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層次模型
當你聽到下面的幾句話時,不要思考,憑你的直接感受,你更喜歡哪個評價呢?
1. 你一定是你們公司的專家!
2. 你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
3. 你完全體現了專業主義精神!
4. 看得出你專業能力很強!
5. 你做的這個報告很不錯!
6. 這個報告真漂亮!
其實,這6句話基本體現了迪爾茨的邏輯層次模型(見圖0-圖1),你更喜歡哪句,也就意味著你的第一關注點在哪個層次。這六個層次自下而上分別是環境(為限制因素,即何時When、何地Where)、行為(活動,即你做了什么do What)、能力(方向,即你怎么做到的How to do)、信念/價值觀(動機,即你為什么做Why)、身份(使命,即你是誰?或你給自己的角色定位是什么?Who),以及系統(關系Relation,即你與系統之間的關系)。
迪爾茨的邏輯層次模型,源于羅伯特·迪爾茨著的《從教練到喚醒者》(見下圖)。
結構化邏輯層次模型
在學習中,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實際應用,又對其進行了一次“結構化”,現在分享如下:通常,這個六個層次可分為三個階段(自下而上)。
第一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第一層(環境)和第二層(行為),多數關注“事”(見圖2)。即,何時,在什么樣的環境下,做什么樣的事,這個階段管理者通常會忽略人。
第二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層(能力)、第四層(信念價值觀)、第五層(身份)。這個階段,開始更多地關注“人”(見圖3),因為人的能力(第三層)決定了這個人能否在特定的環境(第一層)下,完成特定的任務(第二層);人的動機(第四層)則決定了這個人在特定的環境(第一層)下,完成特定的任務(第二層)的意愿度。
而動機(第四層)和能力(第五層)的交互作用就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常見到的四種情況(見下圖)
同時,人對自我身份(第五層,使命)的認知,又決定了他/她會以何種動機,付出多少努力(能力)在特定的環境下,完成特定的任務。
第三個階段
最后就是,第三個階段。即第六層(見圖4)——系統(如家庭、職場、社會等)。在這個階段,人需要完成一個使命的轉換,也就是要建立你與系統的關系(即,你在家庭中的定位,及與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你在職場中的定位及與相關方的關系等)。
(摘錄:行動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