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軍山下產生的三國成語典故
筆者從事專業研究三國歷史文化四十余年,在《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以及其他史料中發現和搜集了不少東漢末年與三國鼎立時期所出現的成語典故,為此,筆者與侯素柏合作編著了《三國成語典故》圖書,被國家新聞出版署列為工具書,由寧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全國發行,在這其中,產生于漢中定軍山下的三國成語典故就有三十個,它們是:
剛柔相濟
【典故出處】語出《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占對山黃忠逸待勞”章節。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秋七月,曹操(155—220年)聞知劉備(161—223年)欲取漢中而攻打定軍山(在陜西勉縣城南五公里)、天蕩山(在陜西勉縣城北五公里),便急忙親率大軍赴漢中救援。軍到南鄭(今漢中市),曹操給定軍山守將夏侯淵(?—219年)一封書信,信中說:“凡為將者,當以剛柔相濟,不可徒恃其勇。若但任勇,則是一夫之敵耳。”但是,夏侯淵未聽曹操告誡,恃勇好戰,結果被蜀老將黃忠(?—220年)所殺。剛:剛強、強硬。柔:柔和、平緩。相濟:相互補充。
【典故釋意】今比喻剛強和柔順相補平衡。
各霸一方
【典故出處】語出《三國演義》第七十三回“玄德進位漢中王”章節。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劉備平定漢中后,諸葛亮(181—234年)等眾將領勸劉備進位漢中王,劉備不肯,眾將公推諸葛亮勸劉備說:“方今天下分崩,英雄并起,各霸一方,四海才德之士,舍死亡生而事其上者,皆欲攀龍附鳳,建立功名也。今主公避嫌守義,恐失眾人之望,愿主公深思之。”于是,劉備在沔陽設壇場(今陜西勉縣城東二公里舊州鋪),“群臣陪位,御王冠,遂立為漢中王。”
【典故釋意】今形容憑借勢力、實力各占據一個地區或領域。
光輝燦爛
【典故出處】語出《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占對山黃忠逸待勞”章節。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秋七月,曹操聞知劉備親自領兵取漢中,攻打陽平關(今陜西勉縣城西五公里之老城)、定軍山(今陜西勉縣城南五公里),于是便統大軍往漢中救援。浩浩蕩蕩的魏軍“分五隊,每隊五千,按青、黃、赤、白、黑五色,旌幡(音帆,用彩色羽毛裝飾的窄長旗子)甲馬(披鎧甲的戰馬),并依本色,光輝燦爛,極其雄壯”。光輝燦爛,形容軍陣色彩鮮明,光芒耀眼。
【典故釋意】今形容色彩耀眼鮮明,或贊美事業前程遠大輝煌。
全民皆兵
【典故出處】語出《三國志·蜀書·楊洪傳》:“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先主劉備率軍欲攻取漢中,與魏將夏侯淵、張郃等以陽平關拒守而攻取不利,便急書成都,問計于留守成都的諸葛亮,諸葛亮召集在朝的文武商議對策,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縣)人楊洪說:“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應速再從成都發兵,支援先主劉備攻打漢中,于是便派法正、黃忠等領兵到漢中參戰。次年(219年),便發生了決定三國鼎立的“定軍山大戰”,黃忠襲殺魏將夏侯淵,趙云火燒天蕩山魏軍糧草,曹操敗退關中,劉備平定漢中,設壇稱漢中王,奠定了蜀漢政權的基礎。
【典故釋意】今比喻全民參戰、全民皆兵。
大計小用
【典故出處】語出《三國演義》第九十七回“破曹兵姜維詐獻書”章節。
蜀漢建興六年(228年)十一月,諸葛亮從定軍山下率軍“出散關,圍陳倉”(今寶雞市東十里之古陳倉城)進行第二次北伐,魏將郝昭(字伯道,今山西太原人)、王雙(?—228年,字子全,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人)死守,蜀漢軍攻二十余日不克。魏都督曹真(?—231年)率大軍來解陳倉之圍,諸葛亮用計令姜維(202—264年,原魏國中郎將,后降蜀任征西將軍)獻書曹真,以詐降手段欲里應外合生擒曹真。魏國的中護軍費耀恐曹真中了諸葛亮計,便自愿替曹真出兵與姜維里應外合生擒諸葛亮,結果,費耀果然中計被蜀擊敗,自刎而死。回到漢中定軍山下后,諸葛亮十分惋惜地對姜維說:“可惜大計小用矣。”
等閑視之
【典故出處】語出《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章節。
建興六年(228年)正月,諸葛亮“揚聲由斜谷取郿”,自己親率主力出祁山(今甘肅禮縣祁山堡)進行第一次北伐,奪了魏國的南安(郡名,屬涼州,治今甘肅省隴西南地區)、天水(郡名,轄縣十三,治今甘肅天水市西南)、安定(郡名,屬涼州,轄八縣,治今甘肅省鎮原縣南)三郡。魏明帝即遣大軍增援,諸葛亮也急派參軍馬謖率軍守街亭(今甘肅秦安縣西北九十里的隴城鎮)拒魏援軍。諸葛亮唯恐馬謖有失,又分別派遣高翔、魏延帶兵以策應馬謖。臨行前,諸葛亮向高翔、魏延交代說:“此乃大任也,何為安閑乎?汝勿以等閑視之,失吾大事。”高翔、魏延領命而去。等閑:尋常,隨便。視之:看待、對待。
【典故釋意】今形容把事件看的很平常、很隨便。
【典故出處】語出《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占對山黃忠逸待勞”章節。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率軍進取漢中,“自陽平南渡沔水”(陽平:指陽平關,在陜西勉縣城西5公里,秦、蜀間重要雄關。沔水:在陜西勉縣城南,今統稱漢水、漢江),派遣黃忠為主將,法正為監軍直逼定軍山(陜西省勉縣城南五公里),準備攻打曹魏守將夏侯淵。法正向黃忠建議說:“夏侯淵為人輕躁,恃勇少謀。可激勵士卒,拔寨前進,步步為營,誘淵來戰而擒之,此乃反客為主之法。”后來,法正果然用此計誘惑夏侯淵下山出戰而被老黃忠襲殺,奪了定軍山。
【典故釋意】今形容客人當主人,變被動為主動。
【典故出處】語出《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諸葛亮智取漢中”章節。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聞夏侯淵被殺,漢中失利,急親率大軍赴漢中與劉備決戰,此時,正遇其子曹彰引軍相救。曹彰,字子文,曹丕的同母之弟,少善射騎,臂力過人,能與野獸格斗,但不喜讀書。因此,曹操當時告誡曹彰說:“你不讀書而好弓馬,此匹夫之勇,將來怎能顯貴?”曹彰回答說:“大丈夫應當學衛青、霍去病(皆漢武帝時大將,曾北擊兇奴,屢獲大勝),立功沙場,長驅十萬之眾,縱橫天下,怎能去作博士。”(漢代專掌經學傳授的官員)曹操又問曹彰志向時,曹彰答說:“好為將。”曹操問“怎樣為將?”曹彰回答說:“披堅執銳,臨難不顧,身先士卒,賞必行,罰必信。”曹操聽后大笑。身先士卒:將帥親自帶頭作戰,走在士兵的前面。
【典故釋意】今形容領導帶頭,處處干在前面。
【典故出處】語出《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曹阿瞞兵退斜谷”章節。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與劉備爭漢中地而在陽平關(今陜西勉縣城西四公里之老城)敗陣。其子曹彰在平定代郡(屬幽州,轄縣十一,治所今山西省高陽縣)的烏桓叛亂后,引軍到漢中助戰。劉備派遣義子劉封及孟達二將迎戰曹彰,結果,劉封與孟達的軍隊被曹彰打的大敗而回。
恰在這時,忽然之間,只見曹軍大亂,落荒而逃,原來是蜀將馬超、吳蘭兩軍紛紛殺來。馬超的軍隊蓄銳日久,士氣很旺,因此,一上戰場便奮勇殺敵,他們個個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耀武揚威,勢不可檔。”孟達、劉封復引兵夾擊曹軍,使曹軍大敗,不得不敗退于褒谷口(指褒斜道南口,即今勉縣東北六十里之褒城鎮與褒河水庫一帶)。
【典故釋意】今形容懸耀武力,顯示威風。
【典故出處】語出《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曹阿瞞兵退斜谷”章節。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魏大戰定軍山,黃忠刀劈魏將夏侯淵后,曹操急率大軍往漢中救援。為作長久計,曹操在天蕩山下的米倉山屯集大米“數千萬囊”,結果又被趙云、黃忠連夜燒毀,曹操進不能取勝,退又丟不下漢中,所以扎營拒守,相持對陣。當時,正值陰雨連綿月余,魏軍帳內積水尺余,將士苦不敢言。一天晚上,庖官給曹操送來燉雞,曹操最喜吃雞肋,十分高興。正在這時,將軍夏侯惇入帳,請示當夜值勤巡夜口令,曹操脫口而出,連說“雞肋”,夏侯敦就以“雞肋”作為當夜的口令。行軍主薄楊修聞知當夜口令是“雞肋”以后,便收拾行裝,準備歸程,值勤將夏侯惇問楊修何故?楊修說:“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來日魏王必班師也。”于是,將士們紛紛收拾行裝,準備來日撤軍起程。是夜,曹操私行,見將士紛紛準備好行裝,于是大驚,便問緣故,得知是楊修分析“雞肋”而至,曹操大怒,便以“擾亂軍心”之罪將楊修推出斬之。后來,便將此類事情引伸為“味如雞肋”。
【典故釋意】今比喻對所作之事沒多大興趣,或形容事情得益不大。
【典故出處】語出《三國志·魏書·杜襲傳》:“拜襲駙馬都尉,留督漢中軍事,綏懷開導,百姓自樂出徙洛、鄴者八萬余口。”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率大軍征討漢中“五斗米”道首張魯而平定漢中,為奪取西川奠定軍事基礎。奪取漢中后,他留夏侯淵、張郃、徐晃、郭淮等固守定軍山、天蕩山與陽平關(均在今陜西勉縣)等關隘、屏障,又拜杜襲為駙馬都尉,“留督漢中軍事。”杜襲,字子緒,穎川定陵(今河南郾城西北)人,曾任侍中,又與王粲、衛凱、和洽等人尊曹操為魏王,深得曹操信任。他留督漢中軍事后,即“綏懷開導”,安撫關切和說服動員漢中百姓,自愿地遷徙移民到洛陽(今河南洛陽市)、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者有八萬余口,充實了洛、鄴二都城,使其人口興旺,但卻使漢中從此“地廣人稀”。
綏懷:安撫關懷。開導:說明動員。
【典故釋意】今比喻安撫關懷,說服動員。
家門之禍
【典故出處】語出《三國志·蜀書·楊洪傳》:“先主爭漢中,急書發兵,軍事將軍諸葛亮以問洪,洪曰:‘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發兵何疑。”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先主劉備率軍欲攻取漢中,與魏將軍夏侯淵、張郃相拒于陽平關(今勉縣城西五公里之老城),急切難進。為此,劉備發書成都,讓諸葛亮火速出謀劃策,同時派兵增援。
諸葛亮召集在成都的官員商議對策,蜀郡太守楊洪說:漢中是益州的咽喉重鎮,如果沒有漢中,則蜀地不保,這是家門口的災禍之事,發兵何疑。于是,諸葛亮又從成都派黃忠、法正、嚴顏等統軍前往漢中支援,大戰定軍山、火燒天蕩山,大敗曹軍,終使劉備平定漢中,設壇稱王,促成了三國鼎立。家門之禍:家門口的災禍。
【典故釋意】今比喻有損或危及自身利益。
包藏禍心
【典故出處】語出《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今操惡直丑正,實繁有徒,包藏禍心,篡盜已顯。”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九月,劉備在平定漢中后,“遂于沔陽(今陜西勉縣城東之舊州鋪)設壇場,陳兵列眾,群臣陪位,讀奏訖,御王冠”而稱漢中王。他在給漢獻帝上表之中說:今天,曹操的罪惡行為和丑陋的靈魂在現實中繁殖和影響了一幫人(惡直丑正,實繁有徒),他所懷著的害人念頭(包藏禍心),其目的是篡奪和盜取漢家江山基業,這已經十分明顯(篡盜已顯)。因此,劉備說他是在“群寮(群臣)見逼,迫臣以義”的情況下,“輒順眾議,拜受印璽,以崇國威”而當漢中王的。于是,他連同上表,一并上交了原“左將軍、宜城亭侯印綬”。大典后,他即“還治成都,拔魏延為都督,鎮漢中。”從此,漢中歸蜀漢所轄。
【典故釋意】今形容懷著害人的念頭。
知情不舉
【典故出處】語出《三國志·蜀書·向郎傳》:“五年,隨亮漢中。郎素與馬謖善,謖逃亡,郎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
建興五年(227年),步兵校尉(統管參戰步兵)向郎(168—247)隨諸葛亮到漢中參與北伐曹魏,并被封為丞相長史(丞相府中令史官)。向郎素與參軍(丞相府常設屬官)馬謖交好,關系密切。因此,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時,遣馬謖率軍守街亭(今甘肅秦安縣北九十里之隴城鎮),馬謖“違亮節度,舍水上山”,更重要的是他懼怕魏左將軍張郃,因而慘敗并棄軍逃跑,躲藏在成都的向朗家里,給首次北伐曹魏造成了嚴重的后果與惡劣的影響。后來,向郎明明知道馬謖棄軍逃跑而躲藏在他家的實事情況,但就是不匯報反映或檢舉揭發。事后,諸葛亮查明事件真相以后,斬了馬謖,并因用人不當而引咎自責,上表自貶三級,以示自我懲罰。對向郎的“知情不舉”,諸葛亮深為憎恨,將其免官送回成都。
【典故釋意】今比喻知道情況而不愿反映或檢舉。
膏粱子弟
【典故出處】語出《三國演義》第九十二回“趙子龍力斬五將”章節。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率大軍駐漢中,營“沔北、陽平、石馬”(今勉縣漢水以北,城西陽平關至舊州鋪一帶),為北伐曹魏做出征準備。探馬來報,魏遣駙馬夏侯楙(曹魏大將夏侯惇之子,曹操的女婿)調關中諸路軍馬前來敵蜀。蜀鎮北將軍魏延上賬進諫說:“夏侯楙仍膏粱子弟,懦弱無謀,”所以,他要求帶五千精兵,走子午道(今陜西西鄉縣子午山之古道)而北進,“不可士日,可到長安”。他讓諸葛亮率大軍走褒斜道(今勉縣東北六十里的褒城鎮北通眉縣之古道),如此,“則咸陽以西,可定矣。”諸葛亮思慮再三,認為只有平取隴右(甘肅天水一帶),循續推進才有可能獲勝,因此,未采納魏延的建議。于是,諸葛亮令趙云據箕谷(今褒斜道內北端)為疑軍,他親自領兵進擊隴右,開始北伐曹魏。
膏粱子弟:食肥肉和細糧美味飯菜長大的子弟,多沒實際本事。
【典故釋意】今形容缺乏鍛煉經歷的富貴人家子弟。
肝膽俱裂
【典故出處】語出《三國演義》第九十二回“趙子龍力斬五將”章節。
建興六年(228年)正月,諸葛亮開始第一次北伐曹魏,他“揚聲由斜谷取眉”(今寶雞市眉縣),并派鎮東將軍趙云、中監軍鄧芝為疑軍,據斜谷口內的“箕谷”。
當時,西涼大將韓德被魏大都督、附馬夏侯楙遣為先鋒,來敵趙云、鄧芝,韓德帶長子韓瑛、次子韓瑤、三子韓瓊、四子韓琪共八萬人馬來戰趙云。當時,年近七旬的蜀老將趙云再展雄風,開戰不到三合就刺韓瑛于馬下,韓瑤縱馬舞刀來戰趙云,抵敵不住,韓瓊、韓琪雙雙助戰,三人共敵趙云,趙云左沖右突,連施計謀,刺韓琪于馬下,射韓瓊之面門,又生擒韓瑤,“韓德見四子皆喪于趙云之手,肝膽皆裂,先入陣去。”由于西涼兵都知道趙云的威名,今見其英勇如昔,便無人敢交鋒,趙云更是匹馬單槍,如入無人之境。
以上韓德及四子情節系《三國演義》虛構,正史無據。
肝膽皆裂:膽臟和苦膽都碎裂了。后來引申為“肝膽俱裂”。
【典故釋意】今形容嚇破了膽。
出類拔萃
【典故出處】語出《三國志·蜀書·蔣琬傳》:“時新喪之帥,遠近危悚,琬出類拔萃,處群僚之右,既無戚容,又無喜色,神守舉止,有如平日,由是眾望漸服。”
建興十二年(234年)秋八月二十八日,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今岐山縣高店鎮南原)北伐軍中后,根據他的遺命安排,后主劉禪立即任命丞相長史蔣琬為尚書令、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國家最高的文職稱號),接替諸葛亮鎮守漢中。后來,又加封蔣琬為大司馬(掌管全國軍事的最高長官),繼續鎮守漢中,同時處理蜀漢國一切政務和軍事。
由于諸葛亮生前德高望重,邦域咸服,萬民敬仰,諸葛亮一死,舉國震驚恐慌,內外敵對勢力隨時將對蜀漢政權帶來嚴重危機(遠近危悚),在這種關鍵的時刻,蔣琬接任諸葛亮處理大政和軍務,他以干練的才能、沉著的心態、穩妥的謀略和果斷的措施(琬出類拔萃),穩定了當時蜀漢對內對外的局面,做到了眾望所歸,受到了大家的公認和好評,故而被時人和史家稱贊。
出類拔萃: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即超出群體的才干。
【典故釋意】今形容知識才干超出同類。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典故出處】語出《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注引諸葛亮《后出師表》。
建興六年(228年)十一月,諸葛亮在漢中定軍山下向后主劉禪再上《出師表》,即后《出師表》,請求繼續率軍北伐。十二月,便“出散關,圍陳倉”進行第二次北伐。在后《出師表》的末尾,諸葛亮寫道:“臣鞠躬盡力,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所以能逆睹也。”鞠躬:彎著身子,表示恭敬,謹慎。盡力:竭盡全力,貢獻一切。后引申為“盡瘁”。瘁:指心力極度疲勞、交瘁。死而后已:到死方罷休。利鈍:此指順利或困難。逆睹:預見、預料。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我將恭敬謹慎,不辭勞苦,竭盡全力,到死方罷休。至于北伐戰爭究竟是成功還是失利,還是遇到什么困難,那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預料的事。
【典故釋意】今形容對事業,對工作兢兢業業,不辭勞苦,竭盡全力,到死為止。
空城計
【典故出處】語出《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
建興六年(228)春,諸葛亮“揚聲由斜谷取眉(陜西眉縣,在五丈原東二十里),使趙云、鄧芝為疑軍據箕谷”(在褒斜谷內北端),吸引魏大將軍曹真主力,諸葛亮卻親率諸軍出攻祁山(今甘肅禮縣祁山堡一帶)。魏南安(今甘肅隴西東南)、安定(今甘肅鎮遠南)、天水(今甘肅天水市南)三郡皆叛魏應亮,關中響震。為此,魏明帝西鎮長安,遣司馬懿往救祁山。諸葛亮派遣參軍馬謖守街亭(今甘肅秦安縣西北九十里的隴城鎮)以拒魏軍,馬謖“違亮節度,舍水上山”不戰自亂而大敗逃跑。魏將司馬懿大軍直撲諸葛亮所在的西城,當時城中老幼不過千人,諸葛亮沉著冷靜,令大開城門,派老兵灑掃街道,諸葛亮在城樓上消閑地彈琴,書童侍立左右,大膽地唱起了“空城計”。
司馬懿到城下一看,見諸葛亮神情自若,琴音不亂,又見城門大開,懷疑城中有伏兵,便慌忙逃竄。
盡管“空城計”這個故事完全屬于虛構,當時在街亭與馬謖交戰的是張郃,根本不是司馬懿,司馬懿當時還在鎮守宛城(今天河南省南陽市),西城在今天的安康市,地理位置也是南轅北轍。但是,《三國演義》為贊美諸葛亮智慧,將失街亭的史事連貫而繪形繪色地描寫,使虛構的“空城計”故事妙筆生花,邏輯性強,故世人皆信以為真,婦孺皆知,便流傳千古。在《三國演義》的傳播影響下,自古至今,不少人認為,“空城計”就發生在今天的勉縣的陽平關。
【典故釋意】今形容以虛假掩飾真實。
笑容可掬
【典故出處】語出《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武侯彈琴退仲達”章節。
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正月,諸葛亮親率主力經武都直取祁山(今甘肅禮縣祁山堡),深入到曹魏腹地隴右,開始了第一次北伐。然而,參軍馬謖“違亮節度,舍水上山”,在街亭被魏軍大敗,諸葛亮被迫遷西縣(今甘肅西和縣之長道鎮)千余家退軍漢中,魏將司馬懿率大軍長驅至追,諸葛亮不得不在西城唱“空城計”以退敵。司馬懿率軍來到西城下,只見“孔明坐于城樓上,笑容可掬,焚香撫琴,左右各一個童子,分持寶劍和麈尾,城門內外,有二十余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知諸葛亮一向謹慎,懷疑城內有伏兵,故引軍退去。可掬:可以捧取。麈(zhu音主):鹿一樣的動物尾巴,作拂塵用。
【典故釋意】今形容滿面笑容,仿佛可以用雙手捧取。
偃旗息鼓
【典故出處】語出《三國志·蜀書·趙云傳》注引《趙云別傳》:“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云有伏兵,引去。”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魏爭奪漢中,蜀老將黃忠襲殺曹魏漢中守將——征西將軍夏侯淵于定軍山下。曹操聞知夏侯淵被殺,漢中告急,便率大軍往救,為作長久之計,曹操運米“數千萬囊”屯于沔水之北的天蕩山中米倉山(今陜西勉縣勉陽鎮之黃家溝村)。蜀將趙云與黃忠商議,認為可取,便分兵襲擊,火燒米倉山曹軍糧庫,天蕩山頓時一片火海。
過了約定時間,趙云不見黃忠返回,便又殺入敵營中救出了黃忠和副將張著,便急忙退回自己的軍營。當時,沔陽長(縣長)張翼在趙云營中,他見曹操率軍一路殺來,便急令關閉寨門以拒曹軍。趙云當即令大開營門“偃旗息鼓”,同時令弓弩手暗自埋伏,趙云獨自一人單槍匹馬威風凜凜地立于營門外。曹操率軍來到這里一看,見趙云神情自若,毫無畏懼,懷疑有伏兵,不敢貿然進攻,便引軍退去。趙云銀槍一揮,金鼓齊鳴,喊殺聲震天,弓弩手用強弩射之,趙云又引兵殺出,魏軍驚慌,自相踐踏,墜漢水死者不計其數。《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據漢水趙云寡勝眾”章節中,有此典故。
偃旗息鼓:放倒軍旗,停止擊鼓,秘密布置軍隊。
【典故釋意】今形容不聲不響地停止行動。
一馬當先
【典故出處】語出《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占對山黃忠逸待勞”章節。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先主劉備與曹魏爭奪漢中地,魏漢中守將——征西將軍夏侯淵固守定軍山、天蕩山和陽平關各隘口,蜀軍很難進攻。為此,劉備問計于留守成都的諸葛亮,諸葛亮根據夏侯淵有勇無謀和善于動怒的特性,遣年近七旬的老將黃忠赴漢中與夏侯淵交戰,以麻痹夏侯淵使其放松戒備,同時派足智多謀的法正為監軍,暗中以插旗為信號指揮黃忠交戰。
在諸葛亮和法正的策劃下,黃忠首先依計“南渡沔水”,劉備又“反客為主”在定軍山下“步步為營”進逼夏侯淵軍,造成主攻事態。乘夏侯淵曹軍疏于防范,法正、黃忠又偷偷占領了定軍山西端之降山(定軍山之戰后改稱旗桿山),這里居高臨下,不但威逼定軍山魏營,而且可窺視定軍山主峰內“仰天洼”夏侯淵中軍帳虛實。如此一來,徹底激怒了夏侯淵,他根本沒把老黃忠放在眼里,于是親率大軍到降山下叫罵,挑戰,想奪回陣地。黃忠軍在山上任憑魏軍叫罵,他根據法正“揮紅旗為號”的約定,堅守而不出戰。待夏侯淵軍在山下喊叫的人困馬乏,人不及甲,馬不及鞍時,法正在山頂上揮動紅旗,黃忠“一馬當先,馳下山來,猶如天崩地裂之勢”,夏侯淵措手不及,被黃忠連頭帶肩,劈為兩段。曹軍大敗,劉備遂取漢中。一馬當先:躍馬沖在最前面。
【典故釋意】今形容領先帶頭,沖在前面。
一身是膽
【典故出處】語出《三國志·蜀書·趙云傳》注引《趙云別傳》載:“先主明旦自來至云營圍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軍中號云為虎威將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黃忠襲殺魏征西將軍夏侯淵于定軍山下后,曹操親率大軍來爭漢中地,并往今勉縣天蕩山下米倉山運米“數千萬囊”,蜀將黃忠和趙云以為可取,便約定分頭進擊,火燒了魏軍糧草。過了約定的時間,不見黃忠返回,趙云便帶數十騎沖入敵陣,救出了黃忠,剛沖出敵陣,見副將張著仍在敵陣中拼殺,趙云便再次沖入敵陣救出張著,這時候,曹操親自率大軍追來,趙云便急忙退回自己的軍營。當時,沔陽長(縣長)張翼在趙云營中,他見曹操率軍一路殺來,便急令關閉寨門以拒曹軍。趙云當即令大開營門“偃旗息鼓”,同時令弓弩手暗自埋伏,趙云獨自一人單槍匹馬威風凜凜地立于營門外。曹操率軍來到這里一看,見趙云神情自若,毫無畏懼,懷疑有伏兵,不敢貿然進攻,便引軍退去。趙云銀槍一揮,金鼓齊鳴,喊殺聲震天,弓弩手用強弩射之,趙云又引兵殺出,魏軍驚慌,自相踐踏,墜漢水死者不計其數。
第二天,劉備到趙云營中視察昨日作戰情況,讓趙云講述大敗曹軍的故事,獎勵趙云,稱趙云“子龍一身都是膽也”,蜀軍中號稱趙云為“虎威將軍”。《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據漢水趙云寡勝眾”章節中有此典故。
【典故釋意】今形容非常英勇,無所畏懼。
步步為營
【典故出處】語出《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占對山黃忠逸待勞”章節。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率軍進取漢中,攻打魏征西將軍夏侯淵,蜀軍占領定軍山以西的降山(后來稱為旗桿山),居高臨下,已觀看定軍山“仰天洼”內的夏侯淵中軍帳虛實。根據夏侯淵爭強好勝匹夫之勇的性格,黃忠與法正商議說:“淵為人輕躁,恃勇少謀,可激勸士卒拔寨前進,步步為營,誘淵來戰而擒之,此乃反客為主之法。”后來。夏侯淵果然被激怒,率部前來挑戰,被黃忠所殺。此處的“步步為營”,是指每前進一步就設置一個營壘,造成步步緊逼的態勢。
光陰荏苒
【典故出處】語出《三國演義》第一百0一回“奔劍閣張郃中計”章節。
建興九年(231年)二月,諸葛亮率軍“出祁山”進行第四次北伐曹魏,并以“木牛”從漢中往前線運糧草,準備與魏軍展開持久戰。魏明帝派大都督司馬懿總督雍、涼二州兵馬破蜀。諸葛亮分兵進擊,大敗魏軍,斬首3000余,繳獲大量兵器物資,蜀軍大勝。此時,陰雨連綿月余,道險運艱,運糧官李嚴怕軍糧不濟受處罰,便借后主之命讓諸葛亮撤軍還漢中。魏車騎將軍張郃率軍追擊蜀軍,被諸葛亮在木門道(今甘肅天水市南梓村)設伏亂箭射殺。李嚴怕諸葛亮追查責任,便先發制人,又向后主誣告諸葛亮擅自撤軍。諸葛亮查明實事真相后,于同年八月上表后主將李嚴廢為平民,流放梓潼郡(今四川梓潼縣)。諸葛亮自此在黃沙(今陜西勉縣黃沙鎮)“休士勸農”,又造“木牛流馬”;在定軍山(今陜西勉縣城南五公里)“教兵演武,推演八陣圖”,為下次北伐作充分準備。當時,諸葛亮感慨地說:“光陰荏苒,已經不覺三年。”于是,建興十二年(234年)春二月,諸葛亮又出斜谷屯兵五丈原(今陜西岐山縣南高店鎮這南原),開始了第五次北伐曹魏。光陰荏苒:指時間漸漸過去。
【典故釋意】今形容時光不知不覺地過去了。
【典故出處】語出《三國志·蜀書·陳震傳》:“諸葛亮與長史蔣琬、侍中董允書曰:‘孝起前臨至吳,為吾說方正,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
這段記載是說:建興七年(229年)四月,東吳孫權正式稱帝,改元“黃龍”。當時,諸葛亮在漢中定軍山下,他派遣尚書令(尚書臺的長官)陳震(字孝起)為使,往東吳祝賀。陳震臨行前和諸葛亮告別中提到了李嚴(字方正),認為李嚴的內心深處有暗刺,很陰險詭詐(腹有鱗甲),經常傷害人,人稱“李鱗甲”,所以,連他的鄉親都認為不可交往(鄉黨以為不可近)。后來,諸葛亮在給長史蔣琬和侍中(皇帝身邊應對顧問)董允寫書信的時候,也提到了此語。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兩次向后主劉禪上表,彈劾李嚴(又名李平),再次提到了“李鱗甲”人品低下,害人不淺。
腹有鱗甲:指陰險詭詐,心中有暗刺傷人。
【典故釋意】今比喻心術不正、陰險狡詐、暗箭傷人。
成敗利鈍
【典故出處】語出《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
建興六年(228年)十一月,諸葛亮在漢中向后主劉禪再上出師表(既《后出師表》),請求再次北伐。表文最后說:“臣鞠躬盡力,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是所能逆睹也。”
利:順利、成功;鈍:失敗,挫折。意思是說,北伐的成功或失敗,是非我能預料和看見的。
【典故釋意】今形容成功、失敗或順利、挫折。
繼絕興微
【典故出處】語出《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蜀漢后主劉禪在安葬諸葛亮時的下詔《祭奠文》:“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篤誠。受遺托孤,匡扶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震八荒,將建殊功于季漢,參伊、周之巨勛”。
這段話是說,唯有諸葛君你文武全才,相當的聰明睿智又勤政忠誠。自從白帝城托孤受命以來,你一直匡正扶持我這個皇帝,把衰敗的漢家江山又振興傳承下去,你的志向是保護國家安定而隨時平息禍亂。于是你整頓全部的軍隊,沒有那一年不進行戰爭討伐的,你的精神與英武風范是十分突出顯赫的,其威力與聲勢震動了四面八方,你給蜀漢國家建立了特殊的功勛,你的功勞可以與商朝初年的賢相伊尹、西周初年的輔佐賢相周公相媲美。
繼絕興微:亦稱興微繼絕,是指把中斷了的延續下去,把衰落了的振興起來。
【典故釋意】今天形容把中斷了的延續下去,把衰落了的振興起來。
威震八荒
【典故出處】語出《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蜀漢后主劉禪在安葬諸葛亮時的下詔《祭奠文》:“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篤誠。受遺托孤,匡扶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震八荒,將建殊功于季漢,參伊、周之巨勛”。
這段話是說,唯有諸葛君你文武全才,相當的聰明睿智又勤政忠誠。自從白帝城托孤受命以來,你一直匡正扶持我這個皇帝,把衰敗的漢家江山又振興傳承下去,你的志向是保護國家安定而隨時平息禍亂。于是你整頓全部的軍隊,沒有那一年不進行戰爭討伐的,你的精神與英武風范是十分突出顯赫的,其威力與聲勢震動了四面八方,你給蜀漢國家建立了特殊的功勛,你的功勞可以與商朝初年的賢相伊尹、西周初年的輔佐賢相周公相媲美。
威震:威力、威風震懾與影響。八荒:指四面八方。
【典故釋意】今天形容威力、威風震懾與影響四面八方。
揮淚斬馬謖
【典故出處】:見《三國演義》第九十六回:“孔明揮淚斬馬謖”:失街亭后,在以律斬馬謖時,“孔明大哭不已”。蔣琬問諸葛亮:“今幼常(馬謖字幼常)得罪,既正軍法,丞相何故哭耶”?諸葛亮回答說:“吾非為馬謖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臨危之時,曾經給我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今果應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
建興六年(228)春天,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北伐曹魏,為了防止魏軍增援,需要派遣一支軍隊前去固守街亭要隘(在今天的甘肅省秦安縣西北九十里的隴城鎮和張家川自治縣一帶),參軍馬謖主動請纓要帶兵前去固守街亭,眾將極力勸誡諸葛亮,認為馬謖沒有實戰經驗,不可擔當此大任。由于馬謖在南征評判時曾經建議諸葛亮要“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采取懷柔政策,才能使南中長治久安,諸葛亮因此偏愛馬謖,所以他力排眾議,堅持讓馬謖帶兵前往。沒想到,馬謖確實不懂排兵布陣,還違背諸葛亮的計劃安排,“舍水上山”,遇見曹魏大將張郃不戰自敗,馬謖帶領部分親信將佐又“棄軍逃跑”,日夜兼程逃往成都的好朋友向郎家躲藏。副將王平鳴鼓自持,收拾馬謖丟下的殘兵敗將退回漢中,給北伐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事后,諸葛亮嚴明法紀,他斬馬謖,獎王平,還上表后主劉禪,自貶三級,以示自我懲罰。在斬馬謖時,諸葛亮悔恨交加,不由自主的流淚了。
據《三國志·蜀書·馬謖傳》記載說:“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謖死年三十九”。看來,諸葛亮斬馬謖時的確哭了。那么,斬馬謖時,諸葛亮為什么要流淚呢?
原來,先主劉備在白帝城托孤時曾經給諸葛亮交代時:“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讓諸葛亮留心。沒想到,諸葛亮忽視了先主遺言,單憑個人感情輕信馬謖,力排眾議讓其去守街亭,導致第一次北伐曹魏前功盡棄,因此悔恨而流淚。
揮淚斬馬謖:此指堅持原則,嚴格執法,忍痛割愛。
【典故釋意】:形容堅持原則,嚴格執法,忍痛割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