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0萬”對上海意味著什么專家指出,重要的不是大數,應該是結構日期:2011-05-04 作者:張曉鳴 來源:文匯報 |
![]() |
上海常住人口突破2300萬,對于生活在這個城市里的每一位居民,意味著什么?在昨天發布的本市人口普查數據公布后,市統計局表示,取得了反映上海人口總量、素質、結構、分布、遷移流動等大量的基礎數據,是一份極為寶貴的信息財富,對制定上海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專家則指出,重要的不是大數,應該是結構,這樣才能清楚哪些增長是合理的,哪些需要調控。同時,上海亟待提高勞動生產率,加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應對“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挑戰。 城市吸引力不斷增強 從人口增量結構分析,與10年前相比,全市常住人口增量中有87.75%是外省市來滬人員。這些外來人口為上海的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市統計局認為,上海常住人口總量增長較快的主要因素是本市社會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作為中心城市的上海,城市基礎設施完善,具有較為完善和較高水平的公共服務,對外來人口的吸引力不斷增強,促使外省市來滬人員規模迅速擴大。特別是上海吸引外省市優秀人才來滬就業,也從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口素質。每十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10年前的10940人上升為21952人。 那么,城市的規模和人口有沒上限呢?對此,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陸銘認為,中國的大城市從總體上來說人口密度低于世界上的其他主要國際大都市。事實上,諸如日本的東京,也曾經認為城市太大了,于是以行政力量來限制城市發展,但結果是城市的競爭力受到嚴重的影響,甚至降低了大城市對整個國家經濟的帶動力。陸銘認為,城市的擴張在多大程度上會讓城市“生病”,關鍵還是看科技和管理,“簡單地將城市病歸結為人口規模是缺乏科學依據的。合理的人口擴張有利于轉變城市的職能。” 老齡化步伐有所減緩 人口老齡化是上海近年來一直面對的問題。不過,從這次人口普查數據來看,這個問題必須一分為二地來看。 一方面,上海老齡化步伐有所減緩。與10年前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上海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為232.98萬人,占10.12%,下降1.34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為1756.38萬人,占全市常住人口76.30%,上升3.54百分點。這表明上海作為極具活力的大都市,對外來人口吸引力增強。以勞動年齡為主的外來人口的迅速流入,促使勞動年齡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上升較快,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近年來上海人口老齡化逐漸加劇的趨勢。 另一方面,全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與之相比,上海老齡化程度要更高。因此,進一步鞏固和完善養老保險制度,發展醫療衛生事業,改善為老服務設施等仍是上海各級政府和全社會所面臨的一項重大任務。陸銘認為,基于當前老齡化的現實,可以考慮適當延長工作年限,推遲退休年齡,讓尚有富余能力的人繼續留在崗位上工作。 本報記者 張曉鳴 相關鏈接 全市常住人口地區分布 常住人口,是指普查登記的2010年11月1日零時的常住人口。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鄉鎮街道,戶口在本鄉鎮街道或戶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鄉鎮街道,離開戶口所在的鄉鎮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戶口在本鄉鎮街道,外出不滿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學習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