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西安碑林博物館探尋百體書法蹤跡
郭必謙
去西安碑林博物館,觀賞歷代碑刻、墓志,進一步探求百體書法的蹤跡和淵源是我多年的心愿。這次從北京到平遙,再到西安,一路上我都在想這一件事。
昨日下午有空閑,我便從賓館開車去西安市文昌門內(nèi)三學街15號,在西安碑林博物館對面停車場停車。按門衛(wèi)提示掃描微信,通過檢測體溫,進入大門到售票處辦理優(yōu)惠票手續(xù)。
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館藏從漢代到近代的碑石四千余方,是我國保存古代碑石最多的地方。它是新中國成立后陜西省創(chuàng)建最早的博物館,以收藏、陳列和研究歷代碑刻、墓志及石刻為主,為我國獨樹一幟的藝術博物館。
我撰寫的《中國百體書法概述》一書引用的不少圖片源于這個博物館,很多圖片因為是網(wǎng)絡上下載的公共文獻資料,不是原圖,使用后效果不甚理想。每每想到這個問題,我總想到西安碑林博物館自己拍照,獲取原始資料。如宋代夢英的十八體詩是書法史上留存下來最早的百體書法圖例,有沒有更多的其他百體書法圖例?我心存疑惑。為了講好我國傳統(tǒng)文化(國粹)書法的故事,我想到此處探求一番。
走進西安碑林博物館,它的建筑雖沒有我想象中的高大,院內(nèi)寬敞,古樹參天,曲徑通幽,一排排古樸典雅的明清建筑,滲發(fā)著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這是一個觀賞學習和思悟禪道的好地方。
幾個碑林亭內(nèi)豎立著唐代的碑石,我們只能在封閉的門外遠望。可參觀的歷代石刻石碑有6個院子,7個參觀室。每個展室碑石高高低低,錯落有致,目不暇接。院內(nèi)廊亭內(nèi)東西側也有不少石碑墓志。
許多參觀游客跟隨著導游的步伐走,聽他們講解第一展室的《開成石經(jīng)》(《周易》《尚書》《詩經(jīng)》等12部)。第二展室里的張旭《斷千字文》、柳公權《玄秘塔碑》,以及僧懷仁集王羲之書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顏真卿《多寶塔碑》、《顏家廟碑》等,無一不是從古至今書法愛好者學習的范本,當然吸引參觀者的眼球。可是,我對這些內(nèi)容早從許多典籍中看了無數(shù)遍,所以不去聽,而自我尋找別人不注意的東西。
在第二個廊亭里,我發(fā)現(xiàn)了鴣頭篆碑刻,發(fā)現(xiàn)了鳥書的蹤跡,覺得一陣陣激動。
在第三展室,我終于在一個偏僻的角落里找到了宋代夢英的18體惠林詩碑刻。這兒沒有放置標牌注解,一般的參觀者也不知道其價值珍貴。在我國書法史上,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朝梁人庾元威《論書》一文講述了用108種書體為別人寫屏風的故事,但沒有圖例存世;唐代書法家韋續(xù)寫過一本書《墨藪》,講述了古代56種書體,并逐一說明其來歷。如龍書、八穗書、倉頡大篆、云書、鸞鳳書、蝌蚪書、仙人形書、龜書、鐘鼎書、倒薤書、虎書、鳥書、魚書等等,依然沒有圖例存世。直至北宋年間,詩人、書法家夢英搜集了上代流傳的篆書,撰寫出18體《惠林詩》。被宋代皇帝看中,刻在京都太廟里,供各地學子考生來觀摩學習。后來,僧人道肯(字莫庵)又在此基礎上繼續(xù)搜集擴充,集匯了32種篆書字體,印制了32體書法《金剛經(jīng)》傳播之世。之后,相繼出現(xiàn)了清代的百體千字文,32體篆書《盛京賦》等等。可以說夢英的18體詩碑刻在書法史有著開拓性的作用,這塊碑石對于書法研究者意義重大。
在18體詩碑刻旁,我拍了幾次照,因為玻璃的反光,所拍的照片十分不理想。于是在第四展室向出售資料的服務員探問:有沒有18體詩碑刻的拓片。她們回答說沒有,讓我在去第五展室的售貨亭前詢問有沒有相關的書。我走過去一打聽,售貨員拿出幾本書,說里邊都有18體詩碑刻的圖片。我選擇了一本《石墨鐫華:西安碑林書法藝術》,這本書中保存了早年18體詩的拓片,圖案十分清晰。女售貨員說現(xiàn)在館內(nèi)已不容許拓明代以前的碑刻了,因為明代以前的碑都用玻璃罩起來進行高級別的保護。
這本書售價198元,價格不菲。我詢問可以不可以打折,女店員回答說沒有折扣。然后盯著我看,似乎懷疑我有沒有誠心買書。
我笑著說:“我只是問一下打折的事,這本書對我來說很重要,我去年出版的《中國百體書法概述》一書引用了這本書里不少碑刻,我書中的圖片不理想,買了這本書,以后我的書再版可以掃描書中的圖片,過去我為寫一本書要買上千冊書做資料。因此你們這本書《石墨鐫華:西安碑林書法藝術》即使再貴,我也會買的。”
“噢,你還搞百體書法啊!比我們聽說的還多。”她驚訝起來。我便簡單地介紹了一下百體書法的淵源,她聽后也知道了夢英18體詩碑刻的意義。于是,熱情地對我說:“你跟我來,我?guī)憧?2體書法的碑刻。”
在第五展室的外墻左側,有不少塊頭不大的碑,她指著其中一塊碑說:“你細看這塊碑,怎么樣?”
這是明代正德年間永壽王題的詩翰(即《謁泰岳行祠文》)的碑刻。一個字一種體,72個字的文章用了72種書體,這是歷史上留下的珍貴書體資料,我過去從來沒有聽說過,便連忙拍下照片,連聲感謝。
(岣嶁碑)
在第六、第七展室我又看到了兩塊清康熙五年的岣嶁碑,一塊柳葉篆的碑刻。一塊繆篆碑刻。岣嶁碑字似繆篆,又似符箓。相傳為夏禹所寫,實為后世偽托。但碑上的字是一種特殊的篆體書法,湖南許多地方的山上有這樣的碑刻。過去我只見過圖片,這次看到原滋原味的碑刻,又是一種新異的感覺。
(柳葉篆墓志碑刻)
(繆篆碑刻)
(五岳真形圖)
這些碑刻讓我感到很親切,是夢寐以求的東西。五岳真形圖也是一塊奇碑,碑中的符號,是目前我國研究道教文化的重要文獻。這五個符號,是圖騰文字,不僅見于歷代書目抄繪,更見于古代飾物、鼎器(禮器)、硯臺、石碑等中。它們歷經(jīng)近兩千年沒有被滾滾歷史所湮沒,真是傳統(tǒng)文化的幸事。
《關帝詩竹碑》是竹葉篆的代表之作,過去看到的圖片不清晰,這次看到碑石與拓片,拍了照片十分令人滿意。
(百體百壽圖)
這次參觀碑林博物館,我不僅見到顏體、歐體、柳體、廋金體楷書的真跡,看到了王羲之行書、蘇東坡行書等等書體的標本,還看到了許多不知名的詩人古碑刻,以及百體壽字。我覺得是乘興而來,滿載而歸。我想以后再詳細研究《石墨鐫華:西安碑林書法藝術》一書,一定可以獲得大量的書法藝術營養(yǎng),進一步提升自己研究書法的水平。
——寫于2020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