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至翠,篤行于微”,是北京市翠微小學的校訓,其典雅、鮮明的個性,引起了我的興趣。“明德”語出《大學》之“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篤行”源于《中庸》之“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將翠、微兩個字嵌入校訓是否牽強?翠微小學校長張彥祥說,翡翠乃玉之精品,“翠”是綠色的,富有希望、生機,我們喻其為“高尚的德性”;“微”表明關注基礎和細節,倡導實踐和體驗。看來,校訓的嵌字自然而巧妙。 在一定程度上講,校訓是學校的“名片”,校訓彰顯學校特色,集中體現學校辦學理念,多數是學校長期育人追求和文化積淀的結晶。采訪教育20年,筆者走過很多學校,比較留意校訓,坦率地說,特色鮮明、讓人過目難忘的校訓并不多見。許多校訓用語直白、含義雷同,缺乏個性,“求是”、“刻苦”、“勤奮”等等字眼出現頻率很高。此中緣由,可能是學校不注重校訓的提煉,或者是學校的辦學特色確實不鮮明。 校訓在培養人才過程中有特殊作用,學生在校期間常常自覺地以校訓比照、要求自己的言行,離開學校、走向社會多年后,還銘記著母校的校訓。一些學校的校訓特色鮮明,耐人咀嚼,底蘊豐厚,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比如清華大學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北京師范大學的“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對于校訓,辦學者認真思考是值得的。但愿能見到更多與眾不同、讓人擊節贊賞的校訓。 明德,應該是出自《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其中的“明明德”意思是彰顯自身光明的德行。 |