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兩位最了不起的智慧大師,一個道學的創始人
老子,一個儒學的開山鼻祖
孔子,就這樣第一次握手了。從孔子對老子的評價,“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老聃,真吾師也”,足見老子的智慧無與倫比。
孔子比老子高明的地方是:他也看到了春秋動蕩,戰國爭雄,但他沒有像老子一樣退縮隱居去著書立說,而是積極去各國游說,希望施行他的仁政,讓老百姓日子過得好一點,進而實現國家的大一統。
春秋末年,公元前500年左右,某一天,一個白胡子老頭騎著青牛,沿著山道朝函谷關走來。守關的關令尹喜遠遠看去,大吃一驚,那仙風道骨的老頭,不正是 在東周列國久聞大名的大學者、大哲人老聃先生嗎?他立即讓關役敞開關門,讓騎青牛的老聃進到關內,尹喜親自攙扶老子下了青牛,然后請老子到關樓上設宴長 談。交談中,老聃流露出周室衰微,列國爭霸戰火不斷,他想去秦國隱居的意思。關令尹喜請求地說:“老先生就要去秦地隱居了,請在這里多住些日子為我著書 吧!”
老聃捋著把白胡子,瞅著頗有學問的尹喜道:“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矝,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尹喜連連點頭說:“老先生的慧語哲言,正是濟世之方。天下庶民百姓盼和平,盼統一,請老先生快快寫下來吧!”
老聃遇到了知音,他在函谷關滯留下來,寫下《道德經》上、下卷五千言。寫下這部
空前絕后充滿哲理妙思的偉大著作后,他還是走了,西出函谷關,到了秦國。老聃在秦地隱居下來,沒人知道他,竟不知所終。
尹喜拜讀了老聃的《道德經》,辭官不做了。
老聃姓李,名耳,字聃,生于公元前571年,楚國苦縣(現在河南鹿邑縣)厲鄉曲仁里人。年輕的時候,老聃來到東周國都洛邑求學,拜見博士,入太學堂學 習。凡天文、地理、典籍、人倫,無所不學,無所不覽。經過苦鉆勤學,對周代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精,三年大有長進。博士推薦他進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
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文明典籍,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老聃如饑似渴,博覽群典,漸臻佳境。以至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竅,三年后遷任守藏室柱下史,名 聞遐邇,聲播海內。他的奇思妙想和深富哲理的語錄流傳開來,廣受稱頌,成為中國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春秋時稱學識淵博者為“子”,以示尊敬,人們皆稱老聃 為“老子”。
公元前516年,周王朝內亂,王子朝兵敗被逐。老子帶著周代典籍奔楚。《
莊子·天道》記載:老子“被免而歸居”,回到陳 國。他看到天下大亂,不得其時,乃蓬蒿而行,要到深山老林去修道養性。這才有騎著青牛,西出函谷關的故事。把關的關令尹喜會見了老子,就辭官不干,拜老子 為師。老子從東方而來,去西方隱居,這就是“紫氣東來”的典故。老子鑒于尹喜的誠意懇請,便將自己一生積累的知識、修道的心得和古代流傳下來的哲思妙想, 以及我國歷代盛衰存亡、世人禍福壽夭的經驗教訓,融合當時已掌握的科學知識,以人之道較之天之道,綜合考察,總結寫出《道德經》。
司馬遷說:“老子百有六 十余歲,或言兩百余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史記·老子列傳》)后人尊老子為百家之祖,道家則尊奉他為創始人,現當代學術界則稱老子為“雙父”——中 國哲學之父、世界哲學之父。
老子的道學,乃宇宙中自然之道,上古流傳迄今之道。它細究天人之際,察萬物之情,通古今之變,對應人生之 事,證大道之真,是世人修真成圣之道。它概括天之道——宇宙自然之道和人之道——攝生之道、真人之道、圣人之道和玄妙之道。舉凡天人之際、古今之變,無所 不包,囊括無遺。可以入世,可以出世,可以超世,而將玄之又玄、深不可測的大道,以明白曉暢的文字予以科學的總結,體現了中華民族高度的理性思維和超前智 慧。《道德經》是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老子的《道德經》并不是空穴來風,它是在繼承古代智慧和伏 羲的《易經》基礎上創新。在老子之前(公元前5世紀),早就有
夏朝的《連山易》和殷
商朝的《歸藏易》。連山、歸藏、周易合稱“三易”,它的源頭是“三 墳”:即天皇伏羲《山墳》、人皇神農《氣墳》、地皇黃帝《形墳》。老子是史官,有條件看到春秋以后失傳了的《三墳》《連山易》《歸藏易》等洪古典籍,他從 中吸取了古人的智慧。“萬物負陰而抱陽”就是《歸藏易》的第一卦。但是“陰”與“陽”是從哪里來的,并沒有講,只有“一陰一陽謂之道”的論述。莊子說: “易以道陰陽。”
老子的理論貢獻在于,他把“一陰一陽謂之道”的認識往前推進了一步,揭示了宇宙萬物的本體是“道之為物”,“有物混 成,先天地生”,并且用最簡潔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有無之相生”的宇宙生化發展的公式加以表達,把 陰陽之“二”推到太極之“一”,又將太極之“一”推到無極之“道”。其境界與理論之高度是前無古人的,將華夏先祖從太古洪荒時代流傳至春秋的大道學說發揚 光大,推進到一個劃時代的水平,這是一次偉大的超越。
關于老子的記載很多,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
儒家鼻祖孔子曾經向老子問禮。公元 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宮敬叔欣然同意,隨 即報請魯國國君批準。魯君派遣一車二馬一童一御,由南宮敬叔陪同孔子前往。老子見孔丘遠道而來,非常高興。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訪大夫萇弘。萇弘善樂,授孔 丘樂律、樂理;領孔丘參觀祭神典、廟會禮儀等宣教之地。孔丘感嘆不已,獲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