智謀之人、舌辯之士左右的。先是蘇秦的“合縱”,后是張儀的“連橫”,這兩個人把戰國七雄當做一盤任由他們撥弄的棋,玩弄七雄于股掌之上。這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跡,在世界歷史上恐怕也是絕無僅有的現象。人類古代歷史上最為杰出的外交家恐怕非蘇秦、張儀莫屬。
不僅“連橫”、“合縱”本身無所謂正義與非正義可言,就是撥弄“連橫”、“合縱”的人也無所謂有無正義感。他們既不像同時代的莊子那樣清高,也不像要教魏王、齊王實行“仁政”的孟子那樣為理想奮斗不已,他們所有的信念就是權和錢,除此之外,沒有什么崇高的理想和高貴的品德。相反,在他們身上體現出的是欺騙、狡詐、殘忍、無恥的行為方式和一切以權勢為標準的價值觀念。如果就他們的所作所為總結其品德邯人的話,那就是“不管東西南北,只求有官可做”。
縱橫家智謀也有自己完備的論述和系統,除了《韓非子》中的幾篇論文以外,它的總結性的著作是《鬼谷子》。這部書從各個方面論述了游說的技巧,是一部杰出的智謀方面的著作。通過簡要地介紹這部著作的章目,就可以很清楚地了解縱橫家智謀的全貌。
該書的第一章講游說中的縱橫捭闔,左右逢源,要求縱橫家要有高瞻遠矚、縱觀全局的認識高度;第二章是講反應,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要善于捕捉信息、處理信息,能夠見微知著,洞燭幽微;第三章是講要善于揣摩君主的心理,能夠迎合并進一步征服被游說的對象,就是“結內”,使對象能夠真正地心服并喜歡你;第四章是講在具體的游說過程中要善于彌缺補漏、隨機應變,使自己的說辭天衣無縫;第五章是講在游說的過程中要先使對方激動,使對方充分暴露自己,等到對方情志衰竭的時候,再抓住其心理,唆使對方去實現自己所想望的東西,對方就會被說服,乖乖地聽命;第六章實際上是講在游說過程中不要顯得太直露,好像在哀求人一般,而要先忤后合、以忤為合;第七章是講揣情度理;第八章是講通過刺激、試探以引起對方的反應,從而了解內情;第九章是講度量權衡利弊禍福;第十章是講如何謀劃說服人的策略;第十一章是講要能夠不失時機地決情定疑,果斷處理游說中遇到的問題;第十二章是講如何才能使自己的言辭和實際情況一致;第十三章是講圓融靈通。
縱橫家智謀是春秋戰國時期特定的國際形勢的產物,其興也快,其衰也速。在漢代建立了大一統的帝國以后,縱橫家智謀就很難再有多少用武之地了。雖然歷代都有余音,但卻很難再有大的發展了。
縱橫家智謀的文化特點對我們的民族根性也有一定的不良影響,主要表現在對“有奶便是娘”的無原則的功利意識的倡導上。另外,縱橫家的論辯滔滔的語言特色對中國的文學也有一定的影響。
第五編 縱橫家智慧 1. 不管“東西南北”,只求有官可做
一位當代詩人這樣說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這話透顯出了人性與歷史的悲劇意識,然而,歷史也正是在這樣的悲劇意識中奮然前行的。
一般說來,傳統中國人的理想是當官,而不是當英雄。當官有權,有了權也就有了錢,榮、華、富、貴四個字真可謂形容盡了當官的好處。一旦當官,不僅在物質享受上得到了滿足,被眾人艷羨的虛榮心得到了滿足,受人尊重、令人敬畏的權欲得到了滿足,就是從道德上也得到了社會的承認,所謂光宗耀祖,正是這個意思。當英雄就不然了,在中國歷史上,英雄大多沒有好下場,“富”、“貴”往往是沒有的,就是“榮”、“華”也要拜人之賜。所以,中國人是寧愿當官而決不愿當英雄的。
只要當上官,不論你曾采取過什么手段,不論你是為了什么目的,你都是成功者,輿論一般都會站在你這一邊。“成者王侯敗者寇”,說的正是這個意思。中國人雖經常高喊“不以成敗論英雄”,但在現實當中卻很難做到。因此,他們往往并不為了某一理想、某一原則去做官,而是把做官當做目的。春秋戰國時期主張南北“合縱”抗秦的蘇秦和主張東西“連橫”自保的張儀,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真所謂不管“東西南北”,只求有官可做。
蘇秦的家庭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但他不滿足于豐衣足食的小康生活,想出人頭地、被人羨慕、被人畏懼。于是,他根據當時的形勢,努力學習各種權謀之術,分析當時各國的關系,準備去游說秦王,以獲取很高的職位。
他穿上貂皮制的華貴衣服,帶了一百斤黃金,來到了秦國,上書給秦惠王說:“大王,您的國家,西邊有巴、蜀、漢中豐富的物產供您使用,北邊有胡、代地出產的馬匹,向南則有巫山、黔中作為屏障,東邊有崤山、函谷關等險阻。秦國真是田地肥沃、人民富足;有萬輛戰車,有百萬雄師;沃野千里,地勢險要便利,儲藏豐富,這是天府之國,也是可以稱雄天下的國家。以大王您的賢能,以秦國眾多的人口,以那么多的戰車以及紀律嚴明的軍隊,足可以并吞諸侯,據有天下,自稱皇帝,統治四海。希望大王您能聽聽我的意見。”
蘇秦講了這么一通大道理,秦惠王的回答卻客氣而又冷淡,其主要原因大概是由于他剛剛殺了衛鞅,不太喜歡外國人,又加上時機還不太成熟,或是蘇秦只講一些大而無用的道理,卻無具體方法。秦惠王回信說:“我倒聽說過:羽毛如果不豐滿,就不能飛得很遠;禮樂制度不成,不能夠隨便懲罰別人;道德修養不夠深厚,也不能教導役使別人;政治法令沒有理順,也不能隨便去煩擾大臣。現在先生您不遠千里來到秦廷上教導我,還是等秦國具備了條件再聽您的意見吧!”就這樣,蘇秦被秦王趕了出來。
蘇秦接連上了十多次書,在秦國住了一年多,秦王始終沒被說動。看著盤纏已花完了,身上的貂皮裘衣也穿破了,蘇秦沒有辦法,只好回去。一路風塵仆仆,回到家時,只穿著用皮帶綁纏著的草鞋,背著書,擔著行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滿面羞愧。等回到家里,家人知他求職失敗,都不理他。妻子看他回來,連織布機都不下,嫂子也不替他做飯,父母連話都不跟他說。蘇秦所受的冷遇夠令他傷心的了。
他嘆息說:“妻子不拿我當丈夫看,嫂子不拿我當小叔看,父母不拿我當兒子看,這都是秦王造成的啊!我一定要想法報此被辱之仇。”
于是,蘇秦當夜就把書都找了出來,在屋子里陳列了幾十種,其中有一種是姜太公的兵法《陰符》,專講權謀之術。蘇秦如獲至寶,連夜背誦揣摩。就這樣,蘇秦頭懸梁、錐刺股,發憤讀書,并告誡自己說:“哪里有游說國君而不能獲得錦衣美食,不能據有卿相之位的呢?”經過一年的苦讀和潛心分析,蘇秦各方面的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他終于充滿信心地說:“這回確實可以游說國君了!”
蘇秦為了向兄弟求得路費,就跟蘇代、蘇厲談論太公兵法上的道理,蘇秦的精彩分析說服了蘇代、蘇厲,他們不僅拿出許多錢送給蘇秦,自己也開始研究起這些問題,后來也成了有名的說客。
蘇秦這回決心合縱抗秦。
他先來到趙國,想結交趙肅侯的兄弟秦陽君,沒料到一開始就碰了個釘子。他并不灰心,繼續北上,來到燕國。在燕國等了一年多,也未見到燕文公,錢已用光了,只好借了掌柜的一百個小錢度日。一天,燕文公出來,蘇秦就趴在地上求見。燕文公聽說他就是曾經游說過秦王的蘇秦,就把他帶回宮里。在那里,蘇秦對燕王講了一通道理。蘇秦說:“燕國在列國之中并不是個大國家,論土地,只有兩千五百里,論軍事力量,也只有六百輛兵車,六千名騎兵,十幾萬步兵。南面的齊國瑚面的趙國都比燕國強大得多,卻連年戰亂不斷,只有燕國得保平安。為什么呢?就是因為西面有趙國擋住了強秦,使秦國不能越過趙國來打燕國。趙國一旦投降秦國,那么,秦國馬上就會進攻燕國。您現在不同趙國交好,卻去同秦國結成聯盟,這實在是不正確的策略。況且如果惹怒了趙國,趙國的兵馬朝發夕至,您又怎么能抵擋呢?正確的策略應該是同秦國絕交,大家聯合起來一起對付秦國。這樣,各國才能自保。”
燕文公很同意蘇秦的看法,只是怕各國人心不齊,蘇秦就主動要求去聯合各國。燕文公當然很高興,就給了他許多車馬、黃金和從人。蘇秦來到了趙國,趙肅侯很熱情地接待了他。蘇秦對趙肅侯說:“中原最強的國家是趙國,而趙國又與韓、魏接壤,秦國要想向中原發展,就必須先攻下趙國。現在秦國不敢來攻趙,是因為有韓、魏做擋箭牌。但如果秦國奮力攻打韓、魏,韓、魏并無高山大河做險阻,是很容易被打下來的。到了那時,趙國可就首當其沖了。現在各國都同秦國交好,紛紛割讓土地,可秦國貪得無厭,非把你的土地吞完不可,這是什么策略呢?中原各國再加上楚國如果能聯合起來,地方比秦國大五倍、兵力比秦國多十倍,還怕秦國什么呢?我希望能大會諸侯,訂立盟約,六國一起抗秦。”
趙肅侯當時十分年輕,正是一個血氣方剛的青年,聽到蘇秦有合縱抗秦的辦法,自然十分高興。他立刻給蘇秦一百輛馬車、一千斤金子、一百雙玉璧、一千匹綢緞,請他去約會各國的諸侯。正在這時,秦國打敗了魏國,魏國獻出十座城求和。趙肅侯聽了很焦急,害怕秦國接著攻打趙國,就忙請蘇秦商量。蘇秦一面忙著備戰,一面用激將法利用張儀,讓張儀在秦國當上了客卿,說服秦國,使它不來攻打趙國。蘇秦安定了趙國后,就開始游說其他諸侯國。
由于當時的情勢所迫,韓、魏、齊、楚等國都十分同意合縱抗秦,蘇秦的游說進行得很順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自己也做了六個諸侯國的宰相,掛了六國相印。他從楚國返回趙國,一路上前呼后擁,威風凜凜,真是史無前例的場面。
蘇秦當然不會“三過家門而不入”,他正要顯示一下自己的威風。在路過洛陽時,他的父母親自來到路旁迎接,他的嫂子掃地三十里,趴在地下不敢抬頭,至于蘇秦的妻子,只能遠遠地躲在一邊,側目而視,正眼都不敢瞧一下,只是豎起耳朵偷聽。蘇秦問他的嫂子說:“嫂嫂為什么先前對我十分倨傲,而現在對我十分恭敬呢?”蘇秦的嫂子說:“因為叔叔您權大位尊而又有很多很多錢啊!”蘇秦感慨萬分地說:“唉!貧窮的時候連父母都不認你作兒子,富貴以后則親戚也感到畏懼。人生在世,勢力權位以及富貴難道是可以忽視的嗎?”
公元前333年,燕、韓、齊、魏、楚、趙六國會于趙國的洹水,歃血為盟,結為兄弟,互相支持幫助,共同抗秦,并推蘇秦為“縱約長”,掛六國相印,專門辦理合縱事宜。
應當說蘇秦在一定時間內、一定范圍內、一定程度上對減少戰亂還是有一定的客觀功勞的。《戰國策》就曾這樣評價蘇秦發起的這次合縱運動:“不費斗糧,未煩一兵,未戰一士,未絕一弦,未折一矢,諸侯相親,賢于兄弟。”但千萬不可忘記,蘇秦倡導合縱的動機僅是為了能有官做,六國合縱也只是為了自身的利益來締結暫時的軍事同盟。
蘇秦的事業不可謂不“輝煌”,其獨特的外交成就也是絕無僅有的,不過,他的結局卻并不完滿,其實這也是由他所從事的事情及其行為方式決定的。
秦王聽說六國合縱,十分震驚。大臣公孫衍主張先打趙國,因為趙國是合縱的發起人。張儀連忙反對,認為六國剛剛合縱,不宜力取,若是去其一國,五國支援,那就不好辦了,不如先拉攏其中的幾個國家,慢慢地拆散盟約。可以先把魏國割讓的城池退回幾座,魏國一定感激,其他盟國一定猜忌,然后再把大王的小女兒嫁到燕國,同燕國結親。這樣,他們合縱的盟約就會被拆散。張儀出這樣的計策,一方面確實有效,能夠取得秦王的信任;一方面又遵守了不讓秦國進攻趙國的諾言。
秦王依照張儀的計策去辦,燕、魏果然同秦國交好。趙王很著急,立刻派蘇秦去責問燕國,沒想到燕王又向他訴苦,說是齊國奪去了燕國的十座城池,要求蘇秦替他想想辦法,蘇秦又被迫來到齊國。蘇秦對齊王說:“您如果能退還那十座城池,燕國會很感激,燕王也會信任您。這樣,您就有可能號令天下,建立霸業。”齊王本來雄心勃勃,因沒有做上縱約長國家委屈得很,蘇秦這么一說,正中下懷,就歸還了燕國的城池。
燕王雖然十分高興,但因蘇秦跟自己的母親有私情,所以并不看重他。蘇秦心里也明白,六國合縱的首要問題是勢力均衡,否則,合縱是絕不會長久的。他見燕王對他冷淡,就對燕王說:“我現在對燕國已無多大的用處了,不如到齊國去,明里做臣下,暗里為燕國打算。”燕王正巴不得他離開,就派他去了。
齊宣王聲色犬馬無所不好,蘇秦就迎合他的毛病,替他廣搜美人,大造宮殿,為他父親大辦喪事。齊宣王雖然糊涂,但他的臣下田文等人卻看得明白,這是消耗齊國的財力,要弄亂齊國的政治,弄垮齊國。田文等人就背地里派人去刺殺蘇秦。刺客把匕首扎進蘇秦的腹部就跑掉了。蘇秦一時未死,掙扎著去見齊王,小聲對齊王說:“我死之后,請把我的頭掛在街上懸賞,就說我私通外國,有知道秘密的人快來揭發,就能抓住刺殺我的人。”齊王照著蘇秦的話去做,果然抓到了刺客。
蘇秦死后,合縱之約瓦解更加迅速,尤其是蘇秦替燕國破壞齊國的消息傳出以后,齊、燕之間的矛盾更加激化。這樣,散縱連橫就成為秦國近期的外交目標了。
秦惠文王立即拜張儀為相國,讓他辦理連橫事宜。張儀本是窮苦出身,據說曾同蘇秦一起讀過書。與蘇秦一樣,張儀也是一個十分熱衷于功名利祿的人。在未仕之前,他也曾經歷過了艱苦的漫游過程。他曾做過楚國的下等客卿,一次,楚令尹昭陽家傳觀和氏璧時,因忽來大雨,大家在紛亂中把和氏璧丟失,昭陽的家人見張儀衣著襤褸,一口咬定為他所偷,把他打得皮開肉綻,幾乎死去。后來,張儀聽一個叫賈舍人的商人說蘇秦在趙國做了相國,就前去拜見,沒想到蘇秦對他極為傲慢,這使張儀極受刺激,發誓要闖出一條路來。在他衣食無著、山窮水盡的時候,又是賈舍人幫他來到秦國,并替他花了大量錢財打點公門,使他當上了秦國的客卿。張儀對賈舍人萬分感激,但賈舍人臨走之前說:“這一切都是蘇相國一手安排的,連我自己也是蘇相國的門客。相國怕您在趙國得到了一官半職就滿足了,況且相國認為自己的才能不如您,不宜在一國為官。所以才特意激勵您的志氣,把您安排到秦國來,希望您以后勸說秦王不要攻打趙國。”張儀聽了,既感動又佩服,從此再也不認為自己比蘇秦更有才能了。
這次他被秦王任命為相國,楚懷王很害怕,怕他要報和氏璧受辱之仇,就趕緊先下手為強,依照蘇秦的想法,會盟六國,一起出兵進攻秦國。但他一連發動了兩次進攻,都因各國軍隊軍心不齊、戰斗力不強而以慘敗告終。
秦惠文王雖打敗了六國軍隊,但齊、楚仍很強大,要想進攻齊國,就必須破除齊、楚聯盟。于是,秦王派張儀帶了許多禮物來到楚國,張儀先用重金買通了楚王的寵臣靳尚,又把六百里商于之地許給楚國,再加上花言巧語,昏聵貪婪的楚王竟然同意了張儀的要求,派人前去辱罵齊王,同齊國絕交,同秦國建交。但派去接受商于之地的人一年后才回來,終于弄清張儀的話里全是欺騙。楚王大怒,發兵十萬攻打秦國,結果楚國在秦、齊兩大軍事強國的夾擊下一敗涂地,從此元氣大傷。
后來楚懷王曾用黔中之地換得張儀,但經不起張儀蠱惑之術,又把他放回了秦國。楚懷王總是受騙,最后死于從秦國逃回的途中。
張儀功勞很大,秦王封他為武信君,并讓他帶足錢財,周游列國,實行“連橫”計劃。張儀首先來到齊國,對齊宣王說:“楚王已同秦王成了兒女親家,韓、趙、魏、燕四國鍛土地給秦國,相結為好,獨有您孤立無援,如果六國一起圍攻您,您打算怎么辦呢?”到了趙國,又對趙武靈王說了這一通話,并拿齊國當幌子,號召諸侯。趙武靈王雖有雄才大略,但畢竟為情勢所迫,也只好求和。到了燕國,燕國的新君愿把五座城池奉獻給秦國。
張儀可以說滿載而歸,外交使命完成得非常漂亮。但回秦國時秦惠文王已死,秦武王即位。武王平時很討厭張儀,張儀就不得不設法脫身。他對武王說:“齊王知道我騙了他,恨我入骨,我如果到魏國去,齊國肯定會攻打魏國。在齊、魏交戰時,秦國就可趁機攻下韓國,您也就可以到周天王的都城去看看了,周朝的天下說不定就是大王的。”武王聽得心花怒放,就派張儀去了魏國。
魏王拜張儀為相國,齊王知道后立刻派田文通知各國,重新結盟攻打魏國,并以十座城池的賞格捉拿張儀這個騙子。魏王十分著急,但張儀卻自有主張。他派心腹馮喜假裝成楚人去對齊宣王說:“大王既恨張儀,就不該成全他。我從秦都來,聽說張儀離秦赴魏乃是一計。大王如果攻魏,秦國就會打下韓國,占有成周。您如今果真攻魏,不是正中圈套嗎?”齊王恍然醒悟,撤回了軍隊。
魏王當然更加信任張儀,張儀也最終完成了連橫計劃。
公元前309年,張儀病死。縱觀這一段歷史,真可稱得上是“國際風云變幻”。一會兒南北聯合,一會兒東西聯合,各個國家間的關系也十分微妙復雜,真是瞬息萬變。就是在當今復雜的世界格局中,也很難看到如此變幻無方的國際關系。尤其令人注意的是,這種復雜的關系差不多完全是由兩個智謀之人、舌辯之士左右的。先是蘇秦的“合縱”,后是張儀的“連橫”,這兩個人把戰國七雄隨意玩弄于股掌之上。
不管你東西“連橫”還是南北“合縱”,不管你殺多少人,流多少血,不管是正義還是非正義,只要有我的官做,有我的榮華富貴,就一切都無所求了。面對如此“豐富”的智謀遺產的時候,你是否會有深深的感喟呢?
第五編 縱橫家智慧 2. 運天下于股掌之上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的六國合縱是一次較大的歷史事件,這不僅因為它改變了當時秦國對六國各個擊破的狀況,更重要的是它帶有相當濃厚的文化色彩,被演繹成各種各樣的故事流傳后世。而這次合縱行動的主角就是蘇秦。
蘇秦從燕國來到趙國進行合縱活動。他對趙王說:“天下之人,從卿相、大臣,直到平民百姓,沒有一個人不贊揚大王的正義行為,很久以來都希望能夠在大王面前親聆教誨。但是,奉陽君嫉賢妒能,大王不能親理政事,所以外來賓客和游說之士,無法在大王面前效忠。如今奉陽君已死,大王今后就能夠與賓客和游說之士親近了,所以我才能向大王獻上我的愚忠。
“為大王著想,不如讓人民過安定閑適的生活,不要多事煩擾。使人民得以安定的根本,首先在于選擇友好的鄰邦。選擇好了鄰邦,人民就能安定;選擇的鄰邦不合適,人民就一輩子不得安定。還是請允許我談談趙國的外患:齊國和秦國是趙國的兩個最大的敵人,這是人民不得安寧的原因所在,如果依靠秦國進攻齊國,您的人民就得不到安寧;依靠齊國進攻秦國,您的人民也得不到安寧。有的人為了謀算別國,進攻別的國家,常常想方設法地尋找借口,斷絕與別國的交往,希望大王千萬謹慎,有話不要輕易說出來。
“請大王屏退左右的人,讓我說明合縱、連橫的利弊。您如果能真正聽從我的話,那么燕國一定會送上出產毛氈、裘皮和好馬的土地,齊國一定會送上產魚、產鹽的海邊土地,楚國也一定會獻上出產橘柚的云夢之地,還有韓國、魏國都可以把國內封地奉送給您,這樣,大王的宗族和親戚都可以封侯。從別國割取土地,從別的國家得到財物,這是從前王霸之主不惜損兵折將而追求的東西;給親族封侯,就是商湯、周武也要用爭戰和拼殺才能爭取到。如今大王毫不費力,種種好處就唾手可得,這是我替大王祝愿的事情。
“大王如果能夠聯合秦國,那么秦國必然會削弱韓國、魏國;大王如果能夠聯合齊國,那么齊國必然會削弱楚國、魏國;魏國被削弱就會割讓出河外之地,韓國被削弱就會獻出宜陽之地。宜陽獻出后,上郡的道路就會被阻斷;河外之地割讓后,就造成道路不通;楚國被削弱后,趙國就會失去援助。因此,對這三項決策,大王的選擇不可不十分慎重。
“若秦國沿軹道而下,南陽就會受震動,再進而攻打韓國,威脅周室,趙國自身就會受到挾制。秦國再占據衛國、奪取淇水,齊國就會臣服秦國。秦國的欲望既然已經施行于山東六國,必然會出兵進攻趙國。秦兵渡過黃河,跨過漳水,占據番吾,就可以打到趙國的都城邯鄲了。這是我替大王憂慮的。
“如今,山東各國沒有比趙國更強的了。趙國土地方圓二千余里,有數十萬的軍隊,戰車千輛,戰馬萬匹,糧食可供十年。西有常山、黃河、漳河,東有清河,北有燕國。燕國本來就是弱國,不足為懼。在各諸侯國中,秦國最怕的就是趙國。然而,秦國為什么不發兵攻打趙國呢?是因為它怕韓國、魏國從后面攻打他。因此,韓國漢國是趙國南面的屏障。秦國要進攻韓國、魏國就不同了,這兩個國家沒有高山大川作為屏障,秦國完全可以一點點地吞食,一直逼近到韓、魏兩國的都城下面。如果韓、魏無力對付秦國,必然臣服,而韓、魏臣服了秦國,秦國就掃除了進攻趙國的兩個障礙,這樣禍患就會直接降臨到趙國的頭上了。這是我為大王憂慮的。
“我聽說古代的堯在開始的時候地盤不足三百畝,舜沒有尺寸之地,而后來都占有了天下;禹聚集的人群不到數百,而后來成為諸侯之王;商湯、周武王的軍隊不到三千人,戰車不足三百輛,而后來都成為天子。這實在是因為他們實行了正確的策略的緣故,所以,圣明的君主能判斷敵國的強弱,能估量自己將士的多少和才能。這樣不等到兩軍在戰場上對陣,就對雙方勝敗、存亡的可能有大致的了解,豈能被眾人的胡言亂語所蒙蔽而糊里糊涂地決策呢?
“我曾認真地研究過天下各國的地圖,發現各諸侯的土地之和是秦國的五倍,兵力約為秦國的十倍。如果六國聯合起來,集中兵力,一致向西進攻秦國,秦國必定被攻破。如今各國竟被秦國各個擊破,打得七零八落,甘愿向秦國稱臣。攻破別人與被人攻破,征服別人與被別人征服,難道可以同日而語嗎!
“那些主張連橫的人,都想讓諸侯割讓土地來與秦國講和,與秦國講和,那些人就會有高大的房屋、豪華的宮室,耳聽笙瑟,口嘗美味佳肴,前有舞樂,后有宮女,再加上美人迷人的姿態,但一旦秦國為患,卻沒有人能與君主分憂。因此主張連橫的人整天以秦國的權勢來恐嚇諸侯,以求分割土地。對此,希望大王深思熟慮而且審慎地注意。
“我聽說圣明的君主遇事不疑惑,不聽信讒言,堵塞流言蜚語,反對結黨營私。為使君主地位尊貴、土地擴展、兵力強盛,我才在您面前陳述這些。我為大王著想,不如聯合韓、魏、齊、楚、燕、趙六國的力量共同對抗秦國,讓各諸侯國的將相一起到洹水舉行會盟,互相交換人質,殺白馬,結盟誓,共訂盟約。六國共同約定:如果秦國攻打楚國,齊國、魏國各派精兵援助楚國;韓國斷絕秦國的后路,趙國渡過黃河、漳水,燕國把守常山之北。如果秦國攻打韓國漢國,那么楚國就斷絕他的后路,齊國派精兵進行援助,趙國渡過黃河、漳水,燕把守云中。如果秦國攻打齊國,那么楚國就切斷其后路,韓國防守城皋,魏國堵住午道,趙國渡過黃河、漳水,燕國派精兵進行援助。如果秦國進攻燕國,趙國就防守常山,楚國就駐軍武關,齊國渡過渤海,韓國、魏國派精兵進行援助。如秦國進攻趙國,那么韓國就駐軍宜陽,楚國駐軍武關,魏國駐軍河外,齊國渡過渤海,燕國派出軍隊進行支援。諸侯中有首先違背盟約的,其余五國共同討伐它。如果六國實行合縱聯盟對抗秦國,秦國就一定不敢出兵函谷關進攻六國了。這樣霸業就成功了。”
趙王說:“我年紀輕,執政時間短,沒有聽過治理國家的長遠大計。現在貴賓有心保衛天下,安定諸侯,我愿意讓全國聽您的吩咐。”于是封蘇秦為武安君,給他一百輛裝飾華貴的車子、千鎰黃金、白璧百雙、錦繡千捆,請他去聯合諸侯。
蘇秦在經過了對秦王連橫游說的失敗之后,更加成熟。他正確地把握了天下大勢,又經過了精心揣摩,終于成竹在胸。通過他對趙國形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蘇秦實在是一位了不起的國際關系專家,他能夠成功地破橫合縱,確實有一定的必然性。
(參見《戰國策》等)
第五編 縱橫家智慧 3. 優孟進諫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優言無罪,即優伶戲子、滑稽弄臣不論對皇帝說什么,都是沒有罪過的,至于皇帝聽與不聽,那就要看皇帝是不是喜歡了。不過,即使皇帝不喜歡,按照規矩,也是不能治優伶的罪的。所以,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有正義感的優伶,往往借助這一特殊的身份,向皇帝進諫,起到了普通大躇難以起到的作用。
優孟諷諫莊王葬馬的故事在中國歷史上是十分著名的,這不僅是因為他的語言滑稽、道理荒謬,更重要的是因為在這諷諫背后包含著優孟的一片良苦用心。至于他所使用的方法,則是歸謬法,或稱為引申論證,即把原來錯誤荒謬的東西加以夸大、引申,使原來不太明顯的錯誤充分地暴露出來,從而引起人們的警覺。
楚莊王有一匹愛馬,為了表示自己的愛心,楚莊王給它穿上了五彩繽紛的華麗衣服,給它蓋了一座漂亮的大房子,給它睡設有帷帳的床,給它吃切好的棗干。馬因為享受得太過分了,便肥胖而死。楚王十分悲傷,就派群臣給它辦喪事,想用棺槨來盛殮,用大夫的禮儀來埋葬它。
左右的人覺得這事過于荒謬,紛紛勸阻,認為使不得。楚王下令說:“有人敢以葬馬的事來進諫,就殺了他!”群臣聽了這番話,便不敢再來進諫。
優孟聽到了這個消息,就走進宮殿,仰頭大哭。楚王很驚奇,問他為什么哭。優孟回答說:“這匹馬是大王所喜愛的。憑著楚國這樣偉大而又富裕的國家,有什么事情辦不到呢?卻只用大夫的禮儀來埋葬它,這豈不是太輕了嗎?請大王用國君的禮節來埋葬它吧!”楚莊王說:“那要怎么辦呢?”優孟說:“臣建議,用雕花的玉做棺,用文梓的木做槨,用梗、楓、橡、樟做題湊,派武士挖掘墳墓,讓老人和兒童來背土,讓齊、趙在前面陪伴,韓、魏在后面護衛,用太牢之禮來祭祀,封給它萬戶人口的地方作為奉邑。諸侯聽到了此事,就都知道大王輕視人而重視馬了。”
楚王聽了這番話,十分慚愧地說:“寡人的過錯,竟到了這種地步了嗎?”優孟見楚莊王已經悔悟,便接著說:“請大王用六畜之禮來埋葬它,何謂六畜之禮呢?在地上挖個土灶作為槨,用銅鑄的大鼎作為棺,用姜、棗作調味,下面鋪上木蘭樹的皮,用粳米為祭品,再用大火燉煮,最后埋入馬的肚腸。”
于是,楚莊王把馬交給了主管膳食的官,不讓天下人知道這件事。
清人宋宗元評論說,這件事與晏嬰諫止齊景公因一匹馬而殺人的事大同小異,而語言則更富于機趣。正如從前有人說:淡不可救濃,只有順水推舟,有意推波助瀾,使之濃得不能再濃了,那么自然就會淡下來。
(參見清宋宗元《新智囊》等)
第五編 縱橫家智慧 4. 范雎入秦,遠交近攻
秦國在其發展的關鍵時刻采取了兩項十分及時的措施,一是實行遠交近攻的軍事和外交策略;二是把分散的大權重新集中到了秦王的手中。而這一切,都是范雎的智謀。
范雎到了秦國,秦昭王在宮廷迎接他,對他說:“我早就應該領受您的教導了,只是近來因為義渠的事情十分緊急,我每天都要請示太后,現在,義渠的事情已經結束,我才能親自向您請教。我深感自己不敏,請以賓主之禮相見。”范雎推辭謙讓。這一天秦昭王會見范雎,在場所有人都因為吃驚而變了臉色。
秦王令左右的人退出,宮中再也沒有別人在場。秦昭王跪坐著向范雎請教說:“先生準備用什么來使我有幸得到教誨呢?”范雎只是恭順地答道:“是,是。”過了一會兒,秦昭王又問范雎,范雎還只是恭順地答應著:“是,是。”秦昭王問了三次,都是如此。秦昭王長跪在坐席上說:“先生是不是不肯指教我呢?”范雎道歉說:“不敢這樣。我聽說當初呂尚遇見周文王的時候,呂尚身為漁父,只是在萎之濱釣魚而已,像他們這樣的人,相互間是很生疏的。文王聽了他一席話,就封他為太師,和他一起乘車回去,是呂尚的話深深打動了文王。所以文王果然用呂尚而建功立業,終于取得了天下,自己也當上了帝王。假使文王疏遠呂尚而不愿意與之深談,就說明周朝沒有做天子的德行,文王、武王也巨人相助,帝王之業也巨法建立了。現在我只不過是一名寄居秦國的旅人,和大王沒有什么交情,而我所想說的又都是軍國大事,我雖然很愿獻上自己的愚忠,卻不知道大王的心思究竟怎樣,大王三次問我,我都不對答,就是這個緣故。我并非是恐懼而不敢說,即使知道今天在大王面前把話說了,明天就被處死,我也無所畏懼。大王如果相信并采納我的意見,那么死也不會使我害怕,流亡不會使我感到擔憂,漆身生瘡、披發佯狂也不會使我感到恥辱。像五帝這樣圣明的人也要死,三王這樣仁愛的人也要死,五霸這樣賢能的人也要死,烏獲這樣有氣力也要死,孟賁、夏育這樣的勇士也要死。死,是人所不能避免的。處于這種必不可免的情況下,可以稍有補益于秦國,這就是我最大的愿望,我又有什么可怕的呢?伍子胥藏在布口袋里逃出昭關,夜晚行路,白天隱伏,到了菱水沒有吃的,手膝并用在地上爬行,在吳國的街市上討飯,但最終復興了吳國,幫助闔閭成就了霸業。如果能讓我像伍子胥一樣進獻計謀,即使對我加以囚禁,終身不再與親人相見,只要我的計謀得以施行,我擔憂什么呢?箕子、接輿漆身生瘡、披發佯狂,對于殷朝和楚國無所幫助,我如果能夠像箕子、接輿一樣,可以對賢明的君主有所補益,這是我的最大的榮幸,我又有什么恥辱呢?我所擔心的絕不是我個人的生死,只是怕我死之后,天下人見我為大王盡忠而亡身,因此就閉口停步,不肯再盡忠于大王了。大王您上怕太后的威嚴,下受奸臣的迷惑,居于深宮之中,為佞躇包圍,終身糊涂愚暗,不能識破奸邪。其結果大則國家危亡,小則自身孤立危險。這才是我所擔心的啊!至于我個人,什么困窘出逃,貶竄死亡之類,都不足以使我害怕。如果我死了而秦國得以治理,這是死而勝于生了。”
秦昭王直身長跪在坐席上說:“先生這話從何說起?秦國偏僻遙遠,我又愚昧無能,幸虧先生到這里來,這是上天讓我煩勞先生,使先王的宗廟得以保存。我能夠受教于先生,這正是上天鐘愛先王而不拋棄他的后嗣啊!先生又何至于說這樣的話呢?無論何事,上至太后,下至大臣,都希望先生能給我指點,不要有什么疑慮。”范雎聽了,向秦昭王再拜稱謝,秦昭王向范雎再拜還禮。
范雎說:“大王的國家,北面有甘泉、谷口,南面環繞著萎、涇水,右面是隴、蜀,左面是函谷關、武關和崤山;有戰車千乘,甲士百萬,憑著秦國軍士的勇猛、車騎的眾多與諸侯作戰,就像讓天下最快的獵犬去追逐瘸腳的兔子一樣,霸主的功業可以成就。如今反而不敢發兵以探聽山東諸侯的虛實,這是因為穰侯不能為國盡心地謀劃,而大王的考慮也有所失當了。”秦昭王說:“希望聽一聽秦國的失算在什么地方。”
范雎說:“大王發兵,越過韓國、魏國,去攻打強大的齊國,這個考慮是十分不當的。出兵少了,不能損傷齊國;出兵多了,對秦國又造成了損失。我猜想大王是想少出兵,但全由韓、魏兩國出兵于情理上又說不過去。現在,秦國發現盟國不怎么可靠,而又要越過這些國家的邊境去攻打齊國,這怎么行呢?這在策略上太疏忽了。從前,齊國攻打楚國,獲得了很大的勝利,兩次辟地千里,結果齊國不曾得到一寸土地,難道是齊國不想得到土地嗎?是形勢不能允許齊國占有土地啊。諸侯看到齊國軍隊常年在外,國家十分疲弊,于是聯合起來共同進攻齊國。結果,齊王逃走,齊軍大敗,被天下人恥笑。齊國之所以會落得這樣的下場,就是因為它攻打楚國,使韓、魏兩國得到便宜。這就實際上是把兵器借給強盜,用糧食來資助小偷啊!大王不如采取‘遠交近攻’的策略,得到一寸土地,這一寸土地就是大王的土地;得到一尺土地,這一尺土地也就是大王的土地。現在大王舍近而攻遠,這不是十分錯誤嗎?再說,從前中山這個國家,方圓五百里,后來被趙國所吞并,利益盡歸趙國所有,天下各國都不能把趙國怎樣。現在韓國、魏國位居中原,其地理形勢是天下的樞紐。大王如要想成就霸業,就必須占據中原以掌握天下的樞紐,以此來威脅楚、趙。趙國強大了,楚國就來親附;楚國強大了,趙國就來親附。楚、趙都來親附了,齊國必定感到害怕,齊國害怕就會帶著重禮來聽命于秦。齊國親附于秦國之后,韓國漢國就可以攻滅了。”
秦昭王問:“我想漢國結交,但魏國是個反復無常的國家,我無法親近它,請問我如何才能使魏國與秦國結為盟國呢?”范雎說:“用謙卑的言詞和厚重的禮物去侍奉它;這樣如果不行,就割讓土地去賄賂它;再不行,就發兵去討伐它。”
于是,秦國發兵攻打魏國邢丘,邢丘攻下后,魏國請求依附秦國。范雎說:“秦國與韓國的地形,像各種顏色混雜在一起,不如將韓國收服。韓國對于秦國來說,就像樹木上的蛀蟲,人心腹里的疾病。天下不發生戰事便罷,如果天下發生戰事,沒有哪個國家對秦國的危害比韓國更大的了。”秦昭王說:“我想收服韓國,韓國不服從,我該怎么辦?”范雎說:“發兵進攻韓國的滎陽,通往成皋的道路就被阻斷了,北面再斷絕太行山的隘道,韓國上黨地區的軍隊就不能向南增援。如果能一舉攻下滎陽,則韓國就被截為三部分。韓國看到將要滅亡了,還會不服從嗎?韓國服從了,秦國的霸業就可成功了。”秦昭王說:“好。”
范雎說:“我住在東方時,只聽說齊國有田單,不聽說齊國有國君;只聽說秦國有太后、穰侯、涇陽君、華陽君,不聽說秦國有大王您。只有能掌握整個國家,才能稱得上是王;能不受約束地施行生殺予奪的大權,才能稱得上是王。現在,太后獨斷專行,無所顧忌;穰侯擅派使者,也不向大王報告;涇陽君、華陽君處理事情毫無忌諱。國家存在著這樣四個權貴,使秦國的大權四分五裂,國家難免陷于破敗。國人都處于四個權貴的威權之下,這就是所謂的秦國無王。這樣一來,國家的權威怎能不受損害,政令哪能從大王這里發出呢?我聽說:‘善于治國的君主,對內加強他的權威,對外注重他的權勢。’穰侯的使者操持大王的權勢,分割諸侯的土地,擅自發號施令,征伐敵國,沒有敢不聽從的。戰勝敵國,奪取土地所獲利益都歸于陶邑;秦國困頓,就要受制于諸侯,戰事失敗,百姓生怨,導致國家受禍。《詩》說:‘果實太多了,樹枝就會折斷了,樹心就要受傷;封邑的城太大了,國家就要受威脅;臣子的地位太高了,國君的地位就要下降。’淖齒掌握了齊國的大權,他就抽了齊閔王的筋,把齊閔王吊在屋梁上,讓他過了一夜才死;李兌在趙國掌權,他不讓趙主父飲食,一百天后,趙主父餓死了。秦國太后和穰侯掌權,高陵君、涇陽君幫著他們,以致外人已經不知道秦國有王了,這就是淖齒、李兌一類的人啊。我今天見大王在朝廷上孤立無助,恐怕后世主宰秦國的就不是大王的子孫了。”
秦昭王聽了之后感到十分害怕,于是就奪取了太后的大權,把穰侯、高陵君、涇陽君驅逐出了國都。秦昭王對范雎說:“過去齊桓公得了管仲,當時稱他為‘仲父’。現在我也得到您,也要稱您為‘父’了”。
遠交近攻是秦國在軍事上所實行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策略,自從這一策略實行后,秦國一改困窘的局面,迅速在軍事上打破了僵局,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范雎所提出的這一著名的策略不僅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就是在中國的軍事史上,也是一項了不起的貢獻。
(參見《戰國策》等)
第五編 縱橫家智慧 5. 失一士而國亡
在春秋戰國時期,人才是極為重要的,甚至到了關系國家生死存亡的地步。實際上,在這一時期,“得一士而國興,失一士而國亡”的事是經常發生的,趙國的滅亡便是極好的說明。
文信侯呂不韋被驅逐出秦國后,他的親信司空馬到了趙國,趙王讓他做代理相國,正在這時,秦國發兵攻打趙國。
司空馬勸趙王說:“文信侯在秦國做相國時,是我侍奉他,因為我做過尚書,所以熟悉秦國的情況。現在大王要我任相國之職,我也要熟悉趙國的情況。請讓我假設現在秦、趙要交戰,我們親自觀察,看看哪一國能取勝。請問趙國與秦國比,哪一個更強大呢?”趙王說:“趙國當然不如秦國。”司空馬問:“以民眾和秦國比,誰更多?”趙王說:“不如秦國。”司空馬又問:“以金錢和糧食比,誰更富有?”趙王說:“趙國不如秦國。”司空馬又問:“在國家治理方面,誰更好?”趙王回答說:“趙國不如秦國。”司空馬又問:“兩國的相國,哪一方更有才能?”趙王說:“不如人家。”司空馬又問:“兩國的將領,哪一方更勇武?”趙王說:“趙國當然不如秦國。”司空馬又問:“兩國的法令,哪一方更嚴明?”趙王說:“不如秦國。”司空馬說:“看來趙國在許多方面都趕不上秦國,那么,趙國就快要滅亡了。”趙王說:“您對趙國沒有二心,如果能把治國的辦法全部告訴我,我愿意接受您的計謀。”司空馬說:“大王可以分出趙國一半的土地去賄賂秦國,秦國不動刀槍就得了趙國的一半土地,肯定是十分高興的。秦國也同樣會擔心趙國內有守備,外有諸侯救援,所以必然會立刻接受趙國的土地,并且不再進攻趙國。秦國得到半個趙國就會退兵,趙國守住半壁江山還可以存在下去。秦國得了半個趙國,就會更為強盛,山東諸侯各國自然會因為秦國得到了趙國的土地而擔心害怕。諸侯們感到處境危險,他們一定恐懼,感到恐懼就會聯合起來共同對付秦國。諸侯一旦合縱,事情就成功了。我請求大王結約合縱,如果合縱,雖然趙國在名義上失去了半個趙國,實際上卻得到山東六國的支持,有了六國共同抗擊秦軍,秦國將不堪一擊!”
趙王說:“前不久秦國出兵進攻趙國,趙國用河間十二縣去賄賂它,結果土地割讓了,兵力也衰弱了,最后還是沒有避免秦國的入侵。如今又要割讓半個趙國去增強秦國的勢力,趙國就更沒有力量生存下去,只好等待滅亡了。請您換個計策。”司空馬說:“我年輕的時候做過秦國的文書小吏,以后又擔任了不大的官職,迄今為止從未帶兵打過仗。請允許我替大王帶領全國的趙軍去抗擊秦國。”趙王不同意,不用他做將領。司空馬說:“我獻上愚計,大王不采用,這樣我就難以事奉大王了,請讓我離去。”
司空馬離開趙國,渡過平原津。平原津的縣令郭遺前來拜訪司空馬,問道:“秦兵攻向趙國,聽說貴客從趙國來,趙國的情況怎么樣呢?”司空馬講了他為趙王獻計而趙王不采用的過程,并預言趙國不久就要滅亡。平原令說:“以貴客的高見,趙國什么時候滅亡?”司空馬說:“如果趙國以武安君李牧為將,還得一年才能滅亡;如果趙國殺了武安君,不過半年就會滅亡。趙王有個大臣叫韓倉,因為專會拍馬奉迎,與趙王的關系很親近,他為人又十分易妒,對有才能的人和有功的人都加以排斥,如今國家處于危亡之中,趙王一定會聽從韓倉的話,武安君一定要被殺死。”
韓倉果然讒毀武安君。趙王命人取代武安君李牧的將軍之職。李牧從邊防回到國都后,趙王派韓倉數說李牧的罪過:“有一次將軍戰勝回來,大王已賜給你一杯酒,你向大王祝壽的時候,手里卻拿著一把匕首,所以應該賜死。”武安君李牧說:“我右胳膊有病伸不直,身體雖然很高,胳膊卻很短,手挨不到地,這樣我怕因失敬而犯罪,所以讓工匠做一塊木頭接在手上。大王如果不信,請讓我拿出來看一看。”于是把木頭從袖中拿出來給韓倉看,那塊木頭的形狀很像木橛,用布纏著。李牧又說:“希望您入宮說明此事。”韓倉說:“我接受了大王的命令,賜將軍一死,不能赦免,我不敢替您到大王的面前說話。”李牧向北拜了兩拜,謝過了賜死之恩,抽出寶劍準備自殺,又說:“做人臣的不能在宮中自殺。”便走過司馬門,右手舉起寶劍,但因為胳膊短,夠不到脖子,于是用口銜著寶劍,對著柱子自殺了。
武安君死后五個月,趙國就滅亡了。平原令以后只要見人就一定為此感嘆說:“哎呀,司空馬!”他覺得司空馬實在有先見之明,又認為司空馬被秦國驅逐,不能算作不明智,離開趙國,也不能算作沒出息。趙國因為放走了司空馬,結果亡國了。趙國之所以滅亡,不是沒有賢明的人,而是因為有賢明的人不能被任用。
趙國就是因為失去了司空馬這樣一個人才而走向了徹底的毀滅,但歷史的經驗并不是被人們所時刻牢記的,嫉賢妒能、聽信讒言、喜歡逢迎是人性的弱點,尤其是身居高位以后,這些弱點就更有了施展的舞臺。
(參見《戰國策》等)
第五編 縱橫家智慧 6. 治國與打獵
子產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子產為政,鄭國興旺,連孔子都很稱贊他。他不僅以仁德治國治民,就是在具體的策略上也處處高人一籌。下面是他與子皮討論如何選拔和使用人才的一個例子,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才智。
戰國時期,鄭國的子皮執掌國政,他見子產有治理國家和選拔人才的才能,便想把國家的政務交給他。有一次,子皮手下有個家臣叫尹何,這個人對子皮十分順從,子皮很喜歡他。子皮對子產說:“我想讓尹何治理我的封邑,您看怎么樣?”子產說:“這個人太年輕,不懂得治理國家,恐怕不能讓他去當縣大夫。”子皮說:“這個人辦事小心謹慎,又很聽話,我很喜歡他,我想他也不會背叛我。什么事都是學來的,讓他學學,他也就知道怎樣治理了。”
子產見他固執己見,搖搖頭,說:“這不行。別人喜歡一個人,總想著如何對他有利;您喜歡一個人,卻讓他傷害自己。”子皮非常不理解,子產就說:“尹何不會治理,您卻把政事交給他辦,就好像一個人不會用刀子,您偏讓他去做廚師,到頭來只能傷著自己的手指。有誰還敢求得您這樣的喜歡?”
子皮聽了,默然不語,他在細細地品味著子產的話。子產見子皮默不作聲,以為他不高興,就說:“您是鄭國的棟梁,棟梁一折,房屋就會倒塌,連我們也將被壓在底下,因此,怎敢不對您講真心話。”
子皮聽了,連聲說:“請講,請講。”子產問:“您有了漂亮的綢緞,舍得讓不會做衣服的人去胡亂裁剪嗎?”子皮說:“當然舍不得。”
子產說:“衣服是蔽體的,而封邑是庇護您的身家性命的,它的價值比漂亮的彩綢不知貴重多少。您怎么舍得讓不懂治理的人去練手呢?我聽說學習以后才做官,沒聽說把做官作為學習鍛煉的手段的。如果您非要如此不可,您一定會受到傷害。譬如打獵吧,只有會射箭、會駕車的人才能獲得獵物。如果讓不會射箭、不會駕車的人去打獵,他一上車,一心想著如何不翻車,不被壓在底下,哪里還有精力去管獵物呢?”
子產的這些比喻實在是太生動深刻了,治國治民就是打獵,如果沒有打獵的本領,那就自顧不暇,哪里還能捕獲獵物?最終只能車覆人亡,或是為猛獸所傷。這樣一來,是先有了治國治民的本領再去做官,還是先做官再學治國治民的本領,就十分清楚了。至于子產把愛惜衣服和愛惜生死攸關的封邑相比,就更是足以警頑撥愚了。
子皮聽了這番話,連聲贊嘆說:“好呀!好呀!我真是個糊涂人。我聽說,君子所慮大而遠,小人所慮小而近。我真算不上是君子。我只知蔽體衣服的珍貴,從而謹慎待之,不知護身封地的價值,從而輕視之。從前,我認為您治理鄭國,我治理家族,就可以國強家旺,現在看來,家族的事也少不了您的參與啊!”
第五編 縱橫家智慧 7. 楚材晉用,終得天下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各諸侯國都充分認識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因為當時“得一士而國興、失一士而國亡”的情況是經常出現的。在這方面,秦國的興起是十分耐人尋味的。秦國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國最后奄有天下,在關鍵時刻幾乎都是別的諸侯國的人才在發揮作用。
秦國本是個邊陲小國,起初連名號都沒有,只是因為曾出兵幾百人幫助周平王趕走西戎,才受到周天子的重視,答應秦國可以在一定的范圍內向四周開拓土地,秦國此時才開始在諸侯中知名。但秦國仍然很小,絕無力量同鄭國、齊國這樣的東方大國比肩。秦國的國君非常明白,要想發展,就必須對外開放,大力引進“外國”的人才。
秦穆公可以說是秦國人才政策的奠基者。在他執政期間,極力搜羅人才,用五張羊皮換回了虞國人百里奚,又禮聘了晉國人蹇叔,重用了西乞術、白乙丙和公孫枝等人,使秦國的政治和軍事日漸強盛。這些文臣轟將雖然來自其他諸侯國,但都能為秦國死心塌地地效力,使秦國在政治、軍事、經濟耗化等方面都上了一個臺階。
大約過了近三百年的樣子,秦國還是處于一個很難迅速發展的時期,雖然很強大了,但要想統一諸侯,卻很困難。這時,從衛國來了一個叫衛鞅的人,秦孝公見他很有才能,就充分信任他,讓他實行變法。通過衛鞅(商鞅)的變法,秦國果然走上了“法治”的道路,迅速強盛起來。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秦國時時覺得打了這國顧不了那國,剛攻下的土地,又不得不放棄,打了許多年,吃了許多苦,成效卻不大。秦昭王重用從魏國來的范雎做國相,范雎就給秦昭襄王出了一個主意,叫做“遠交近攻”,意思是對遠方的諸侯國要搞好外交關系,而對近鄰卻要采取攻占的策略。這樣一來,秦國攻取一寸土地,就牢牢地占有了一寸土地,再也不用為得而復失發愁了,況且還有遠方友好國家的同情和支持。范雎的這一外交政策果然大見成效,終于為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就在秦始皇將要統一中國的時候,秦國本土的人因為鄭國渠的事件而排斥外國人,秦國的王族、大臣都來對秦王嬴政說:“各諸侯國的人來侍奉秦國,不過是為其君主游說離間罷了。希望把所有來秦國的外國人驅逐出去。”來自楚國的李斯也在被驅逐之列。
李斯離開了秦國的國都,快要走出秦國的邊境時,他鼓足勇氣,寫了一封《諫逐客書》送給秦始皇。
李斯說:“聽說官員們在商議驅逐客卿的事,我私下里認為這樣做錯了。過去秦穆公求士,在西邊戎地得了由余,在東邊苑地得到了百里奚,在宋國迎來了蹇叔,在晉國得到了丕豹、公孫枝。這五個人亦不生在秦國,而穆公重用他們,兼并了三十多個國家,這才稱霸于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變法之策,廢除了原來的法令制度和風俗習慣,人民因此而殷盛,國家因此而富強,百姓樂意為國家效力,諸侯才重視秦國,歸順聽命。接著,秦國又大敗楚國漢國,擴展了千里的土地,直至現在,秦國的統治都持久不衰。秦惠王用張儀連橫之計,攻取了洛陽一帶,在西邊吞并了巴、蜀,在北邊收取了上郡,在南邊攻取了漢中,還蠶食了九夷的土地,控制了楚國的鄢和郢;往東占據了險峻的虎牢關,獲得了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了六國的合縱,使他們向西侍奉秦國,其功績迄今不能泯滅。秦昭王得到了范雎,廢除了穰侯,趕走了華陽君,鞏固了王室的權力,堵塞了權貴壟斷政治的流弊,并逐步地吞并諸侯,使秦國成就了帝業。這四位國君都是由于任用客卿才取得成功的。因此,客卿們沒有什么對不起秦國的。假使當初這四位國君拒絕客卿,閉門不納,疏遠外來之士而不加任用,就不會有秦國的富強,秦國也不會有強大的威名。
“現在陛下搜羅昆山的美玉,有和氏之璧,衣服上飾有如月的寶珠,佩帶著太阿寶劍,乘騎著纖離之馬,樹著用翠鳳之羽毛裝飾起來的旗幟,陳列著用靈龜之皮蒙起來的好鼓。這些寶貴之物沒有一種是秦國產的,而陛下卻很喜歡。要是只有秦國所生產的才能使用的話,那么,夜光之璧就不能裝點朝廷,犀角、象牙所制成的器物,就不能是陛下所喜歡的玩物;趙國、衛國的美女就不會充斥陛下的后宮;北方的良馬名駒就不會填滿陛下的馬廄;江南的金錫不會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會用來做彩飾,用以裝飾后宮、廣充侍妾。這些爽心快意、悅人耳目的東西如果都要在秦國生長、產生然后才可用的話,那么,耳上的玉環、絲織的衣物、錦繡的裝飾就都不會進獻到陛下面前;那些嫻雅而又善于變化的妖冶美好的女子也不會立于您的身邊;那種敲擊瓦器,搏髀彈箏,咿咿呀呀的歌唱確是秦國的土產音樂了,如今,陛下卻拋棄了秦國的敲擊瓦器的音樂,而采用鄭、衛悅耳的音樂,這是為什么呢?難道不是外國音樂可以娛樂耳目嗎?可是,現在陛下對用人卻不是這樣,不問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國人的就要離開,凡是客卿都要被驅逐,這樣做,正好說明陛下所看重的,只是聲色方面;而所輕視的,卻是大眾和士人。這不是能用來駕馭天下,制伏諸侯的方法啊!
“我聽說,地域廣闊必然物產豐盛,國家廣大必然民眾眾多,兵力強大必然士兵驍勇善戰。泰山不拒其土壤,所以才能如此高大;黃河、大海不舍棄涓涓細流,所以才能如此博大深邃。為王的人只有不絕眾臣百姓,才能建立圣德。故地域沒有周圍的界限,民眾沒有國籍之異,一年四季富裕豐足,鬼神也會來降福。這正是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于天下的原因啊!現在陛下卻拋棄百姓以幫助敵國,拒絕賓客以壯大諸侯,使天下之士退出秦國而不敢往西,恐懼而不敢入秦,這正是人們所說的把糧食送給強盜,把武器借給敵人啊!
“許多東西并不出產于秦國,但被當做寶物的很多;許多士人并不出產在秦國,但愿意為秦國效忠的人并不少。現在,您要驅逐客卿以幫助敵國,減少本國的人民以使敵國強大,其結果是對內使自己虛弱,對外則與諸侯結下了新的怨仇,這樣做怎能不使國家陷入危機呢?”
秦始皇看到了李斯的這封信,為之深深地打動,就廢除了逐客令,恢復了李斯的職務。
正所謂“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李斯在對秦始皇的勸諫中所列舉的全是事實,所講的道理也是正確的。縱觀秦國的發展史,真是極其富有意味,可以說,如果沒有外國的人才,秦國是不可能發展壯大的。從秦國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得人才者得天下實在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一條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