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有兩種說法,一為齊晉楚吳越,二為齊晉楚宋秦。齊晉楚沒有爭議,但吳越宋秦是有爭議的。吳越雖然風頭一時無兩,但中原諸侯一直認為他們是偏隅江南的小諸侯。宋襄公小霸,卻在泓水之戰被楚軍打回原形。秦國呢,是唯一不在中原爭霸的霸主,當然也就有了爭議。
秦穆公為何要霸西戎,而不去爭霸中原?這其中更多的是無奈。
我們來看河東、河西、關中三個地理概念。河西,位于黃河與洛水之間,土地肥沃,兵家必爭之地。河西的西側是關中,秦國的核心領土;東側是河東,晉國的核心領土。
河西被周天子承認的諸侯只有兩個,梁國和芮國。秦晉雙方,以河西作為緩沖,雖然雙方都虎視眈眈,但都沒有辦法獨自吃下河西。
公元前640年,秦穆公親自領兵,越過洛水,閃電般占領梁國和芮國,將河西納入秦國版圖。秦穆公抓住一個很好的時機,當時晉國發生動亂,太子申生自殺,晉國亂了二十年左右。
后來晉文公即位,與楚國打了城濮之戰,大破楚軍,稱霸中原,晉國的軍事實力與秦國大幅拉開差距。
晉國中軍將趙盾糾集鄭、宋、等國的兵力,統領諸侯大軍,浩浩蕩蕩渡過黃河,明目張膽地侵占秦國河西領土。趙盾這個人特別狠,后來他還弒過晉靈公,現在對秦人,他更不會手下留情。
秦軍吃了幾個敗仗,丟了幾座城邑后,轉為戰略防御。重點防御幾個據點和重要城邑,不與晉軍主力決戰,在河西北部和南部都保留有城邑和據點,力保半個河西。
圖-秦晉在河西形成對峙局面
晉國的地理形勢,決定它要同時和楚國、齊國、秦國爭霸,晉國最大的敵人還是南方的楚國。所以晉秦的河西之爭告一段落后,晉國的戰略目標,立即逐漸轉移到東線、南線、北線(中山國)。此后數百年,雙方都是這個狀態,秦國一直不敢貿然收復失地。
秦穆公晚年,迫于地緣形勢,不得已將秦國的戰略目標,轉移到西部。
秦國本身是從西部高原上下來的,秦國以西的地界,是一番什么景象呢?
“游牧為主,部落聯盟”,這八個字或許可以概括隴山之西,秦國西部的各方力量,這與秦國發跡之前的情況差不多。
這些部落聯盟中,實力最強的一支,為生活在狄道(今甘肅臨洮)的綿諸戎。當時的狄道,文化淵遠流長,其石器制作精美,陶器更是領先于當時代。
綿諸戎擅騎射,同時也播種農作物,在與其他戎人的商業交易中獲利甚豐,因此部落實力強勁,統治西部十二個部落,勢力范圍達上千里。
狄道地處黃河的支流洮河流域,由于地處高原,并無參天大樹,不過植被倒也繁盛,無論牛羊駿馬還是人類,都樂于在此定居。
圖-秦穆公霸西戎
狄道與甘肅蘭州,其實只隔了一座山脈,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勢力并未滲入到蘭州,中原文明進入蘭州,是漢武帝時期的事情了。
綿諸戎民風彪悍好戰,以強大的武力統治西部十二部落,與犬戎聯盟,匈奴聯盟類似。
大概三百多年后,趙國的相國李兌去世,李氏家族就搬到這里,很快就孕育出李信、李廣這樣的猛將,后來唐朝開國時期的李淵、李世民,祖籍都是這里。可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江南山清水秀養美女,狄道山高水惡出猛將。
公元前623年,秦穆公親自領大軍,西征綿諸戎。
這次的戰爭,秦人沿著渭水而上,先到達祖地秦邑,祭拜祖先之后,再揮師西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襲綿諸戎,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綿諸王。
十二個戎狄部落先后歸服,秦國辟地千里,國界南至秦嶺西和,西達狄道(今甘肅臨洮),稱霸西戎。
秦穆公霸西戎,威震天下,周天子派人送來一面金鼓,表示祝賀。東周與秦國的關系一直不錯,主因是西周為犬戎所滅,而秦國又一步步地滅亡犬戎聯盟的各個部落。
秦穆公霸西戎,是在晉國的壓制下,采取的一種戰略轉移。領土大幅增加后,秦國的綜合國力得以提升,這為三家分晉后秦國再度東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訂閱微信公號,地圖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