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姓氏之一,東吳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
孫子
據史書記載,主要源自姬 姓、媯姓和姚姓、羋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與陳胡公,春秋時期衛國的孫乙與齊國的孫書為得姓始祖。孫乙是姬姓孫氏的得姓始祖,孫書是媯姓孫氏的得姓始祖。截至2012年,孫姓在中國姓氏按人口排序中,名義排行第12位,名義約占中國總人口的1.5%。在中國歷史上,孫權(姬姓孫氏)曾建立三國時期的吳國,此外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曾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源于子姓。商朝末,紂王叔父比干,商之賢臣,因直諫而被殺,子孫避難改姓,其中一支以本為王族子孫之故,遂姓孫氏。
孫姓圖騰
2、源于姬姓。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於衛(今河南淇縣),建立衛國。春秋時,他的八世孫姬和因為攻滅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賜為公爵,史稱衛武公。衛武公有一個兒子名叫惠孫,惠孫的孫子名乙,字武仲,又叫武仲乙,把祖父惠孫的字作為姓氏,姓孫。因此武仲乙又稱孫乙,他的后代就以孫為姓。 孫武、孫臏、孫權也是孫乙的后裔。
3、源于媯姓和姚姓。《新唐書·宰相世系》:”舜后胡公媯滿封陳,至敬仲仕齊,又為田氏。王莽封田豐為代眭侯,后豐子田恢為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為姚氏。
4、源于羋姓。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孫蒍賈,蒍賈之子蒍艾臘,也稱孫叔敖,孫叔為其字,出任楚莊王的令尹,其子孫以其字為氏。
孫姓淵源
5、源于荀姓。漢朝時,因漢皇室成員劉詢當了皇帝,即漢宣帝,為了要避“詢”音之諱,他下令荀姓子孫不得再姓荀,一律改為孫氏,并將戰國時代的荀卿都改為孫卿。由是荀姓也成為漢朝“孫”姓支脈的一個源頭。
6、源于冒姓,屬于因故改姓為氏。夏侯嬰,與劉邦是少時朋友,夏侯嬰做過“滕令奉車”官職。等到其曾孫夏侯頗娶公主為妻,該公主隨母親外家的姓,稱“孫公主”,這使夏侯頗的子女也跟隨母親外家的姓為孫。
7、源于其他賜姓、改姓:
屬于以王侯賜姓為氏。
屬于避難改姓為氏。
源于各民族變姓,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孫乙。孫乙字武仲,又稱武仲乙
據史籍記載:孫乙是姬姓孫氏得姓始祖。
孫書。春秋時,陳厲公的兒子叫陳完,在任陳國大夫時同太子御寇很要好,御寇被殺后,他怕受株連而逃到齊國。
到齊國后,陳完不愿再用原來的國名為姓,就改成田姓(古時田和陳發音相同)。田完的四世孫是須無,須無子無宇有二子,小兒子田書,字子占,在齊國為大夫,因為伐莒(周代諸侯國)有功,齊景公把他封在樂安(今山東廣饒縣北),并賜他孫姓。孫書就成為媯姓和姚姓孫氏得始祖。
宋朝時期,孫姓大約有105余萬人,約占中國人口的1.4%,為宋朝第十一位大姓。
孫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約占中國孫姓總人口的11.8%。
在中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南、山東、江蘇
這四省孫姓大約占全國孫姓總人口的44%
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北、四川、浙江、湖南、湖北等。
中國形成了長江以北孫姓為主力的布局
以及皖豫魯蘇、長江流域兩個集中分布的孫姓聚集區
中國歷史上的孫姓名人多不勝舉。
春秋中期秦穆公之臣孫陽,即是善相馬者伯樂,也稱孫陽伯樂。春秋時齊人孫武,其《兵法》13篇是世界上第一本軍事理論著作。
其后代戰國的孫臏也是一位著名的軍事理論家,有《有孫臏兵法》存世。三國時吳國的孫堅、孫策和孫權父子在江東稱霸一方,建吳稱帝59年。建都建業(今南京),魏國的名將孫良。西晉有'漱石枕流'的文學家孫楚,映雪讀書官至御史大夫的孫康。唐代有名醫孫思邈,書法家孫過庭、畫家孫立。五代有詞人孫光憲,宋有詞人孫興憲、著名工匠總管孫威和兵部尚書孫承宗。清代有經學家孫星衍、孫冶讓,詩人孫原湘等等,都是孫姓中引以為榮的杰出人物。近代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更是影響深遠的一位偉人。
孫 武:春秋末期偉大軍事家,齊國人,應用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編撰成《孫子兵法》,成為當時乃至今后的戰爭具有指導意義的兵學盛典。
孫 臏:戰國時期軍事家,孫武后裔。受龐涓暗害,受臏刑,故稱孫臏,著有《孫臏兵法》。
孫仲謀:既孫權,三國時期吳國的建立者,具有雄才大略,驍勇無比,后人有"生子當如孫仲謀"之說。
孫思邈:唐初著名的醫學家,著有《千金藥方》、《千金翼方》,后人尊為藥王。
孫陽:春秋時人,是最早在史書上出現的一位孫姓名人,因以善相馬聞名,后世也就以"伯樂"兩個字來表示一個人的知人之明。
孫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國國民黨創始人,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1929年6月1日,將陵墓永久遷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為衛國國君康叔的后代。拒《元和姓篡》所載,周文王弟8子康叔為衛國國君,其九世孫叫惠孫,惠孫有個孫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孫氏。因此他又叫孫仲。孫仲的子孫世居汲郡,是為河南孫氏。
出自羋姓,為春秋時楚國令尹孫叔敖之后。孫叔敖時楚國 期思人,字孫叔,在他任楚令尹時,因教化民眾,曾在期思開發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擁護,其子孫便以他的字命氏,也稱孫氏。
出自媯姓。春秋時,陳(為周武王滅商后所封的媯姓國)厲公的兒子叫陳完,因事逃到齊國后,改姓田,田完的5世孫無宇次子田書,為齊國大夫,因有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后來齊國內亂,孫書的后人出奔吳國。吳將孫武,其后也。是為山東孫氏。
聚集地(遷徙分布)
出自姬姓的孫氏,世居汲郡。出自安樂的孫氏,至孫武時逃至吳國。其后裔一支留居太原,一支徙居清河,一支徙居汝州郟城。在唐代中原孫氏曾兩次向福建移民。唐之前,孫氏世居河南陳留,唐僖宗時孫利定居于江西寧都,傳至孫承事,遷居福建長汀河田。其后裔孫友松再遷至廣東紫金縣,其后孫殿朝又遷至翠亨村,孫殿朝既孫中山的高祖。他的孫子孫敬賢有三子:長子達成、次子學成、三子觀成。達成娶妻楊夫人,生三子:長子德佑、次子德彰、三子德明。德明就是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據有關資料記載,臺灣的孫氏皆來自福建泉州,而泉州孫氏系唐末自光州遷入。孫氏不僅在國內分布相當廣泛,而且海外不少國家也有不少華人。
臺灣的孫氏,人數也不算少,名列五十,多散居在臺灣各地,較多的是嘉義縣。臺灣的孫氏,皆來自福建泉州,而福建泉州的孫氏又來自河南光州。遷居臺灣的孫氏先人,是唐朝末年五胡亂華時,由世居河南光州的孫姓,南徙遷閩,移居福建泉州東涑門。以后,孫氏子孫一部分遷居艮邑的嘉禾,一部移居臺灣。目前,臺灣的孫姓,皆是這支河南光州孫氏的后代。
堂號
"平治堂":因為孫叔敖把楚國治理得民富國強。
"樂安堂":因為田書伐莒有功,被封于樂安。
"富春堂":大軍事家孫武帶著自己的13篇兵法見吳王,吳王用他為將。他帶兵西破強楚,北威齊、魯,戰功赫赫。吳王把他封到富春,因叫富春堂,和樂安堂同宗。
"映雪堂":晉朝時候御史大夫孫康,幼時家貧,買不起油點燈,冬天下了大雪,他在院子里映著雪光讀書,終于成了大名。
歷史名人
孫 武:春秋末期偉大軍事家,齊國人,應用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編撰成《孫子兵法》,成為當時乃至今后的戰爭具有指導意義的兵學盛典。
孫 臏:戰國時期軍事家,孫武后裔。受龐涓暗害,受臏刑,故稱孫臏,著有《孫臏兵法》。
孫仲謀:既孫權,三國時期吳國的建立者,具有雄才大略,驍勇無比,后人有"生子當如孫仲謀"之說。
孫思邈:唐初著名的醫學家,著有《千金藥方》、《千金翼方》,后人尊為藥王。
孫陽:春秋時人,是最早在史書上出現的一位孫姓名人,因以善相馬聞名,后世也就以"伯樂"兩個字來表示一個人的知人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