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卑族首領檀石槐攻打云中郡
影子干政
永壽二年(156)三月,蜀郡屬國(國都大致在今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一帶)夷人起兵反叛。
春,三月,蜀郡屬國夷反。
初,鮮卑檀石槐,勇健有智略,部落畏服,乃施法禁,平曲直,無敢犯者,遂推以為大人。檀石槐立庭于彈汙山、歠仇水上,去高柳北三百馀里,兵馬甚盛;東、西部大人皆歸焉。因南抄緣邊,北拒丁零,東卻夫馀,西擊烏孫,盡據匈奴故地,東西萬四千馀里。秋,七月,檀石槐寇云中。以故烏桓校尉李膺為度遼將軍。膺到邊,羌、胡皆望風畏服,先所掠男女,悉詣塞下送還之。
公孫舉、東郭竇等聚眾至三萬人,寇青、兗、徐三州,破壞郡縣。連年討之,不能克。尚書選能治劇者,以司徒掾潁川韓韶為嬴長。賊聞其賢,相戒不入嬴境。馀縣流民萬馀戶入縣界,韶開倉賑之,主者爭謂不可。韶曰:“長活溝壑之人,而以此伏罪,含笑入地矣。”太守素知韶名德,竟無所坐。韶與同郡荀淑、鐘皓、陳寔皆嘗為縣長,所至以德政稱,時人謂之“潁川四長”。
初,鮮卑寇遼東,屬國都尉武威段颎率所領馳赴之。既而恐賊驚去,乃使驛騎詐赍璽書召颎,颎于道偽退,潛于還路設伏;虜以為信然,乃入追颎,颎因大縱兵,悉斬獲之。坐詐為璽書,當伏重刑;以有功,論司寇;刑竟,拜議郎。至是,詔以東方盜賊昌熾,令公卿選將帥有文武材者。司徒尹頌薦颎,拜中郎將,擊舉、竇等,大破斬之,獲首萬馀級,馀黨降散。封颎為列侯。
冬,十二月,京師地震。
封梁不疑子馬為潁陰侯,梁胤子桃為城父侯(《資治通鑒》永壽二年三到十二月)。
面對西南蜀郡屬國夷人的造反,史料只一筆代過。
在東北。史料介紹說,當初,鮮卑族人檀石槐(137181)勇敢健壯,又有謀略,在部落中深受民眾的信任與敬重。檀石槐制定法令,審理訴訟,沒有人不信服,因此被大家推舉為部落首領。檀石槐在彈污山(位于今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興和縣東北與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尚義縣東南)和歠仇水上游(指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尚義縣南東的洋河)建立了首都(王庭),向西南離高柳城(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陽高縣龍泉鎮李官屯村)有三百多里,檀石槐現在是兵強馬壯,因此東部和西部的部落首領都歸附于他。于是,鮮卑人在南方劫掠漢朝的沿邊各郡,北方抗拒丁零,東方擊退夫余,西方進攻烏孫,完全占領了原匈奴的故土,統治區東西長一萬四千多里。
156年七月,檀石槐攻打云中郡(治所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東北),桓帝任命前任烏桓校尉李膺為度遼將軍。李膺到任以后,羌人和胡人都望風歸順,還把以前掠奪去的男女以及俘虜全部送到塞下歸還。
在今天山東省。泰山、瑯邪二郡的反賊首領公孫舉、東郭竇等人聚集三萬人,攻打青州、兗州、徐州,使這三州所管轄下的郡縣受到破壞。官兵連年討伐,都不見成效。尚書挑選能處理復雜事務的官員,將司徒掾、潁川郡人韓韶任命為嬴縣(治所在今山東省萊蕪市西北)縣長。盜賊聽說韓韶是一位精明強干的人,互相告誡不要進入嬴縣境內。其他縣的流民有一萬多戶逃到嬴縣,韓韶打開糧倉賑濟。主管糧倉的官員反對。韓韶解釋說:“能讓這些在溝壑中快死的人長久活下來既然被處死,我會含笑九泉。”泰山郡太守一向知道韓韶的好名和品德,就沒有處罰他。韓韶和同郡人荀淑、鐘皓、陳寔,都曾經擔任過縣長,在他們任職的縣里,都以施行德政而著稱,當時人們稱他們為“潁川四長”。
兩年前,鮮卑攻打遼東郡,遼東郡屬國都尉段颎(?—179年四月,字紀明。今甘肅省武威市人。東漢名將,西域都護段會宗從曾孫。與皇甫規、張奐并稱“涼州三明”)率部騎馬前去迎戰。隨后,他擔心鮮卑軍見他們馳援神速而驚恐逃走,于是,派驛站騎手假裝送來皇帝的詔書,征召段颎回京。段颎在行軍路上假裝撤退,隨后又秘密返回原地設下埋伏。鮮卑人信以為真,連忙入境追擊段颎,段颎縱兵大戰,將鮮卑軍全部殲滅。因段颎偽造詔書,應該判處死刑;但因討伐鮮卑有功,判了兩年徒刑;刑期滿后,被任命為議郎。到了今年,桓帝下詔,因東方盜賊昌獗,命三公九卿推薦文武雙全的人才。司徒尹頌推薦了段颎,段颎被任命為中郎將,進攻公孫舉、東郭竇等叛軍,殺了一萬多人,余眾有的歸降,有的解散。桓帝封段颎為列侯。
156年十二月,發生地震。
封梁不疑的兒子梁馬為潁陰侯,梁胤的兒子梁桃為城父侯。
也就是說,梁冀威風八面,雖然我們沒有看到他本人,其影子也在顯示神威。
永壽三年(157)正月初七,桓帝大赦天下。
春,正月,己未,赦天下。
居風令貪暴無度,縣人硃達等與蠻夷同反,攻殺令,聚眾至四五千人。夏,四月,進攻九真,九真太守兒式戰死。詔九真都尉魏朗討破之。
閏月,庚辰晦,日有食之。
京師蝗。
或上言:“民之貧困以貨輕錢薄,宜改鑄大錢。”事下四府群僚及太學能言之士議之。太學生劉陶上議曰:“當今之憂,不在于貨,在乎民饑。竊見比年已來,良苗盡于蝗螟之口,杼軸空于公私之求。民所患者,豈謂錢貨之厚薄,銖兩之輕重哉!就使當今沙礫化為南金,瓦石變為和玉,使百姓渴無所飲,饑無所食,雖皇、羲之純德,唐、虞之文明,猶不能以保蕭墻之內也。蓋民可百年無貨,不可一朝有饑,故食為至急也。議者不達農殖之本,多言鑄冶之便。蓋萬人鑄之,一人奪之,猶不能給;況今一人鑄之,則萬人奪之乎!雖以陰陽為炭,萬物為銅,役不食之民,使不饑之士,猶不能足無厭之求也。夫欲民殷財阜,要在止役禁奪,則百姓不勞而足。陛下愍海內之憂戚,欲鑄錢齊貨以救其弊,猶養魚沸鼎之中。棲鳥烈火之上;水、木,本魚鳥之所生也,用之不時,必至焦爛。愿陛下寬鍥薄之禁,后冶鑄之議,聽民庶之謠吟,問路叟之所憂,瞰三光之文耀,視山河之分流,天下之心,國家大事,粲然皆見,無有遺惑者矣。伏念當今地廣而不得耕,民眾而無所食,群小競進,秉國之位,鷹揚天下,鳥鈔求飽,吞肌及骨,并噬無厭。誠恐卒有役夫、窮匠起于板筑之間,投斤攘臂,登高遠呼,使怨之民響應云合。雖方尺之錢,何有能救其危也!”遂不改錢。
冬,十一月,司徒尹頌薨。
長沙蠻反,寇益陽。
以司空韓縯為司徒,以太常北海孫朗為司空(《資治通鑒》永壽三年一到十一月)。
桓帝大赦天下之后,南方居風縣(治所在今越南清化省一帶)縣令因貪污殘暴沒有限度,縣民朱達等人和蠻夷聯合攻打縣城,殺了縣令,聚集四五千人。
157年四月,這些人進攻九真郡,九真郡太守兒式戰死。桓帝下詔,命九真郡都尉魏朗打敗了朱達等人。
閏五月十一日,出現日食。
與此同時,洛陽發生蝗災。
有人上書說:“人民之所以貧困,是因為錢幣的重量太輕,厚度太薄,應該改鑄大錢。”奏章交給四府(即大將軍、太尉、司徒、司空)官員,以及太學中有見解的學生共同討論。太學學生劉陶上書說:“我們當前面臨的憂患,不在于錢幣,而在于人民饑荒。我看到這些年茂盛的莊稼都被蝗蟲和螟蟲吃光;民間所織的布都被朝廷和官員搜刮一空。人民所憂患的難道是錢幣的厚薄、銖兩的輕重嗎?即使當前能把沙礫化作南方出產的黃金,把瓦片變成白玉,而讓百姓渴了沒有水喝,餓了沒有飯吃,盡管有天皇氏、伏羲氏的純潔美德,唐堯和虞舜的清明政治,仍不能保證宮室門屏之內的安全。人民可以一百年不用錢幣,不能一天饑餓,所以吃飯才是最急迫的問題。主張改鑄錢幣的人,不了解農業生產是國家的根本大計,多數只說改鑄錢幣的好處。但是,如果一萬人鑄錢,一個人掠奪,仍然不能滿足。何況現在是一個人鑄錢,而有一萬個人來掠奪呢!盡管把天地間的陰陽二氣都當作炭火,把萬物都當成銅,驅使不吃飯的人民,使用不饑餓的役夫,仍然不能滿足永無止境的錢幣需求。要想使人民富裕,最要緊的在于停止征役,禁止掠奪,使百姓不必被義務勞工所困,自然就會富足。如果陛下哀憐天下百姓,想改鑄錢幣,使其整齊劃一,用來拯救時弊,這就像將魚養在鍋里的沸水中,讓鳥棲息在燃燒的樹木上。水和樹木本來是魚和鳥賴以生存的地方,但用得不當,一定會被燒焦或煮爛。希望陛下放寬刻薄的禁令,暫緩實行改鑄錢幣的建議,傾聽民間流傳的歌謠、諺語,詢問路旁老人的憂患,觀察日、月、星辰的變異,洞察山峰崩裂、河水干涸的警告。天下人民的心愿,國家急需辦理的大事,就可以看得明明白白。我想,當今田地雖然寬廣卻得不到耕種,人民雖多卻得不到食物。一群小人爭相搶奪官爵,掌握著國家的政權,猶如兀鷹兇殘而橫行天下,又像烏鴉貪得無厭,連皮帶骨把人民一口吞下,而仍不能滿足。我擔心服役的工人和窮困的工匠會突然從建筑工地崛起,他們扔掉斧頭,捋衣出臂,登高向遠吶喊,使憂愁怨恨的人民起來響應,猶如云一樣紛紛聚集。到那時,即使有一尺見方的銅錢,怎能挽救危亡!”由于劉陶的建議,桓帝停止改鑄錢幣。
157年十一月,司徒尹頌去世。
長沙郡(治所在今湖南省長沙市)蠻人造反,攻打益陽縣(治所在今湖南省益陽市)。
桓帝讓司空韓縯接替尹頌擔任司徒;提拔太常孫朗擔任司空。
延熹元年(158)五月二十九日,出現日食。
夏,五月,甲戊晦,日有食之。太史令陳授因小黃門徐璜陳“日食之變咎在大將軍冀”。冀聞之,諷雒陽收考授,死于獄。帝由是怒冀。
京師蝗。
六月,戊寅,赦天下,改元。
大雩。
秋,七月,甲子,太尉黃瓊免;以太常胡廣為太尉。
冬,十月,帝校獵廣成,遂幸上林苑。
十二月,南匈奴諸部并叛,與烏桓、鮮卑寇緣邊九郡。帝以京兆尹陳龜為度遼將軍。龜臨行,上疏曰:“臣聞三辰不軌,擢士為相;蠻夷不恭,拔卒為將。臣無文武之才,而忝鷹揚之任,雖歿軀體,無所云補。今西州邊鄙,土地塉埆,民數更寇虜,室家殘破,雖含生氣,實同枯朽。往歲并州水雨,災螟互生,稼穡荒耗,租更空闕。陛下以百姓為子,焉可不垂撫循之恩哉!古公、西伯天下歸仁,豈復輿金輦寶以為民惠乎!陛下繼中興之統,承光武之業,臨朝聽政而未留圣意。且牧守不良,或出中官,懼逆上旨,取過目前。呼嗟之聲,招致災害,胡虜兇悍,因衰緣隙;而令倉庫單于豺狼之口,功業無銖兩之效,皆由將帥不忠,聚奸所致。前涼州刺史祝良,初除到州,多所糾罰,太守令長,貶黜將半,政未逾時,功效卓然,實應賞異,以勸功能;改任牧守,去斥奸殘;又宜更選匈奴、烏桓護羌中郎將、校尉,簡練文下,授之法令;除并、涼二州今年租、更,寬赦罪隸,掃除更始。則善吏知奉公之祐,惡者覺營私之禍,胡馬可不窺長城,塞下無候望之患矣。”帝乃更選幽、并刺史,自營、郡太守、都尉以下,多所革易。下詔為陳將軍除并、涼一年租賦,以賜吏民。龜到職,州郡重足震栗,省息經用,歲以億計。詔拜安定屬國都尉張奐為北中郎將,以討匈奴、烏桓等。匈奴、烏桓燒度遼將軍門,引屯赤阬,煙火相望。兵眾大恐,各欲亡去。奐安坐帷中,與弟子講誦自若,軍士稍安。乃潛誘烏桓,陰與和通,遂使斬匈奴、屠各渠帥,襲破其眾,諸胡悉降。奐以南單于車兒不能統理國事,乃拘之,奏立左谷蠡王為單于。詔曰:“《春秋》大居正;車兒一心向化,何罪而黜!其遣還庭!”
大將軍冀與陳龜素有隙,譖其沮毀國威,挑取功譽,不為胡虜所畏,坐征還,以種暠為度遼將軍。龜遂乞骸骨歸田里,復征為尚書。冀暴虐日甚,龜上疏言其罪狀,請誅之,帝不省。龜自知必為冀所害,不食七日而死。種暠到營所,先宣恩信,誘降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討;羌虜先時有生見獲質于郡縣者,悉遣還之;誠心懷撫,信賞分明,由是羌、胡皆來順服。暠乃去烽燧,除候望,邊方晏然無警;入為大司農(《資治通鑒》延熹元年五到十二月)。
158年五月二十九日出現日食后,太史令陳授通過小黃門徐璜上奏,說:“出現日食的罪過在于大將軍梁冀。”梁冀聽到消息,授意洛陽縣令逮捕和拷問陳授,陳授死在獄中。桓帝因此仇恨梁冀。
與此同時,洛陽發生蝗災。
六月初四,桓帝可能是蝗蟲成災而大赦天下。改“永壽四年”為“延熹元年”。然后舉行求雨的祭祀大典。
158年七月二十日,桓帝免除了太尉黃瓊的職務,提拔太常胡廣擔任太尉。
十月,桓帝前往廣成苑(位于今河南省汝州市臨汝鎮西北)打獵,隨后北返進入洛陽地區的上林苑。
十二月,南匈奴各部同時反叛,與烏桓、鮮卑等外族軍隊聯合入侵漢朝沿邊九郡。桓帝任命京兆尹陳龜擔任度遼將軍。陳龜臨行前,向桓帝上書說:“我曾聽說日、月、星辰逆軌道運行時,應該選拔士人為相;蠻夷不恭順朝廷時,應該選拔士兵為將。我沒有文武雙全的才能,卻擔當大軍統帥的重任,即令身死也難以報答陛下。如今西方邊界地區,土地貧瘠加上山多夾雜沙石,人民不斷受到外族的侵犯、擄掠,家家戶戶都已經殘破,雖然還有一口氣可以呼吸,但實際上如同一具枯干的朽骨。往年并州下大雨,同時發生水災和蟲災,農作物荒廢,踐更(古代的一種徭役。可以出錢雇人代替)空缺。陛下把百姓當作子女,怎么能不盡力撫養呢?古公亶父(周朝的奠基人,周文王的祖父)、西伯侯姬昌(即周文王),天下人都已紛紛歸向他倆,哪里還需要再用車輛載著金銀財寶,向人民施行恩惠?陛下繼承中興的皇統,延續光武帝的基業,臨朝處理政務,然而對這些卻沒有特別留意,并且州牧、太守都不賢良。有的人甚至是出自宦官推薦,他們畏懼冒犯圣上的旨意,就只求得過且過。人民呼喊和嗟嘆的聲音,招來更大的災害。外族兇猛強悍,趁大漢政治衰敗,利用人民的怨恨起兵作亂。至使糧倉全被豺狼吃光,朝廷多次出兵討伐,卻收不到絲毫功效。這都是將帥不忠,貪官聚斂造成的。前涼州刺史祝良上任后,對貪官污吏多有檢舉揭發,郡太守和縣令、縣長,受到貶謫和撤職的將近半數,他任職不到一年,政績和功效卓著,實在應該給他特別的獎賞,以勉勵他的功績和才華。還應該更換其他不稱職的州牧、太守,罷免邪惡的貪官。并應該重新遴選護匈奴、烏桓、西羌等中郎將、校尉,要求具備文武全才,授予行使法令的權力。免除并州、涼州今年應該繳納的田租和更賦,寬大赦免罪犯,給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這樣善良的官員就能知道奉公守法,邪惡的官員就知道營私舞弊的禍害,胡馬不會再來暗中窺伺長城,邊塞也將沒有候望烽火的憂患。”陳龜的建議得到了桓帝的支持,桓帝重新任命幽州、并州刺史,對京兆虎牙營、扶風雍營的都尉,郡太守和都尉以及以下的官員,也多有更換。并且下詔說:“為了支持陳將軍的請求,免除并州、涼州一年的田租和更賦,以表示朝廷對官員和人民的恩賜。”陳龜到任后,所在州郡的官員,都十分震驚與惶恐,每年節省下來的經費以億計算。
桓帝下詔,任命安定屬國都尉張奐為北中郎將,率部討伐匈奴、烏桓等外族。匈奴、烏桓用火焚燒駐扎在五原郡的度遼將軍府大門,又前往赤阬,煙火可以看得很清楚。張奐的部隊非常驚恐,紛紛準備逃亡。可是,張奐仍然安坐帳中,跟他的門徒和學生照樣自如地講解、朗誦經書,軍心才稍微安定。隨后,張奐秘密派使者勸說烏桓,暗中和烏桓和好。接著命烏桓人殺了匈奴以及匈奴的旁支屠各的首領,匈奴人在慘敗面前全部投降。張奐認為南匈奴伊陵尸逐就單于車兒沒有能力處理匈奴國事,將車兒軟禁,奏請朝廷改立左谷蠡王為單于。桓帝下詔反對說:“《春秋》主張大居正,以君位傳子為常道。車兒一心歸向朝廷,有什么罪過要罷黜他?送他返回王庭!”
大將軍梁冀和陳龜之間一向有怨恨。梁冀誣陷陳龜毀壞國家的威嚴,牟取個人的功名,不能得到匈奴人的敬重和順服。陳龜因此被召回洛陽,改任種暠為度遼將軍。陳龜請求退休回鄉。后來,朝廷又征召他擔任尚書。這時,梁冀暴虐無道日盛一日,陳龜向桓帝上書彈劾,請求誅殺梁冀,桓帝沒有回復。陳龜知道自己一定會被梁冀所害,于是絕食七天餓死。種暠到度遼將軍大營以后,首先宣布朝廷的恩德和信義,勸誘外族歸降;有不歸降者進行討伐。有些羌人以前被生擒,囚禁在郡縣官府作為人質,種暠命令全部釋放。他誠心誠意地懷柔安撫,賞罰分明,因此羌人、胡人都紛紛前來歸順。隨后種暠下令拆除烽火臺和了望亭,邊境一片安寧。后來種暠因功被調回洛陽擔任大司農。
從以上史料可以看出,梁冀的身影到處可見,世界上的事總有終結,那么梁冀作惡多端會得到什么結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