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以前的夏商周三代,人們對于世界最高本體的認識有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殷商人心目中的最高本體是“帝”,它是由祖先崇拜而最終形成的統一的宇宙至上神,主宰著自然界的風雨雷電和人世間的休戚禍福。西周人心目中的最高本體是“天”,它既是至高無上的人格神,又體現了世界的必然性──前一屬性是殷商“帝”概念的殘留,后一屬性則形成了“命”的概念。孔子哲學的重要任務,就是把“命”從“天”的框架中進一步剝離出來,而成為一個獨立的本體論范疇。
在孔子哲學中,使用“天”的概念,大抵有三種意思。一是“主宰之天”,如:“獲罪于天,無所禱也?!保ā墩撜Z·八佾》,以下引用《論語》,只注篇名)二是“自然之天”,如:“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陽貨》)三是“道德之天”,如:“天生德于予,桓鬼 其如予何?”(《述而》)。在這里,“主宰之天”強調的是精神性的支配,“自然之天”指稱的是客體世界的活動,“道德之天”描述的是主客體精神的相通──無論是那一種意思,“天”的人格神形象都已經大大淡化。
究其原因,這同孔子對于鬼神的態度有關。他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先進》)在當時普遍信仰鬼神的時代,孔子卻不肯隨俗,對于鬼神的是否存在,采取了一種存疑的立場。對于當時民間的鬼神祭祀,他主張“敬鬼神而遠之”(《雍也》);至于他本人,則“子不語:怪、力、亂、神?!保ā妒龆罚?/span>
與“神”的形象在“天”概念中的淡化相一致的,是“命”意識的突顯??鬃雍芸粗亍懊保J為:“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堯曰》),本人也以“五十而知天命”自居。那么,孔子所說的“命”(或“天命”)到底是什么呢?
據《論語·憲問》記載,公伯寮毀謗孔子的主張,有人告訴孔子,孔子卻坦然地說:“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把握孔子之“命”的哲學含義。
“命”是客體的必然性。在孔子看來,自己的主張(“道”)能否實現,既
不取決于自己,也不取決于公伯寮,而是取決于“命運”。這就表明,“命”具有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體必然性。
“命”是主體可以認識和掌握的??鬃訄远ǖ卣J為,自己的主張(“道”)是可以實現的,因為它們同社會發展的命運是相一致的??鬃訌娬{自己“知命”、“知天命”,就是認為自己已經認識和掌握了社會發展的命運。
“命”是聯系主客體之間的橋梁,是世界的最高本體。在孔子看來,不僅人可以“知天”,“天”也可以“知”人,“知我者其天乎!”(《憲問》)“命”作為世界的必然性,是作為主體的“人”與作為客體的“天”之間相互聯系的必要環節,是高踞于主體與客體之上的世界最高本體。
孔子把自己的“道”能否實現,歸之于“命”。那么,“道”是什么呢?據《論語·里仁》記載,有一次,孔子給學生們授課,他對曾參說:“吾道一以貫之”,曾參點頭道:“我明白了。”下課以后,學生們問曾參到底明白了什么,曾參回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蹦敲?,什么是“忠恕”呢?根據孔子的定義,所謂“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所謂“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缎l靈公》,又見《顏淵》)──“忠”與“恕”都是孔子對學生解釋什么是“仁”的回答。
如此看來,孔子所謂的“道”就是“忠恕之道”,即“仁之道”。也就是說,孔子的“道”就是“仁”,“命”與“道”的配合,就是“命”與“仁”的結合。
“仁”在漢字中是一個復合字,由“人”與“二”兩個單字構成。東漢古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仁,親也,從人二。”清代文字學家段玉裁注解:“親者,密至也。從人二,相人偶也。人偶猶言爾我親密之詞。獨則無偶,偶則相親,故其字從人二?!庇纱丝梢?,所謂“仁”,本意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
孔子則把這種人際關系進一步提升為人之所以為人的“類本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君子”之所以為“君子”,就在于他能夠孝敬父母,敬愛兄長,正確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就是“仁”,就是君子的本性所在?!抖Y記·中庸》引孔子的話說:“仁者,人也”。孟子也說:“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保ā睹献印けM心下》)“仁”是人的本質,把握這一本質,就是“道”,儒家“一以貫之”的“道”。
“命”與“道”、“命”與“仁”的一致性表現在:第一,世界本質與人類本質的一致。天地生人,人是世界的一部分,人的本質即世界本質的體現?!懊斌w現了“天”與人之間的相關性,“仁”則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相關性。第二,世界必然性與人類必然性的一致?!疤烀辈粌H是“天”之命,也是“人”之命,包含著人生的一切當然之義。“天生德于予”(《述而》),人類具有“仁德”是與生俱來的,推行“仁道”也是理所當然的。第三,“命運”與“使命”的一致。對于自在的個體來說,“命運”是外在的不可抗拒的力量;而君子通過“知命”,了解命運,掌握命運,就成為自覺的主體,這時外在的“命運”就轉化為內心的“使命”?!笆坎豢刹缓胍悖沃囟肋h。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以實現仁道為己任,這就是儒家的“天賦使命”。
“仁”是孔子哲學的核心范疇。在《論語》中,“仁”字涉及五十八章,計一百零九處,基本上都是孔子對于學生“問仁”的回答。其中,最重要的精神是“愛人”?!胺t問仁,子曰‘愛人’?!保ā额仠Y》)“愛人”是“仁”的最根本的特征。從“愛人”的角度看,“仁”作為本體具有以下特性。
“仁”本體的普遍性??鬃诱f:“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人人都具有“仁愛”的天性,只不過由于后天的習俗影響,才有“君子”與“小人”之類的區別罷了。人人都有父母兄弟,都接受過父母的關愛,感受到兄弟的友好;反過來,對父母的關愛報之以關愛,對兄弟的友好報之以友好,這是每一個感情正常的人都會做的發自內心的抉擇。這種人類社會存在的最淺顯、最普通、最普遍的“愛”,是人之所以異于禽獸的“類感情”。這種“類感情”的提升,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類本質”。
“仁”本體的抽象性。孔子的“仁愛”從最普通的血緣親屬之愛開始,但又不僅僅限于血緣親屬之愛?!暗茏尤雱t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保ā秾W而》)從愛父母兄弟到愛天下大眾,“愛人”的對象從近到遠,從特指到泛指,從日常生活的具體行為到成己成人的理想品格,這就使“仁”獲得了抽象的涵義。沿著這一思路,后來的孟子提出:“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把“愛”的對象進一步擴展到物,“仁”無所逃于天地之間,其抽象本體的意義就更加突出了。
“仁”本體的關系實在性?!叭省钡谋疽庵傅氖侨伺c人之間的關系。孔子及其儒學把這種人際關系普遍化,抽象化,提升為人的本質,進而提升為世界的本體。這樣,人與世界的真實存在,不再是一個單個的人,或單個的物,而是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關系。換句話說,“仁”的實在,不是實體的實在,而是關系的實在。
“仁”的這種關系實在性同“天命”概念的轉換有著直接的聯系。如上所述,孔子以前殷商人世界觀的最高范疇是“帝”?!暗邸笔且粋€人格神,是一個神圣化了的實體。西周人世界觀中的“天”容納了“命”的內涵,孔子則把“命”突顯出來?!懊笔峭庠谟谌祟愔黧w的客體必然性,而又涉及了外在客體與人類主體之間的關系。如果說,“命”是建立在客體基礎上的關系實在性,體現的是“天”與“人”之間的關系;那么,“仁”則是建立在人類主體基礎上的關系實在性,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后者更鮮明地表現出孔子哲學本體論的人文特色。
“仁”作為世界的本體,首先是道德的本體;它既是抽象的,又是具體的;它是人類本質的一般概括,又同每一個人的意識和行為有著直接的聯系。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保ā妒龆罚┳鳛閭€體的“我”,通過學習和修養,可以使“仁”內化為道德的意識,并外化成道德的行為。“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這樣,就從“仁”的本體論而轉入了“為仁”的道德哲學。
孔子說:“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保ā独锶省罚┤收甙选叭省弊鳛樽约旱陌采砹⒚荆钦甙选叭省弊鳛樽约旱氖聵I成就之方,他們都具有自覺的道德意識。首先是道德義務的意識?!叭省钡木袷恰皭廴恕?。在孔子看來,“愛人”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凡有人群的地方,人們都必須相親相愛,和睦相處,社會才能安定團結,人類群體才能得到繁衍和發展。離開了“愛人”,人就不成其為人,社會也就不成其為社會。因此,對于每一個個體來說,“愛人”就是一道“絕對的命令”,是人人都應該承擔的道德義務。
其次是道德責任的意識。“仁”的體現是“忠恕”?!爸摇闭撸凹河⒍⑷?,己欲達而達人”(《雍也》);“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缎l靈公》)生活自立,事業發達,是每一個人都會有的希望和追求。而孔子認為,無論是“立”還是“達”,都不是單方面可以實現的。有仁德的人自己要自立,同時就必須使他人也自立;自己要發達,同時就必須使他人也發達。在這里,成就自己與成全他人是統一的。退一步來說,即使不能成全他人,起碼也應該對他人采取寬容的態度。自己所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強求他人去做,自己所不愿意得到的東西也不要強加給他人??傊?,“成全他人”與“寬容他人”,在個體的生存與發展中,是一種不可推卸的道德責任。
再次是道德自律的意識。“仁”的手段是“克己”?!墩撜Z·顏淵》篇記載:顏淵問仁,孔子回答:“克己復禮”;請問行動的要點,孔子回答:“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边@里,表現出一種非常強烈的道德自律意識。
克制物欲是“克己”的基本內容??鬃硬⒉灰话愕胤磳θ藗兊奈镔|欲望,但他主張對這種欲望要有必要的控制,控制的標準就是“仁道”。“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里仁》)違反“仁道”而得到富貴,君子不應該接受;違反“仁道”而擺脫貧窮,君子也應該拒絕。
為“仁道”而犧牲自我則是“克己”的更高層次的要求。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保ā缎l靈公》)為了實現“仁道”,不能貪生怕死,必要時應該勇敢獻身。孔子的這一道德要求,對于后世的志士仁人具有極強的感召力。例如,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如此等等,都是可歌可泣的道德榜樣。
孔子的“仁”是一種道德的精神,處理人際關系的抽象原則。它體現在具體的實踐之中,就形成了各種各樣的道德規范。依據對象的不同,我們可以把孔子的道德規范區分為以下三類。
處理親屬人際關系的道德規范??鬃邮种匾暋靶钡淖饔?。“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孔子所理解的“孝”,包含了子女對父母的贍養,但又不僅僅是贍養?!敖裰⒄?,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與贍養相比,子女對父母的尊重(“敬”)更為重要。與此同時,孔子也指出,尊重父母并不是對父母絕對服從;子女應該“事父母幾諫”(《里仁》),即對父母的過錯委婉規勸,使其改正?!般眲t指弟妹對兄長的敬愛之情。無論是“孝”還是“悌”,都不是單方面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雙方都有義務和責任。
處理一般人際關系的道德規范。除上述的“忠恕”之外,孔子還提出“恭寬信敏惠”的道德條目,認為“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陽貨》)“恭”即恭敬,恭敬地對待他人,就不會遭受侮辱?!皩挕奔磳捄瘢藢捄瘢蜁玫酱蟊姷膿碜o?!靶拧奔凑\信,誠實不欺、言行一致,就能得到他人的信任?!懊簟奔辞诿?,勤勤懇懇、努力工作,就會取得高效率。“惠”即慈惠,給人予好處,就能使用人。另外,孔子還認為:“剛、毅、木、訥近仁”(《子路》),他的學生則稱贊“夫子溫、良、恭、儉、讓”(《學而》),如此等等,都是由“仁”而衍生出來的道德規范。
最高的道德規范。從“仁”衍生出來的道德規范,處理的都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就存在著一個如何把握“度”的問題。有鑒于此,孔子提出“中庸”的概念,作為最高的道德規范?!爸杏怪疄榈乱?,其至矣乎!”(《雍也》)所謂“中庸”,指的是不偏不倚的日用常行道理,其基本內容就是:待人辦事,既不要過分,也不要不及,“過猶不及”(《先進》)。符合“中庸”精神的行為,孔子稱之為“中行”?!安坏弥行卸c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保ā蹲勇贰罚┲行姓呱朴趨f調各方面的關系,狂者勇于進取而辦事不細,狷者為人耿直而有所偏激。如果勇于進取而又考慮全局,為人耿直而又善于與人合作,那也就達到中庸之道,成為中行之人了。
“中庸”的實質是尋求人際關系的和諧?!岸Y之用,和為貴”(《學而》)。“和”是人際關系的理想狀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保ā蹲勇贰罚┛鬃铀鲝埖摹昂汀辈皇呛笫浪`解的沒有矛盾不講斗爭的“一團和氣”,而是在承認對立差異的基礎上,尋求雙方都可以接受的解決方案,從而使對立雙方共生、共存、共發展。這一“和諧”的思想不僅可以用于處理人與人的關系,而且可以用于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爸轮泻?,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人際和諧,天人和諧,萬物和諧,正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孔子以“仁”為核心的道德論中,包含著一整套道德修養的方法?!澳芙∑芍^仁之方也已?!保ā队阂病罚┧鲝埖赖滦摒B要從自己做起,善于學習而努力實踐。
“求之于己”??鬃邮謴娬{人的內心自覺和主觀努力?!盀槿视杉?,而由人乎哉?”(《顏淵》)“為仁”本來就是個人的道德追求,其動力應該來自于自己而不是來自于別人,其對象應該是要求自己而不是去要求別人。“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靈公》)道德修養主要依靠個人的努力。所以孔子提倡“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衛靈公》),責備自己嚴,責備別人寬,就可以避免怨恨了??鬃佑痔岢白允〔痪巍保ā额仠Y》),內心反省而問心無愧,就沒有什么可以憂愁和恐懼的了??鬃拥膶W生曾參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以“忠”、“信”等外在道德規范與內心的自我省察相結合,從而達到提高道德修養的目的。
“篤信好學”。孔子很強調學習。他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保ā妒龆罚┚科湓?,這同孔子對于鬼神的態度有關。他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先進》)在當時普遍信仰鬼神的時代,孔子卻不肯隨俗,對于鬼神的是否存在,采取了一種存疑的立場。對于當時民間的鬼神祭祀,他主張“敬鬼神而遠之”(《雍也》);至于他本人,則“子不語:怪、力、亂、神。”(《述而》)
他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識,但又不是為了知識而知識。在他看來,知識提高的同時也應該是道德的提高。他對當時學習與修養相脫節的風氣很不以為然,批評道:“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憲問》)這里所謂“為己”就是注意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為人”就是只注意修飾自己以便向別人炫耀??鬃又鲝垺盀榧褐畬W”,強調“篤信好學,守死善道”(《泰伯》),把學問和道德緊密結合起來。
因此,孔子所主張的“學”就不僅僅是向書本學習,更重要的是向社會學習,向人生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而從之,擇其不善而改之?!保ā妒龆罚耙娰t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保ā独锶省罚┛吹接械滦械馁t人,就應該向他看齊,使自己具有他那樣的品德;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使自己避免他那樣的毛病。
“躬行實踐”。道德修養的關鍵是身體力行,即孔子所說的“躬行”?!拔模岐q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保ā妒龆罚旧系膶W問,是比較容易學到的;但要按照道德規范的要求去做,那就不容易了。因此,孔子很強調學了就要用,說了就要做,十分重視“言行一致”的問題?!肮耪哐灾怀?,恥躬之不逮也?!保ā独锶省罚┎惠p易發表意見,是因為擔心自己說到做不到。所以孔子主張:“先行其言而后從之?!保ā稙檎罚τ谀阋f的話,先實行了,再說出來;做得到的就說,做不到的就不要說。這才是真正的“君子”,否則就是“偽君子”??鬃訉@種“偽君子”深惡痛絕,“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因而主張“聽其言而觀其行”(《公冶長》),以是否身體力行來作為檢驗道德修養的試金石。
孔子“為仁”的道德哲學,其最終目標是“成圣”?!昂问掠谌剩”匾彩ズ?!”(《雍也》)“圣”是道德理想的典范,“成圣”的方法則通過內心的道德修養??鬃拥牡赖抡軐W,奠定了儒家的“內圣之道”,對后來的儒學特別是宋明理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孔子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哲學,其說教對象主要是“君子”,即當時的社會管理階層?!熬又嘛L,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保ā额仠Y》)在孔子看來,治國者的道德行為對于老百姓具有巨大的影響;充分發揮這種影響,正是國家管理的真諦。“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政》)治國者推行“德治”,老百姓就會象“眾星繞北斗”一樣緊密地團結在自己的周圍。在這里,“德”既是管理的手段,又是領導的方式,貫穿管理的全過程。這樣,就從“為仁”的道德哲學轉入了“為政”的管理哲學。
治國就是治民,治民就要控制民心??鬃訉Ξ敃r的各種治國手段進行了比較,認為只有“德治”和“禮治”才能真正控制得住民心。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使用政法和刑罰的手段只能使百姓暫時免于罪過,卻沒有廉恥之心;運用道德和禮教的手段卻不但使人民有廉恥之心,而且人心歸服。
“道之以德”是以道德教化為標志的內在控制手段??鬃又鲝垶檎缘赖陆袒癁楦荆粦撈鎻娬{刑罰殺戮。據《論語·顏淵》記載,當時有的統治者主張“殺無道以就有道”,孔子反駁道:“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企圖用刑罰殺戮的高壓手段使人民“守道向善”,結果只能適得其反。治國者如果真想把國家搞好,首先自己就要謹守善道,搞好個人的道德修養,然后推行道德教化,提高人民的道德水準,上下“同德”而“同心”,國家自然興旺。
“齊之以禮”則是以禮法規范為標志的外在控制手段??鬃铀f的“禮”即“周禮”,實際上具有“法”的涵義。它是周代統治者制訂和認可的政治制度和行為規范的總和,可以稱得上是一部龐雜的法典大全?!岸Y,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保ā蹲髠鳌る[公十一年》)孔子主張“為國以禮”(《先進》),就是把“禮”當作治理國家的禮法規范。
對于個體來說,禮法規范帶有某種強制性的色彩,對人們的行為具有某種抑制性的作用。用孔子的話來說,就是“克己復禮”──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為合乎于禮;其具體要求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這樣,禮對于一個人來說,完全是一種外在的規范;“齊之以禮”就成了一種外在的控制。但是,在孔子那里,“禮”的規范與“德”的規范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克制自己的同時也就是修養自己,“齊之以禮”與“道之以德”在控制人心方面是一致的。
至于“道之以政”和“齊之以刑”,雖然孔子認為它們不能控制人心,但也沒有完全否定它們的作用。道德教化和禮法規范都不是寬大無邊的,該用刑罰的時候還是要用刑罰??鬃诱J為:“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左傳·昭公二十年》)治國者任何時候都要有“軟硬兩手”,在這個問題上,孔子并不是后人所描述的那個“迂夫子”。
孔子希望治國者通過“為政以德”而取得“眾星共之”的效果,這是在提倡一種“無為而治”的領導方式。提起“無為而治”,一般人都認為這僅僅是老聃及其道家學派的主張,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鬃硬粌H具有“無為而治”的思想,而且在先秦諸子百家中第一個在字面上明確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概念。他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保ā缎l靈公》)
所謂“無為而治”,其實就是管理中的“最小—最大原則”,即如何以最小的領導行為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鬃铀斫獾摹白钚〉念I導行為”,一是“修己”,二是“用人”。“修己”是管理者的自我管理。在孔子看來,治國者通過“修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就能起到上行下效的作用,從而帶動整個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這樣,各級官吏和廣大老百姓就能自覺地按照社會的道德準則去行動,處理好各自負責的事情。這樣,最高管理者就不必費盡心機地去指揮人們做這做那,而只要集中精力制定和帶頭實行道德規范,就可以把國家治理好了。這是一種以道德為導向的“無為而治”。
治國者要真正做到“無為而治”,還必須注意“用人”??鬃又赋觯骸八从谐嘉迦硕煜轮??!保ā短┎罚┲祆渥ⅲ骸拔迦耍河?、稷、契、皋陶、伯益。”舜積極選拔、放手使用這五位著名的賢臣,收到了良好的治國效果,而自己又免除了具體治國事務的辛勞?!把匀喂俚萌?,故無為而治”。在這里,訪求、考察、選拔、任用、考核官員,治國者是要勞神費力的;但如果任用的官員得當,具體的治國事務有人負責,治國者又很安逸了。
“任官得人”而“無為而治”,其奧秘就在于領導者可以集中眾人之長,而免去眾人之勞。例如,孔子的學生宓子賤就是一位成功的領導者,他的領導經驗是:“任力者勞,任人者逸?!保ā俄n詩外傳八》)一位領導者,如果任何事情都要親力親為,勢必勞力傷神,事情還不一定能夠辦得好;如果集思廣益,善于用人,分工負責,那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任官得人”而“無為而治”,關鍵在于領導者對下屬必須高度信任,充分放權。據《說苑·尊賢》記載:“齊桓公使管仲治國,管仲對曰:‘賤不能臨貴?!腹詾樯锨涠鴩恢?,桓公曰:‘何故?’管仲對曰:‘貧不能使富。’桓公賜之齊國市租一年而國不治,桓公曰:‘何故?’對曰:‘疏不能制親?!腹⒁詾橹俑?,齊國大安,而遂霸天下?!笨鬃訉Υ税l表評論說:“管仲之賢,不得此三權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狈催^來說,齊桓公之所以“南面而霸”,正是由于他對管仲高度信任充分放權的結果。
孔子的“為政以德”貫徹在管理的過程中,便是“修己安人”。孔子提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憲問》)。從管理自己,管理官吏再到管理百姓,這就是孔子所理解的治國過程。
“修己以敬”說的是治國者的自我管理。在孔子看來,管理者只有首先管理好自己,才能管理好別人?!捌堈渖硪?,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如果端正自己,為下屬作表率,就能不令而行;如果連自己都不能端正,還怎么能夠去端正別人呢?
關于“修己”的內容,除了上述有關“君子”的一般道德修養之外,孔子對于治國者還提出了更進一步的要求。據《論語·堯曰》篇記載,子張問怎樣才能治理政事,孔子回答:“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彼岢奈宸N德行是:“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給人民以好處,自己卻無所耗費;使用百姓,卻不使他們怨恨;有所欲求,卻不貪婪;安泰矜持卻不驕傲;威嚴卻不兇猛。所要摒棄的四種惡行是:“虐、暴、賊、吝”。不進行教育就殺戮叫做虐,不事先告誡就要出成績叫做暴,起先緩慢執行后來突然限期叫做賊,舍不得給人錢物叫做吝。
“修己以安人”說的是對各級官吏的管理。孔子要求治國者“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子路》),就是給工作人員帶頭,不計較下屬的小錯誤,提拔優秀的人才。據《論語·雍也》篇記載,孔子曾親自向魯國的執政者介紹自己的學生:“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把果敢決斷、通情達理、多才多藝的人才推薦到國家的管理崗位上去??傊鲝堃坎配浻茫怪鞯闷渌?。
“修己以安百姓”說的是對老百姓的管理。國家安定團結,百姓安居樂業,是治國的理想目標。據《論語·子路》篇記載:孔子到衛國去,看到稠密的人口,感嘆道:“庶矣哉!”冉有問:“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子回答:“富之?!比接性賳枺骸凹雀灰?,又何加焉?”孔子再回答:“教之?!边@里的“庶—富—教”,就是孔子的安民三部曲?!笆?,就要“使民以時”(《學而》),讓老百姓繁衍生息?!案恢保鸵耙蛎裰保ā秷蛟弧罚?,讓老百姓富裕起來?!敖讨保鸵暗乐缘?,齊之以禮”(《為政》),對富裕起來的人民進行道德教化。
無論是“修己”還是“安人”、“安百姓”,都離不開道德的作用。如果說“修己”是治國者的“德行”,那么“安人”和“安百姓”則是治國者的“德政”。這里充分反映出孔子管理哲學與道德哲學的緊密聯系,說明“內圣之道”與“外王之道”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