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感悟(一零一)
文/王營
原文:5.26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譯文:5.26顏淵、子路兩人侍立在孔子身邊。孔子說:“你們何不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子路說:“愿意拿出自己的車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們共同使用,用壞了也不抱怨。”顏淵說:“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對孔子說:“愿意聽聽您的志向。”孔子說:“讓年老的安心,讓朋友們相互信任,讓年輕的子弟們得到關懷。”
感悟:本章是孔子與兩位得意弟子討論人生理想的一段對話。討論的主題是由孔子提出來的,兩位弟子毫無顧慮,子路首先發言,我的理想是:將來有一天發了大財,我愿意置辦一些高檔的馬車、衣服、皮袍等物品,與朋友們共同使用,即使用壞了我也毫不遺憾。子路主要追求的是物質方面豐衣足食的生活,但他志向遠大、胸襟開闊、豪氣沖天!顏回卻不同,他說我的理想是:如果將來對社會有那么一點貢獻,我也絕不夸耀,也不把功勞全部歸功于自己,可見他注重的是個人的道德修養。兩人不同的回答,顯示了兩人不同的人生追求和性格特征。隨后,快人快語的子路向老師發難,孔子也毫不隱瞞自己的觀點,將“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人生理想向兩位弟子和盤托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奮斗目標,記得小時候寫作文老師出的第一個題目就是《我的理想》,同學們暢所欲言,有的說將來要當科學家、文學家、歌唱家,還的說將來要成為一名醫生、教師或者是軍人,幾乎沒有一個人寫自己將來要當農民的,因為那時候的農民一年到頭忙忙碌碌,最終還是吃不好、穿不好,誰愿意自己一生受窮?但是長大后大部分同學都事與愿違,因為上不起學或者其它種種原因,最終還是當了農民,理想變成現實的了了無幾,這說明理想和現實之間是有一定差距的,實現理想征途并非一帆風順。不過近年來,隨著農村改革的推進,這些當農民的同學如今生活得也不差。盡管理想大多數不能實現,但人生還是要有理想,一個沒有理想的人就失去了生活的目標,沒有目標的生活是盲目的,也是無望的。在本章中,師徒三個都談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我們不去評價誰是誰非,因為理想沒有對錯之分,只有高下之別,孔子的理想明顯高過二位弟子。
所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不僅僅是孔子個人的人生追求,也是他崇高的社會理想,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社會形態的描述。這個形態看上去很簡單,但卻有著極為豐富的思想內涵和社會內容。“老者安之”,直接與“孝道”和“仁道”相關聯,老者不安,應是孝道出了問題。孝道有問題,仁道則不見,整個社會的就會面臨價值觀的缺失。“朋友信之”,直接與“誠信之道”和“交往之道”相關聯,朋友不信,交往中的誠信就會喪失,整個社會人與人之間就會產生猜忌、傾軋和爭斗,連綿的爭斗,就是亂世。“少者懷之”,就是使年輕人受得良好的教育和關愛,讓他們“懷”有高尚的情操和遠大的抱負,這樣一來整個社會便會有淳穆之風,不孝敬老人、不誠信的事也少有發生。如果說,子路所重視的主要是豐衣足食的物質生活,那么,顏淵所向往的則主要是德崇品高的精神生活;而孔子所憧憬的則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滿足的理想社會。
可以肯定地說,這一理想的社會形態至今并沒有實現,仍是我們今天要奮斗的目標。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報告都將“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做為建成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奮斗目標。其中“老有所養”就是孔子提出的“老者安之”,按照現在的表述就是“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加強老齡工作,發展老年社會福利事業,使所有老年人都能夠分享發展成果,幸福地安度晚年。”“學有所教”就是孔子提出的“少者懷之”,基本要求是“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同時,十八大報告還進一步指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營造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這與孔子提出的“朋友信之”的社會理想又何其相似!因此,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與和諧社會的目標并不矛盾,我們應該繼承并發揚這一傳統,為創造美好的將來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