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資治通鑒·漢紀(jì)二十六》
(一)
孝哀皇帝中
建平二年丙辰,春,正月,有星孛于牽牛。
半民:這些被記錄的都不是一般的星象,而是政治上有所警示,或者有所預(yù)兆的天象,故《資治通鑒》記錄下來。
丁(太后娘家)、傅(定陶太皇太后)宗族驕奢,皆嫉(嫉恨)傅喜之恭儉。又,傅太后欲求稱尊號,與成帝母(太皇太后王政君是正牌皇后)齊尊;喜與孔光、師丹共執(zhí)(堅持)以為不可。上重違大臣正議(難以違背重臣的正議),又內(nèi)迫傅太后,依違者連歲(拖延了一年)。傅太后大怒,上不得已,先免師丹以感動(觸動)喜。喜終不順(不順從)。硃博與孔鄉(xiāng)侯傅晏連結(jié),共謀成尊號事,數(shù)燕見(皇帝閑暇時召見),奏封事,毀短(詆毀)喜及孔光。丁丑,上遂策免喜,以侯就第。
半民:這就是漢哀帝面臨的政治形勢,內(nèi)有祖母的壓迫,外有大臣的堅持,只好一塊磚一塊磚的搬掉(師丹、傅喜),再挑幾個順心的趨炎者(朱博)。
御史大夫官既罷,議者多以為古今異制(不合古制),漢自天子之號下至佐史,皆不同于古,而獨改三公,職事難分明(職責(zé)不清),無益于治亂(漢官制與古代似是而非,不倫不類)。于是硃博奏言:“故事(舊例):選郡國守相高第(成績好的)為中二千石,選中二千石為御史大夫,任職者為丞相(有資歷,有成績);位次有序,所以尊圣德,重國相也。今中二千石未更御史大夫而為丞相,權(quán)輕,非所以重國政也(丞相職責(zé)很重,不宜輕選)。臣愚以為大司空官可罷,復(fù)置御史大夫,遵奉舊制。臣愿盡力以御史大夫為百僚率(從我做起,做眾官員的表率)!”上從之。夏,四月,戊午,更拜博為御史大夫。又以丁太后兄陽安侯明為大司馬、衛(wèi)將軍,置官屬;大司馬冠號如故事。
半民:漢代官制與以往不同,這只能說時代不同,有所改變,也應(yīng)是理所當(dāng)然,何必拘泥于古呢?至于主次升遷,既講資歷,又講政績,倒是好事,只不過,誰能真的去落實呢?首先漢代幾乎自開國以來的外戚當(dāng)權(quán),一朝天子一朝臣(外戚)的做法,就是對資歷、政績銓選的最大障礙,誰能改變?朱博所言,沒有更不可能說到“痛點”上。
傅太后又自詔丞相、御史大夫曰:“高武侯喜附(附和)下罔(欺騙)上,與故大司空丹同心背畔,放命圮族(不聽教令,損害宗族),不宜奉朝請,其遣就國。”
半民:傅家最有頭腦的、正直的政治家傅喜因為不合傅老太太的心思,也給打發(fā)了。可見她還不及王政君更有頭腦,當(dāng)然比起那位有勇有智的馮婕妤,更是不及了。
丞相孔光,自先帝時議繼嗣,有持異之隙(在當(dāng)年立誰為接班人時就站錯隊),又重忤傅太后指(忤逆傅太后意旨)。由是傅氏在位者(傅家外戚)與硃博為表里,共毀譖光。乙亥,策免光為庶人。以御史大夫硃博為丞相,封陽鄉(xiāng)侯;少府趙玄為御史大夫。臨延登受策(二人準(zhǔn)備登臺受詔時),有大聲如鐘鳴,殿中郎吏陛者(大殿的官員,階前的武士)皆聞焉。
上以問黃門侍郎蜀郡揚雄及李尋。尋對曰:“此《洪范》所謂鼓妖(《洪范》記載的妖鼓施法術(shù))者也。師法,以為人君不聰(皇帝不明),為眾所惑,空名得進(jìn)(虛名之人上位),則有聲無形,不知所從生。其《傳》曰:‘歲、月、日之中,則正卿受之(要由正卿承受災(zāi)難)。’今以四月日加辰、巳有異,是為中焉。正卿,謂執(zhí)政大臣也。宜退丞相、御史,以應(yīng)天變。然雖不退,不出期年,其人自蒙其咎(不撤掉他們,不出一年,他們也會受災(zāi))。”揚雄亦以為:“鼓妖,聽失之象(君王失聰?shù)谋硐螅?/span>也。硃博為人強(qiáng)毅,多權(quán)謀,宜將不宜相,恐有兇惡亟疾之怒。”上不聽(不加理睬)。
半民:西漢末年的經(jīng)學(xué)家們真是越說越玄乎,怎奈劉欣是個“唯物主義者”,不理他們那一套。
硃博既為丞相,上遂用其議,下詔曰:“定陶共皇(劉康)之號,不宜復(fù)稱定陶。尊共皇太后曰帝太太后,稱永信宮;共皇后曰帝太后,稱中安宮;為共皇立寢廟于京師,比(比照)宣帝父悼皇考制度。”于是四太后各置少府、太仆,秩皆中二千石。傅太后既尊后。尤驕,與太皇太后語,至謂之“嫗”。時丁、傅以一二年間暴興尤盛,為公卿列侯者甚眾。然帝不甚假以權(quán)勢,不如王氏在成帝世也。
半民:漢哀帝終于搬掉了師丹、傅喜、孔光這些元老重臣的前朝“石頭”,為所欲為了。于是親情(個人欲望)終于戰(zhàn)勝了禮制(漢家制度)。
稱漢元帝正牌皇后王政君為老太婆,大有平起平坐甚至凌于其上之感。這傅老太太(婕妤),逼死了馮婕妤,踩下了王皇后,這輩子總算是出了久居人下的惡氣。
但不得不佩服漢哀帝小小年紀(jì)的腦子,深知前朝(成帝)外戚專權(quán),因而只給傅家以富,而不給傅家以權(quán)。但傅家人出了傅喜之外,也不過是一群戴著帽子的猴子(沐猴而冠)罷了,給點甜頭也就不知所以,很容易就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