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起源
公羊復姓出自姬姓。春秋時,魯國有位才學出眾的人物,叫做公孫羊孺,他的后代子孫便取祖上名字中公羊二字為姓,稱公羊氏。
公羊(Gōng yáng)姓源流單純,源出有:源于姬姓,出自先秦時期魯國的公孫羊孺之后,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尚友錄》上記載,公羊氏家族是先秦時期魯國的公孫羊孺之后,“以王父字為氏”而得姓。春秋時期,魯國有一位名望很高、才學出眾的人物,叫公孫羊孺。在公孫羊孺的后裔子孫中,有取先祖上姓名中的“公、羊”二字為姓氏者,稱公羊氏、公孫氏、羊孺氏等。使公羊氏為姓氏人,是戰國時期的公羊高,相傳他是著名的《春秋公羊傳》作者。不過,也有學者認為《春秋》三傳之一的《公羊傳》,起初只是口頭流傳,到西漢景帝執政時期才由公羊高的玄孫公羊壽和齊國人胡毋生(字子都)將其“著于竹帛”而成書流傳后世。后來,有一部分公羊氏族人與其他冠有“公”字的復姓如公良氏、公建氏、公明氏、公孫氏等等省文簡改為單姓公氏,這些復姓多是王公貴族的后代。
公羊氏族人除了簡改為單姓公氏以外,還有孫氏、羊氏、孺氏等單姓,皆世代相傳至今。公羊氏族人皆尊奉公孫羊孺為得姓始祖。
堂號
"春秋堂":戰國時,齊國人公羊高是孔子弟子卜子夏的學生,他鉆研《春秋》,作了《春秋公羊傳》。他的玄孫公羊壽與弟子都祿把書稿整理出版成書。至漢代,何休又作了《解詁》,使《公羊春秋》一書得以大傳。公羊氏遂以"春秋"為堂號。
歷史名人
公羊高:戰國時齊國名儒,為卜子夏高徒,作《公羊傳》也叫《春秋公羊傳》或《公羊春秋》,專門闡釋春秋,最初只有口頭流傳,到漢初,他玄孫公羊壽,邀集了研究公羊高的學者,輯錄成《春秋公羊傳》。何休又作《解詁》十一卷。多發明《春秋》微言大義,大張三世(據亂世、升平世、太平世)之說。公羊傳是今文,盛行于漢武帝、漢宣帝之時。成為儒學"十二經"之一。自王莽時,古文大盛,公羊傳漸少人研究。到清代后期,莊存與、劉逢祿、龔自珍、魏源、康有為等主張復興今文學,借用公羊傳"微言大義"來說經,議論時政,對當時學術界影響很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