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裂變及原子能發電日期:2011-04-12 作者: 來源:文匯報 |
![]() |
原子能發電,利用來自核燃料的熱能使水沸騰,采用蒸汽推動類似風車那樣的渦輪機,最后驅動發電機發電。利用蒸汽進行發電的原理與火力發電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使用核燃料還是使用煤炭、天然氣或者石油等其他能源生成蒸汽。 普通原子能發電,利用了核燃料中高達3%的鈾235原子發生核裂變時產生的巨大熱能。1克鈾235產生的能量,相當于3噸煤炭或者2000升石油所產生的能量。所謂核裂變,指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發生分裂。原子核,由中子以及質子這兩種粒子組成。當來自外部的中子撞擊鈾235后,變為小的原子核,并產生新的中子和熱能。飛散出的中子與附近的鈾235原子核再次撞擊后,不斷發生核裂變,從而產生出巨大熱能。 循環核裂變,不斷產生熱能的狀態,被稱為“臨界”。進行核能發電時,必須保持這種狀態。核燃料,呈細長的棒狀,也就是新聞報道中經常提到的“燃料棒”。核裂變的狀態,通過取出和放入利用容易吸收中子材料制成的控制棒來進行調整。 反應堆,就是發生核裂變,并且使水沸騰的巨大裝置。東京電力公司在福島核電站中采用的沸水型反應堆,利用管子將蒸汽送入附近的建筑物內,驅動渦輪機進行發電。發電后的蒸汽,在名為“冷凝器”的裝置中用海水進行冷卻,變為水后再次被送往反應堆,如此反復循環。 用于發電的水,除了生成蒸汽之外,還在反應堆中起著降低中子的速度,有效推進反應的作用。因為如果來自核裂變的中子飛出速度持續過快,將無法實現下一次的核裂變。專家介紹說:“沒有水,中子將無法減速,就不會發生連續核裂變反應。”也就是說,如果反應堆處于無水的空燒狀態,就不會發生連續核裂變。 來自核燃料的熱能,并不僅僅產生于核裂變。當鈾235發生核裂變后,會變為各種各樣的原子核,生成將近100種被稱為“核裂變生成物”的物質。這些物質,幾乎全部都是不穩定的放射性物質。在這些物質進入穩定狀態之前,會一邊發射出β射線等放射線,一邊循環“衰變”,持續散發熱能。含有大量核裂變生成物的乏燃料,平時必須放入水池中,用水連續冷卻數年時間。 不同的核裂變生成物,其衰變速度各不相同。所謂“半衰期”,指數量減少為一半的時間,具體時間從不到1秒鐘一直到一千萬年以上不等。在核電站事故中,最典型的是碘131(半衰期8天)和銫137(半衰期30天)。專家解釋說:“半衰期短,立即就會發生衰變。半衰期如果過長,就難以檢測出了。碘131和銫137不僅數量多,而且具有容易檢測出的半衰期。”資料顯示,上述物質進入人體之后,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影響。 在核電站中,必須嚴格密封放射性物質。包裹核燃料的管子、厚達16厘米的鋼鐵壓力容器、厚達3厘米的鋼鐵收納容器、約2米厚的混凝土墻壁等,組成了保護核電站的多重屏障。 盡管有著如此嚴密的保護措施,在本次福島核電站事故中,由于冷卻水泵受海嘯影響無法啟動,導致無法冷卻反應堆以及放入乏燃料池內的核燃料,并引發了放射性物質泄漏等一系列嚴峻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