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周末,《孤注一擲》引爆了社交媒體。
除了對電影本身的討論,本片的超前大規模點映,也引起了許多爭議。
有的網友認為,《孤注一擲》上周六開始點映,每天14:00-21:00排片,黃金場占比最高甚至超過了45%,而且這樣的規模要維持到這周五正式上映。這種做法“搶了其他電影的排片,是惡性競爭”。
也有網友認為,影院愿意給《孤注一擲》排片,說明這部片子叫好且叫座,否則“就算是全球上映,沒人看也沒用”。
爭議之下,《孤注一擲》片方不得不將正式上映檔期從8月11日提前到了8日,試圖消解輿情。
從數據上看,《孤注一擲》的點映策略是成功的。
截至8月7日19:00,8月5日-7日三天的點映票房分別是1.7億、2.1億、1.1億,總點映票房逼近5億元,超過《八角籠中》的4.2億元,打破了中國影史點映票房歷史紀錄。如果繼續點映下去,這個紀錄勢必還會刷新。
點映,通常是一部電影為了口碑營銷、提前小范圍上映的一種行為。
國內最早采用這一方式的電影是2002年張藝謀導演的《英雄》,當時《英雄》在深圳點映了7天,目的不是口碑營銷,而是為了獲得奧斯卡提名資格,否則按照既定的檔期上映,會錯過奧斯卡報名窗口期。
無心插柳柳成蔭,想不到這次點映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個多月后,《英雄》以2.48億元票房的成績成為了2002年華語電影票房冠軍,占全年票房的四分之一,連《指環王》(5600萬元)和《蜘蛛俠》(4300萬元)都難以望其項背。
《英雄》開啟了華語電影大片時代。(圖/《英雄》)
在這之后,不斷有電影嘗試點映,彼時的點映一般只選擇幾個一線城市進行少量放映,比如2012年的《人再囧途之泰囧》,只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四地點映。
開大規模點映先河的,要從2015年開始,這一年,由叫獸易小星執導的奇幻喜劇電影《萬萬沒想到:西游篇》提前一周開啟點映,排片量一度接近21%。
相比之下,《孤注一擲》這周一的點映排片量已經達到24.6%,況且如今影院數和銀幕數都有了很大提升,點映規模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點映是影片獲得口碑效應的殺手锏,2018年《我不是藥神》點映排片量大概10%,卻撬動了超過50%的票房占比,之后正式上映也見證了這部電影“封神”的軌跡,總票房30多億,目前,只有今年暑期檔電影《消失的她》達到了這個高度。
然而,《閃電俠》也進行了點映,但效果很差,總票房還不到2億,盡管豆瓣評分一度高于8分。
《孤注一擲》的點映策略能取得高票房效應,跟王傳君的演技有很大關系。最近片方多次在短視頻平臺推送有關內容,盡管王傳君只是“四番”,但不少影迷都是沖著他去觀影的。另外,關于緬北詐騙的新聞熱點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影片的關注度。
至于口碑,對不起,點映期間恕不公開口碑——這也是許多網友杯葛這次點映的一個靶點。
網友質疑《孤注一擲》故意不開分。(圖/微博截圖)
點映的目的是為了口碑營銷,影片質量是口碑營銷的根本,好電影才會吸引更多人看。但這里的“好”不一定是指電影的“水平”有多高。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地球最后的夜晚》,這部電影“水平”確實高,用了很多意象和朦朧的表達,但觀眾看不懂,所以反而“口碑”很差。這也導致影片到了檔期中后期,票房沒了后勁,再也沖不動了。
當時的營銷,如今歷歷在目。營銷過頭,也會反噬自身。
當然,水平很差肯定也不行。像《愛情公寓》電影版,劇情幾乎跟劇版無關,只是一個升級打怪的低級劇本,那觀眾也會用腳投票。
從目前來看,一部電影要有好的口碑,水平要在線,特效別太拉胯,最好帶點中國元素。《流浪地球》是中國科幻,《長安三萬里》是中國歷史,《封神第一部》是中國神話,《八角籠中》《孤注一擲》反映的是中國現實。
但點映的目的,終歸是服務于營銷。許多電影在點映階段會和一些線下觀影團合作,片方會和觀影團立約,如觀影之后必須發布五星好評才能贏得積分或者禮品、心里有吐槽要留到影片正式上映之后再發。
有影迷嘗試過觀影之后馬上發布差評,結果被觀影團負責人打電話,要求刪掉差評,否則會拉黑處理,以后再也不能參加觀影團。
業內有句話叫“做口碑”,意思是口碑是做給人看的。甚至這幾年還衍生出了“點映場口碑”的新概念,但這個概念水分極大,畢竟跟觀影團合作,就意味著這部分影迷只會輸出好評。這也是為什么默認點映規模一定要小的原因,因為好控制。
點映場評分9.7就很炸裂嗎?這么好看為什么不是10分?
這個暑假,形勢卻變了。從《八角籠中》到《熱烈》,再到《孤注一擲》,一部比一部點映規模大,甚至還有網友認為是片方和院線同流合污。
有院線經理告訴新周刊:“不存在搶排片量的問題,之前開點映預售的時候,《孤注一擲》上座率高很多,所以會追加排片。院線也是要盈利的,不可能為了平衡排片量去排冷門電影。這不僅不是惡性競爭,反而是市場充分競爭的自然選擇。”
也就是說,院線只是根據片方給定的點映時間、根據上座率進行排片。這次《孤注一擲》給的時間窗口很長,14:00-21:00長達7個小時,幾乎覆蓋了黃金場。站在院線角度,多排上座率高的電影沒什么問題。
檔期即契約,
點映不能搞成“面”映
但從客觀上來說,大規模的點映,擠占了其他同檔期影片的空間。
一部電影要上映,往往會官宣一個正式上映的日子,這就是所謂的定檔。定檔不光是片方和觀眾之間的契約,也是一部電影和其他電影之間互不侵擾的某種保證。
定檔之后,觀眾會對影片建立期待,有一些忠誠度高的影迷還會籌辦影迷場、準備物料來迎接電影的上映。同時,其他電影的片方也會根據這一電影檔期來選擇規避還是同時上映。
強強聯合效應一般只有像春節檔一樣的特殊檔期才能形成。特殊時期的強強聯合,不僅不會分流觀影人群,反而還會吸引影迷馬拉松式打卡觀影,形成雙贏格局。如今年春節檔《流浪地球2》和《滿江紅》的票房都破了40億元人民幣。
普通檔期能形成強強聯合局面的情況很少,今年北美的“芭本海默”現象就十分罕見,其中《芭比》全球票房已破10億美元,《奧本海默》也已經破了5億美元。
但再想擠進第三部電影就很難了,比這兩部更早上映的《碟中諜7》雖然口碑不錯,也已經止步于4億美元,回本無望。
網友創作的“芭本海默”創意海報。
換句話說,普通檔期電影之間的分流效應是非常明顯的。國內大多數電影都會選擇周五上映,滿打滿算會有整整一周的優勢檔期。如果第一周上座率高,第二周的排片也能得到保證,票房就能走長紅路線。
目前來看,受《孤注一擲》大規模點映沖擊最明顯的電影中,首當其沖的是《巨齒鯊2》,因為上周五這部電影才剛定檔,理論上應該有一周的優勢檔期,但周六就被《孤注一擲》“截了和”。
不過,這部電影本身口碑也不好,這周一上座率已經跌到了8.1%,不及《孤注一擲》的三分之一。把票房低的責任全推給《孤注一擲》的大規模點映,也不科學。
被沖擊最嚴重的,非《封神第一部》莫屬,直到上周四,這部電影排片量依然以28%高占第一。但到了這周一,這部電影排片量已經跌到了19%。排片量降低,票房勢必也會受影響。
接下來的這個月,基本上都沒什么相似量級的新電影定檔,《孤注一擲》幾乎可以享受整個8月的完整檔期。
當然,也不能完全怪《孤注一擲》。《八角籠中》幾乎點映了20天,排片超過20%的天數就有7天,為什么當時就沒有引起這么大爭議呢?
一位網友的評論似乎揭示了某種真相:
“《八角籠中》點映影響的是誰?幾乎僅有陳思誠監制的《消失的她》,而且《八角籠中》的出品方也有陳思誠。《孤注一擲》影響的是誰?《封神第一部》《巨齒鯊2》《熱烈》……這幾家幾乎每一部電影營銷都做得非常好,電影本身口碑也不差,能打敗魔法的只有魔法。”
在“封神”“熱烈”等點映口碑、營銷都做得不錯的情況下,《孤注一擲》靠口碑不一定能沖多遠,所以超長點映這種非常措施,便起到了壓制其他電影的排片,從而突圍而出的效果。
疫情三年以來,華語電影今年好不容易有了起色,如此內卷、互相搶檔期,惡性競爭的局面對整個電影行業來說是一種損耗。
既然有口碑,那就靠口碑打敗口碑;既然有檔期,那就在檔期之內贏取觀眾的心,這才真正厚道靠譜,華語電影也才可能走得更加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